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漫史上长盛不衰的杰作,《攻壳机动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后世不断延展的科幻地图上投下了大片光芒。而片中这幕惊艳的开场画面,融镜头美学及想象力于一体,将渗透全片的超现实主义感呈现得淋漓尽致,从中足以窥见其划时代的创作高度。对广大粉丝及科幻爱好者而言,不论从科技,还是人性的角度去分析,他们总能在这个犯罪丛生的国度间,找到一种奇异的秩序,既和数字化时代相对接,又对人体机能、意识的进化之路做出了绝妙的预言。
作为日漫史上长盛不衰的杰作,《攻壳机动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后世不断延展的科幻地图上投下了大片光芒。而片中这幕惊艳的开场画面,融镜头美学及想象力于一体,将渗透全片的超现实主义感呈现得淋漓尽致,从中足以窥见其划时代的创作高度。对广大粉丝及科幻爱好者而言,不论从科技,还是人性的角度去分析,他们总能在这个犯罪丛生的国度间,找到一种奇异的秩序,既和数字化时代相对接,又对人体机能、意识的进化之路做出了绝妙的预言。
问世于1995年的剧场版动画,至今仍被全球的影迷津津乐道。片中宏大的世界观与哲思命题,扎根于士郎正宗的原作中。而身为日本资深动画人的押井守,在遵循漫画脚本的同时,借助高超的分镜、剪辑等技术手法,将文本中的抽象符号视觉化,带给了观众高度写实的观影体验。影片公映后一度风靡世界,为押井守赢得了崇高声誉,其间深邃的人文思想更是影响了不少国际大导演,他们在个人作品中对其反复加以致敬,毫不掩饰心底的敬意和喜爱。
出于原著累积的超高知名度,好莱坞着手翻拍的消息一经传出,旋即吸引了八方关注的目光。真人版电影由曾拍摄《白雪公主与猎人》的鲁伯特·山德斯执导,“少佐”一角由好莱坞人气女星代表斯嘉丽·约翰逊饰演,同时还囊括了北野武等亚洲影星。影片顶着万众呼声于3月底登陆北美后,市场表现远低于预期,收获的反响也褒贬不一。对一部脱胎自传统东方文化体系的改编作来说,这种“水土不服”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
原作中复杂的哲学内涵,经由美式爆米花机烘烤后,只剩下一层平淡的外衣。改编团队为了迎合市场大众所做出的改编固然见仁见智,然而就特效震撼度而言,真人版对各处细节、场面的高度还原,仍足以彰显出好莱坞工业体系的运作成熟。散发着灰色金属质感的城市,和曲线优美的机械化义体,犹如包裹在斯嘉丽体侧的光学皮肤一般,极富视觉冲击力。对藏有特殊情结的粉丝而言,能在三次元的世界里看到当年令他们心潮澎湃的黑科技,未尝不是一种梦幻的相遇。
1999年上映的《黑客帝国》,将这一“脑后插管”设定复刻得尤为鲜活。人们通过暴露在外的接口,打通思维系统与母体间的围墙,使大脑升级成海量信息库。而在真人版《攻壳机动队》中,当CG特效打造的骨架模型伴随片头字幕一道跳出,其间包含的讯息不言而喻:肉体从步入毁灭的倒计时中解放出来,成为储存灵魂的容器。
两部影片在全球引发的轰动效应,足以说明人们对“科技改造人类”这一命题抱有的矛盾与观望态度。在以往科幻小说的构想和相关影视概念中,人类与机器历来壁垒森严,对于技术持有的幻想往往浪漫到不切实际。而随着技术全面入侵社会,占据生活每寸角落,经过洗礼的人们重新出发,站在复杂的伦理意象下,开始了新一轮审视。从早期的《大都会》,到《发条橙》、《银翼杀手》等影片,对科技的展望、笃信逐渐被质疑乃至批判所取代。而和这股恐惧的氛围相比,对于人类生理短板、死亡和衰老的忧虑,无疑有着更为原始且不容置喙的力量。
在此不得不提到被冠以“赛博朋克之父”称号的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他在1948年出版的《神经漫游者》中率先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将科幻的玄奇与黑暗刻画得立体生动。后世无数创作者以他的设定为蓝本,从中汲取到喷发的叙事灵感。
“赛博格”作为专有名词被首次提出,是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两位科学家,弗雷德•克林斯和内森•克兰,设想宇航员在外太空凭借机械、药物等技术手段增强身体性能,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的人机系统”,能与严酷的生存环境相对抗。于是他们将“控制论”(cybernetics)与“有机体”(organism)拼合为“赛博格”(Cyborg)一词,用以指代超越自然限度的改造人。
