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琅琊榜》人物志之萧景琰
作者:青青 黑江湖专栏作者
声明: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琰者,玉也。东汉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仁、义、智、勇、洁,此为玉之五德。萧景琰人如其名,真正的君子如玉。
关于这个人物,书中和剧中在外在形式上,或者说在人物的性情上有比较大的差异。应该说,书中的景琰更加的成熟沉稳,冷静理智,而剧中的景琰相形之下,显得有些冲动感性,热血激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书中他与梅长苏在救卫峥这个问题上没有发生剧中那般激烈的矛盾冲突。对于这一改变,我想是基于影视剧的必然要求,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它需要强情节,多冲突,这样才能达到所谓“好看”的效果,也就是吸引人。按照常理,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是《琅琊榜》原著的故事通篇都是从梅长苏的视角出发去展开的,所以在情节饱满的情况下,冲突的问题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而电视剧不同,它让观众脱离了梅长苏视野的限制,可以站在高空之中从上到下去俯视所有的人,所以情节在饱满的同时,还需要跌宕起伏,充满张力,这样才能让观众欲罢不能。我想,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令作者在成为编剧之后,相比原著做出了不小的调整。
不过,外在性情上虽然有差异,但是内在的实质,也就是精神内核,却丝毫没有不同,所以在论述这个人物的时候,请允许笔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说明。
只是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简单说一下我个人对于靖王萧景琰的扮演者——演员王凯的观感。首先定性,王凯演得非常好!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好!笔者关注《琅琊榜》电视剧较早,所以刚刚知道由王凯出演靖王时,笔者觉得似乎不太合适,因为他跟我想象中不一样,形象气质与我脑海中的靖王不符。但是,电视剧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那是有目共睹,说他是整部剧中最大的惊喜也不为过。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曾经看到过李安对于玉娇龙的一些评价。原本章子怡的形象气质跟李安心目中的玉娇龙不一样,她不是他心里的玉娇龙,跟书里描述的、李安想象的还有剧本里的,都不一样,但是李安在看到章子怡的时候,因为她的青涩桀骜,改变了主意,选择了冒险,没有去改造她,而是顺着她的特质,让她尽情发挥,结果章子怡在其中大放异彩,而《卧虎藏龙》大获成功。回到王凯,他在这部戏中也差不多,个人特质跟原著描述的还有剧本打造的不太一样,但是没关系,因为他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身姿英挺,气质纯净,眼神清澈,感情深沉,整个人站在那里就是理想主义的绝佳代名词!是的,理想主义!《琅琊榜》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故事,只是梅长苏的理想主义表现在暗处,是隐藏在黑夜之中的光明,而景琰的理想主义却表现在明处,时时事事无不光明磊落。需要强调的是,这两者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异,完全是因为两个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不同。
下面就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人物吧!
一、少年不识愁滋味
对于景琰来说,他的人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自小身在宫中,受教于母亲静妃和祁王生母宸妃的幼年时期;开始懂事到十九岁之前,由祁王萧景禹亲自教养的少年时代;赤焰之案爆发之后,因为坚信长兄挚友的无辜而受尽打压的一十二年;林殊化身梅长苏重返金陵,辅佐他走上帝位,洗雪沉冤的两年光阴;坐镇中枢,击退外侮,最终登基为帝之后的漫长岁月。
幼年时期的景琰和小殊完全无忧无虑,每日的生活……哎!那就是两个小小混世魔王整天形影不离地凑在一起调皮捣蛋,所到之处无不带起一片鸡飞狗跳,地覆天翻,那情景真的是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得出来!书中虽然没有过多描写,只零零星星地提到了几个细节,却已足够展示昔年岁月,少年不识愁滋味啊!(是的!小时候的景琰也是很淘气的!虽然他给小殊背过黑锅,但这只能证明他的仗义与温厚,两人友谊之深不分彼此,而不代表他就是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文中有个佐证,是说他们两个人以前曾经一起刁难过聂真——一个虽然不谙武力,身体孱弱,但用兵却向来奇策百出,摧敌肝胆,堪称赤焰军中智魂的瘦弱文士:因为军中的风尚,一直看不大起不耐劳苦的娇弱之人,想起当年聂叔叔刚入赤焰军时,不也很受了自己和景琰一些排挤,直到他一连指挥打胜了几场硬仗后方才好些么?)
