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
正文|马美珠
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学课程第九讲》节选。
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人民的共同创造,但少数精英以其思想、行为和事迹成为区域文化的代表人物,反而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我们选取了从先秦到晚清的几个历史人物来说明湖湘文化的发展和精神特征。
屈原
屈原,丹阳人,楚国人,平名,常用名自云。他虽然不是湖南人,但与湖南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湖南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古代文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是湖南文化精神的源头。
屈原和楚王室同属一个家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他经常与商议国事,参与制定法律,主张制定明确的法规,尊重人才,改革政治,联合反秦。由于自身性格的坦诚和别人的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成为三闾大夫,被流放到北汉。香清又被流放到江南。在此期间,他游历了湖南许多地方,写了许多优秀的湖南诗,最后沉入汨罗,以湖南为人生归宿。
屈原一生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当他是左徒时,在保守的楚国,他主张并进行一系列以“美国政治”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因为改革侵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强烈诋毁,但他并没有因此屈服于邪恶,而是与邪恶势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流亡期间,他从未忘记国家的强大。他在《离骚》中写道:“太多的兴趣,很难哀悼人民的生命。”"鲁曼奇·修远·Xi,我将上下搜索."屈原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愿随波逐流。“他宁愿去湖南,被埋在一条河鱼的肚子里”,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和宁死不屈的精神。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新诗体“楚辞”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屈原的"楚语、楚音、楚地、楚物",以楚辞的文体、方言韵和楚地土特产创造出来的"楚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楚文化的特点是浪漫主义。屈原的《离骚》、《招魂》、《九章九歌》都表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因此,《楚辞》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屈原被流放时,主要活动地区在湖南。他考察了湖南的风土人情,描绘了湖南的自然风光。“元有、兰”,在湖南影响很大。他的爱国热情和浪漫情怀感染并传递给湖南人民,成为湖南人民的重要精神。
嘉义
贾谊,河南洛阳人。贾谊也是一个生活在湖南,对湖南文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屈原和贾谊是并排流传下来的。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成名,20多岁被文帝封为大夫,不到一年就升为太医。然而,23岁时,因为被大臣们所恨,被贬为长沙王的教师。贾谊被流放到偏远的湖南,对他打击很大。但他在长沙期间,并没有被动沉沦,而是关心国家安全。通过当时政治局势的明显稳定,贾谊看到了潜伏在其中的严重危机,并对此深感忧虑和担忧。他多次求助于文帝,向文帝敲响警钟。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从长沙回到长安后的《治安策》。贾谊公安政策的珍贵之处在于居安思危。正如毛泽东所说:“文章《治安策》是西汉最好的政治理论。贾谊回到了南方。除了关于太子的那一节比较接近迂腐之外,全文恰到好处,氛围很好,值得一看。”可惜贾谊的政治观点没有被朝廷重视,后人感叹“宣传室寻才访臣,贾生更语无伦次。可怜子夜空席,不问人问鬼神”,这时贾谊死于抑郁症,英年早逝。
贾谊流放长沙虽然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湖南的幸运。在他的湖南生活中,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积极寻求治理的精神也成为湖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纪念贾谊,湘人自汉代以来就建立了贾太傅庙,经过几次破坏和修复,一直保存下来。明代重修的贾太傅庙,在1938年的文西大火中被毁。今天,贾谊在长沙坡子街的故居在解放后重建。可见贾谊在湖南人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周敦颐
周敦颐,号毛叔,号莲溪,北宋道周英道士。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刻苦学习。进入仕途后,他担任过知县、知府、官囚,以其精明、公正、廉洁的工作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信任。