从人工智能(AI)的概念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议和担忧。这些负面态度一方面来自AI支配人类的恐怖,代表作《黑客帝国》和《终结者》,另一方面则是道德和精神层面的顾虑,《攻壳机动队》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那么,我们真的有必要担心AI冲击人类文明吗?这次我们不卖关子,先给大家一个安心的答案:以现阶段的科技水平和速度看,AI想要对人类形成威胁的言论还是天方夜谭。
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的确很快,但是真正突破天际的依旧是人类的想象力,科技只能追随人类的思想,循序渐进。人脑的能力相当强悍,人类对自己大脑的了解水平却非常有限,脑科学的发展甚至落后于计算机科学。和AI相比,人脑独一无二的特质之一,就是意识。人类通过意识来处理突发事件和未知状况的能力,是机器力所不能及的,大脑可以用以前的知识或者经验来识别未知的信息,并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同时又在保存新的记忆,这份个人经验,使每个人都区别于他人。而目前(以AlphaGo为代表)人工智能的方法,依靠的是深度学习算法,也就是用编程实现一个数学模型并通过大量数据来训练它的输出。换句话说,AI无论可以做多么复杂的事情,都是程序员教的,它们每做一个决定,都是基于确定的步骤和已知的大数据,从中计算出最优化的结果。不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有多块,它目前的工作方式还是只能跟随人类的脚步,无法越雷池一步。
由此看来,AI对人类的威胁和外星文明对人类的威胁孰重孰轻都无法判断,AI理论仍在不断发展和突破的阶段。但是正是因为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对于智能的强烈敏感和对技术的恐惧,所以凡是有关人工智能的风吹草动,都会让我们草木皆兵,近期颇具代表性的,就是facebook上的聊天机器人事件。这件事情的梗概,大致就是facebook上的两个聊天机器人在聊天的过程中,自己发明了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语言。
聊天事件一曝光,立刻被无数观众当做人工智能反抗人类的开端,但实际上,这恰好是说明AI没有能力造反的最佳例证。要理解这个事情,就要先从聊天机器人所使用的程序说起。
facebook的聊天机器人使用的,是一种叫做“生成对抗网络”的神经网络,也就是GAN。GAN拥有生成网络和判别网络,用通俗的方式解释,(对抗指的是两者的博弈,就像制造假币的违法者要想尽各种办法生成出无法区分的假币,但是银行要发明各种技术来区分真币和假币,这种博弈的结果使双发的能力都有大幅的提升——以字幕的方式顶部显示)生成网络就好像是一个人从中华辞典里选词,然后用来造句,而判别网络的职责就是判断组成的句子是否正确。那么为什么聊天机器人会造出不合常理的句子呢?那是因为程序员的一个失误,他只规定了机器人用英文造句,但是没有要求系统使用“英语语法”。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机器人就好像抱着中英词典的门外汉一样,只能选出有意义的单词,但是没法组成符合语法的句子,别说人类不懂他们造的句了,就连它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啥。当程序员修正了这个错误之后,机器人就开始用正常的英文相互对话了。因此,聊天机器人事件证明了在缺乏人类编程规范的前提下,AI是没有独立创造能力的,进而抹消了人工智能反攻人类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项阻碍AI真正觉醒的属性,那就是记忆。人脑的记忆不等于计算机硬盘的存储,有关记忆的独特性,我们将在下面进行详细的说明。