待到年岁渐长,两人开蒙进学,就一起在祁王府受教于他们最尊敬的哥哥——皇长子萧景禹。从那时起,幼年之中彼此最重要的玩伴便渐渐成为了各自肝胆相照,意气相投的朋友。他们一起并肩成长,一起赛马,一起比武,一起争夺秋猎的头名,一起上战场面对烈烈狼烟。身为前锋诱敌,被数十倍的敌军包围时,两人一起背靠背杀出一条血路。这种亲密无间的默契配合,这种生死相托的全心信任,多么美好!多么难得!
在剧中,有过这么一幕场景:景琰满了十七岁,梁帝恩准他开府建衙。宅邸落成之时,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于是,景琰带着小殊一路从石阶上跑进靖王府,一边跟他说道:“这是皇长兄为我选的地方!怎么样?走!”欢快的声音里满是欣喜和得意,还有对兄长的敬爱和感激。
当此情景,小殊亦是同样高兴,于是说了一句:“祁王哥哥选的地方当然不错!”继而似是微微带着点小小的无奈一般道:“我可不像你!就算满了十七岁,父帅也不会让我单独出来开府的。”
景琰听罢,伸臂揽过小殊肩膀,理所当然地安慰道:“咱俩好兄弟!我的就是你的!”
多年以后,梅长苏偶然忆起昔年旧事,刹那间仿佛时空流转,回到那青春放纵的岁月:自己在草场上赤膊驯服烈马,黄砂尘土在马蹄下飞扬,景琰在栅栏外凌空甩来酒囊,一把接住仰首豪饮,酒液溅在胸前,父亲走进来,笑着揉自己的头,用手帕轻轻地擦拭……
年少轻狂,幸福时光!青春便是如此,白纸一张,再怎么肆意涂抹也是一味的绚丽逼人。那时景琰心中所想的应该就是皇长兄最终会继承大统,然后整肃朝纲,激浊扬清,实现他的治国理想,成为一代明君。而他呢,这一生就跟小殊一起,做他的左膀右臂,为他冲锋陷阵,共同护卫着大梁的万里河山。
然而,永远……有多远呢?
二、别时容易见时难
十九岁那一年,景琰奉旨出使东海。离京之时,小殊来送行。书中对此一带而过,但是电视剧中扩展了这个情节。
两个翩翩潇洒少年郎,俱是未及双十的年纪,面上满是灿烂张扬的笑容,白衣红衫,相映成趣。
小殊一边来送行,却一边还不忘给景琰“布置任务”,只听他说:“你这次去东海,起码得半年多才能回来吧?听说东海有很多珍珠,你带回来一些给我当弹珠玩,至少也得带个……像鸡蛋那么大的吧!”一边说还一边伸手比了一下。
“鸡蛋那么大?!”景琰瞬间瞠目结舌,继而否决道:“别闹了!哪有那么大的!”
小殊还是一副轻快的笑容:“跟你开个玩笑,带个鸽子蛋那么大的。”一边说一边又伸手比了一下,较之前的确小了不少,脸上还一副“看!我通情达理吧!真是便宜你了”的得意神情。
这回景琰没再讨价还价,应了一声:“我试试吧!”
那时,两人心里谁都没有想到过这一别,竟、成、永、诀!十二年后再回来的梅长苏,永远都不再是当年的小殊了!
当时年少,总觉得别时容易,来日方长,却不成想再度相见竟会隔上那么多年,重逢之时早已物换星移,人事全非。
不过半年时光,当他带着鸽子蛋那么大的珍珠满心欢喜回来的时候,迎接他的是什么?他的皇长兄以谋逆之罪被赐死,连带生母宸妃在宫中自尽,先生黎崇被贬出京,林氏一族被连根拔起,晋阳姑姑在昭阳殿前自刎而死,赤焰军元帅林燮、赤焰军少帅林殊以及七万赤焰军尽皆被定为附逆作乱之人,烧死在梅岭。
景琰的世界就此崩塌,不过一夜之间,他几乎失去了一切,变得一无所有,而让他失去这一切的人,却恰恰是他的父亲,却偏偏是他的父亲!