周敦颐一生,孔子等人倡导的儒学受到佛道两家的冲击,正统地位受到强烈挑战。周敦颐顺应时代潮流,以儒家经典为思想指南,兼容并蓄道家、佛家思想,著有《太极图说》、《舒同》等书,“明日之论之本,自始至终研究万物”。周敦颐将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五行宇宙论与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和道德伦理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道德本体论,从而创立了理学学派。后来,以程颢、程颐、朱为代表的一批后人,在周敦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宋明理学。周敦颐被认为是这个学派的鼻祖。
周敦颐不仅学识渊博,还乐于教导他人。他在南安当官的时候,有一个叫程俊的官员让他的两个儿子拜他为师。周敦颐耐心给这两兄弟出谋划策,让他们的学问越来越高深。这两个人就是后来著名的理学家程颢和程颐。王安石当地方官的时候,听到周敦颐的名字,就来找他请教。他们见面的时候,就没日没夜的聊着。周敦颐晚年隐居庐山莲花峰,创办莲溪书院,专攻讲学。
周敦颐一生爱莲,一篇《爱莲论》托物言志。“当你只施爱莲时,会浑而不染,清而不涟而不妖,直透外,不蔓生,芳香清透,婉约干净,隔空观之,不可等闲视之”,可见他不贪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王夫之
岳麓书社出版的《郭嵩焘全集》
郭嵩焘,湖南湘阴人,人称陈波、郧县。道光是个学者。曾任翰林院编辑、广东代省长、驻英法公使。他无意名利,但足智多谋,是晚清湘军集团的枢纽人物。
太平天国兴起之初,忧心忡忡的曾国藩接到朝廷副团练的命令。他是个学者,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所以拒绝了朝廷的请求。郭嵩焘得知消息,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立功机会。他日夜到曾家反复劝说,曾终于同意加入墨菲。曾国藩通过封侯、拜服兵役成为中兴名臣的领袖。著名的新疆湘军大将左的收复也得益于郭嵩焘的支持。太平天国军事之初,左唐宗隐居深山,劝左出山。左辅佐湖南巡抚幕府,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后来,左打官司,面临谋杀。在朝廷供职的郭颂-陶处理了这件事,并委托一位大臣来扮演它。其中有一句名言“湖南离不开左唐宗”,不仅救了左一命,还给了他实职,后来成为湘军中的重要人物。
郭嵩焘最值得肯定的是他的洋务思想,走在同时代人的前列。外国人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后,传统知识分子表现出极其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视外国人为未开化的野蛮人;另一方面,他们害怕像老虎这样的外国,并且心存疑虑。郭嵩焘从“循理”出发,提出“窃控朝政之党,猜忌猜忌,以礼自卫以控其怒;求应付合适,力求先行,要“用心”,也就是说,要抛弃外国人的“猜疑”,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谈判,掌握外交的主动权。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最好的处置方法,也是最有见地的理解。
郭嵩焘认为,要了解西方,取长补短,与西方平等交流,以达到自强不息的目的。很多关心西方化的人认为西方人的优势在于他们的先进技术,所以他们强烈主张学习西方制造业的优势。郭嵩焘认为,西方之所以发达,不仅是因为他的船强,他的政治制度充满活力。他出任英国公使后,十分关注英国的政治制度、教育和科学,参观学校、博物馆、图书馆和报纸,会见了许多专家学者,并在六十岁时致力于学习外语。我也会把我的发现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郭颂-陶在对外交往中并不谦逊,他处理外交事务符合国际惯例,这给他的东道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结果,当郭颂-陶离职回国时,英法两国政府都不愿分开。
“木秀在林中,风将毁之。”郭颂道的洋务思想和赴英行为遭到士大夫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是极大的耻辱。在他的家乡湖南,参加乡试的士人聚集在玉泉山,不仅烧毁了郭嵩焘修复的上林寺,还商议摧毁郭的住所。甚至有人编了一副对联嘲讽他:“超越其阶级,便是出类拔萃,不准活在枷锁的世界里;不能为人做事,就不能为鬼做事。为什么要去父母的状态?”京城学者痛斥郭嵩焘的“鬼”行为,视其为汉奸卖国贼。在这种情况下,郭颂道不能对别人漠不关心,只能背负着艰难和孤独的重担。
郭嵩焘晚年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自己:“骄傲不扭曲,余老有表现力。千代刘放之后,世界上肯定有这样一个人。”这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1.《湖湘文化 了解湖湘文化,读懂这几个人就够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湖湘文化 了解湖湘文化,读懂这几个人就够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39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