除了模糊人类与机器的界限外,素子那身隐于黑夜中的光学迷彩服,同样作为片中重要的视觉符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同波长光线的比例不同,致使肉眼所见的颜色不同。热光学迷彩的原理,恰在于使用负反射材料制作服装,从而利用光线曲射达到隐身效果,作为专业的军事化配备。
说来不得不佩服士郎正宗,因为“热光学迷彩”一词,就是出自《攻壳机动队》动画。单从理论上讲,热光学迷彩是完全可行的。我们抛开负反射、光学曲射之类的专业词汇,用大家最熟悉的光纤来解释,光纤可以看做光的通道,我们无论如何扭曲光纤,都不会影响光从光纤的一头传递到另一头。如果,我们用光纤将某个障碍物背后的光传递到障碍物前方,那么对于我们的视线来说,就绕过了障碍物,直接看到了背后的东西,换句话说,障碍物隐形了。这已经不仅仅是设想,而是已经通过实验实现了的。
当然,从简单的光学实验到实际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个实验的原理,是通过加热碳纳米管,改编周围液态介质的密度,从而产生折射。且不说碳纳米管贵的吓人的成本,单就“高温加热”和对介质的要求,就决定了这项技术还不能投入实际应用。喜好军事题材的观众有可能知道,在几年前有一家加拿大公司高调宣布研制成功了隐身材料。对于该公司的声明,咱们还是持保守态度吧,因为截至目前他们只发布了几张合成的效果图,而且P的技术很一般。另外,如果这种黑科技真的达到了可以应用的程度,那结果不是跟某些军事大国秘密合作,就是高调的去拿个诺贝尔奖再上个新三板,像这样雷声大雨点小的行为,毋宁相信是在哗众取宠而已。
在真人版电影中,少佐的热光学迷彩服由维塔工作室设计和打造,外形近似于硅胶材质的紧身衣,因此被不少网友戏称为“秋衣大片”。部分战斗场景为还原出动画中的隐身特效,在数字图像的基础上增加了少量格网状和彩虹色效果,使得底纹与实体服装相一致,因此才有了那与原作高度重合的一幕:斯嘉丽饰演的少佐身穿全CG特效的迷彩服,从敌人背后现身,在水中上演了一出精彩打斗。
作为影片的原型取景地,香港频频现身于同类科幻故事中,仿佛一个复古与现代交织的路口。多种文化杂居于此,碰撞出明暗相间的色彩,也将城区切割成不同气候带。正是这样一块处于时代前沿,充斥着身份困惑、主体迷失的地界,恰好对应于人与机器之间的夹缝地带,也和赛博朋克内在的精神概念相呼应。
真人版为努力朝原作中的未来世界靠近,在场景搭建上煞费苦心,令巨大的艺伎人像、日式折扇漂浮在鳞次栉比的楼宇间。这些极富质感的全息投影,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3D图像,也称虚拟成像技术,使人自然联想到AR的工作原理。作为当下一项广受热议的新技术,AR具有突破空间、时间及其它客观限制的优势,能让人拥有在现实世界中无法亲历的体验,获得逼真的临场感。
影片中炫目的楼体广告,隐约透出AR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电子脑作为虚拟交互的平台,则为VR技术应用的转型注入了无限可能性。如今这两项技术都已斩获各自阶段性的成果,但距离全面参与、影响到人类的社交生活,还要跨过很长一段台阶,这需要人们对科技长久保持热情,同时更为理性审慎地去思考,科学之于生存空间的角色和意义。
当科技被剥去神秘的面纱,浮现出的是无比真实而迷人的次元。与魔术师的障眼法相比,技术发明从不会骗人,再大胆的设想也都建立在合理的逻辑推论与演绎程式上。如今看来,曾令无数技术宅日思夜想的脑洞,如今都有了照进现实的可能。当幻想逐一应验,人类开始被动思考自身命运,关于无涯的信息海洋,关于意识与容器的关联,这似乎注定了生命迂回的悲剧性,而正是脑内错杂交织的管道,数不清的动摇和困惑,才让属于自我的角落被日光照亮。
与近年来大量包装酷炫,但内涵平庸的日漫相比,《攻壳机动队》问世20多年来仍享誉全球,除了其中迷人的科技元素与前沿设定外,更与中心思想的深度分不开。尽管在今年推出的真人版中,受制于狭隘的商业化改编,原作的复杂性大打折扣。但通过寡姐饰演的少佐对于自我身份的执着追问,观众仍能窥见原版中草薙素子困惑不解的身影,经由两版形象的对比,不断贴近、感知士郎正宗穿插进漫画中的人文内核。
在以香港为蓝图搭建的未来都市中,智能机械化已全面普及。人们通过先进的义体装置提升机能上限,而正是人与机器的界限模糊,在导致犯罪猖獗的同时,引入了全片探讨的核心:灵与肉的辩证关系。正如英文片名《ghost in the shell》所揭示的那样,定义人存在的究竟是看不见的ghost,还是能被实际感知的shell?
作为所有哲学流派的终极课题,“我是谁”这句话自人类意识觉醒以来,便贯穿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相较于自然界的崇山峻岭,思想更具有不可撼动的重量。深邃复杂的人性既是天生的物种优势,又是洗不掉的原罪,迫使人们尝遍艰辛、忏悔终生。素子面临的迷惘、纠结,看似是个体对于存在价值的探究,实则象征着人类在革新技术的同时,无法违抗的永恒宿命。这一解答疑问的过程注定是孤独的,也预示着素子的探索将永无止尽。
在《攻壳机动队》中,代号为“傀儡师”的黑客通过篡改程序,为垃圾车司机植入了伪造记忆。目睹记忆被移植、情感受到操控的素子,进而产生了对生命真实性的怀疑。类似的桥段同样闪现于赛伯朋克的奠基作《银翼杀手》,近年来的《盗梦空间》、《全面回忆》,及今年五一档的《记忆大师》等影片中。随着时下科幻题材火爆,关于潜意识的讨论备受关注,而改写记忆似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从生物和医学的角度上看,人脑之所以能够记忆,与脑内储存的记忆蛋白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具体来讲,对于外界客观物体的反映,是由被外界刺激激活的所有皮层细胞组成的。当被激活的神经元相互连接,并持续激活一段时间,记忆的保持与巩固便可能发生。而当记忆需要再巩固时,新的细胞连接往往不够稳定,这给了人们充分介入、干预的空间,通过对大脑突触的控制及组合,足以重塑记忆方程式,实现对记忆网络的伪造乃至消除。
关于记忆如何被创造,有一条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经典假说“5分钟世界”,其观点相当简洁:假定这个世界是在5分钟前被创造出来的,关于“先前”发生的事件的一切记忆以及其他痕迹,也都是5分钟前被创造出来的。
这一理论看似荒谬,却以意外顽强的姿态屹立数百年,无数对其证伪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而在以往跨世纪的学界论战中,一旦涉及形而上的神秘领域,譬如以太,譬如平行宇宙,抑或是记忆的本质,科学算法便往往失去用武之地。类似假说还有美国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于1981年提出的“缸中之脑”:大脑能否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虚拟现实之中?围绕这些疑问产生的重重忧虑,恰巧源于人类对自我认知的局限性,这也是我们可以从电影黑客帝国引发的思考。
如果说记忆属于人脑内感性的部分,那么完整的自我意识还包括了抽象的思维与理解能力。犹如素子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质疑,在人与机器的数次交锋中思考二者异同。正是这份机敏的危机感,让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法抗拒,但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彷徨,为其冰冷的身躯烙上了滚烫的灵魂印记。
不管科学有效的合理假设,还是缺乏根据的阴谋论,人们对科技前景的展望,至今仍处在开发边界。而《攻壳机动队》隐喻的绝妙,正在于不仅对人与机器的复杂关系作出细致刻画,更拓宽了反乌托邦类型片的批判视野。影片虽通体散发出冰冷颓旧的末世气息,却着眼于古老宏大的哲学命题,在反思人类文明、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人类自身空虚迷惘的基因,捕捉到了意识如幽灵般的存在属性。
这是一个网络高度集成、信息错综复杂的时代,独立的思维与人格正被数字洪峰吞噬。士郎正宗在其殿堂级的杰作中,极富前瞻性地预见了这股技术热潮的走向:机械电子令人体高度异化,灵魂代码使生命趋近同质。而当个体差异性濒临消解,唯有不断撞击自身信念,避免卷入空泛的工业流水线,才能于漫无边际的虚无间找寻到生命的出路。
回归到影片探讨的起点上,魂与壳,意识与无意识,真实和虚假,这些对立事物间的矛盾看似无从调和。或许正是人类永恒的真理之光,照亮了追寻终极真实的漫长道路。而参与戏剧文本的解构与揣摩,永远离不开观众的主观创造性。素子选择纵身跃入漆黑的网络空间,成为不可复制的存在,画面外的人们依旧在原地茫然搜找,延续对于“我是谁”的思考。当困惑与猜疑反复累加,现代科技的伟力撕开一道裂缝,也在不经意间叩开了思想的大门,启发人们从现象回归本质,从过去跨入未来,在混沌中开辟出永生的精神旅程。
欢迎转载~
1.《科幻解码之《攻壳机动队》与光学迷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科幻解码之《攻壳机动队》与光学迷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4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