少年时看《神雕侠侣》,书中提及因为穆念慈的隐瞒,杨过一直不知道父亲杨康的死因。长大之后所交游的人中,虽有不少知悉杨康往事,但都不愿直言其短,触犯于他,所以无人主动说明。直到三十六岁那年他偶遇柯镇恶,这才解开了心中多年的疑团,知晓父亲竟是认贼作父,卖国求荣之人,一时心痛入骨,悲愤难言。然而,在此之前,书中曾经写到过:杨过自小想象父亲仁侠慷慨,英俊勇武,乃是天下一等一的好男儿。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现象,也就是说,通常来讲,儿子对于父亲所持有的感情,那是尊重、信赖、敬爱、崇拜,兼而有之。具体到景琰身上,他不是梁帝心中最优秀的儿子,从小到大,梁帝对他可能也没有过特殊的疼爱与呵护,但是基本的关心应该还是会有的,小的时候可能也曾教他骑过马,写过字,放过风筝。而在景琰心中,他并没有因为得不到父亲的偏宠而有任何不满,而是像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尊重他,信赖他,敬爱他,崇拜他,视他如天。可是!他的天,却让他前半生中所珍视的一切在一夕之间就全部灰飞烟灭了,也就是说,景琰在失去了长兄,失去了挚友,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美好之外,还失去了父亲!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凶手啊!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这样痛彻心肺,冷入骨髓的事实,让他如何面对?如何接受?
所以他不顾一切地顶撞梁帝,不计得失地大力争辩,他相信他们的清白,相信他们的无辜,相信他们绝不会背君叛国,谋逆作乱。按照誉王所说:“为了这些逆贼,靖王违逆顶撞了父皇多少次,我数都数不清了。”哪怕面对“铁证如山”,根本无从辩驳,景琰却只凭着相信长兄和林帅的为人,相信林殊的品性,就十数年如一日地坚持“大皇兄不曾谋反,赤焰军不曾叛乱”,不管为此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如梅长苏所说:“若非皇帝陛下仁慈,又已查实他只是惑于兄弟之情,确与逆案无涉,只怕他早已牵连入罪。不过饶是如此,他依然受了谪贬压制,十年多的野战功勋,竟挣不到一个亲王的封号,以至于太子和誉王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萧景琰十二年的坚持和隐忍,无论面对再多的不公与薄待,他也不愿软下背脊,主动为了当初的立场向父皇屈膝请罪。他是在军中素有威望的大将军,只要略加表示,太子和誉王都会十分愿意收纳他成为羽翼;他是战功累累靖边有功的成年皇子,只要俯身低头软言忏悔,皇帝也必不至于硬着心肠多年冷淡,有功不赏。然而这一切看似容易的举动他一样也没有,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一道道的诏命,奔波于各个战场之间,偶有闲暇,大部分时间也只在自己的王府与城外军营两处盘桓,远离皇权中心,甘于不被朝野重视,只为了心中一点孤愤,恨恨难平。
在剧中开头的前几集里,有几个细节具体地展示了景琰在过去这十二年里过得究竟是怎样的落魄与艰难。
他换防回京,一路风尘仆仆,却都不敢先行回府稍事休整,只能直接进宫复旨。可是来到宫中,因为没有御赐的腰牌又不能直接进殿,于是只能站在门外等候。有人禀奏梁帝靖王求见,可是梁帝似是没听见一样,专注于跟太子和誉王一起品评书画,一任靖王甲胄在身站在宫外,一等便是一个时辰还多。
期间,戚猛因为实在心存不解,于是问了出来:“殿下就非得今天觐见陛下吗?”旁边的列战英给出了解释:“上次换防回京时,就因为见驾之前先回了府,殿下被罚,到皇陵前跪了三个月!”
过了许久,等到梁帝在高湛的提醒下,想起景琰还在宫外候旨时,便宣他进来。然而在他上呈军报时,却被太子指责道:“你不知道今天是来见父皇的吗?你怎么不回府打扮一下呢?你眼中还有没有父皇啊?”
上次回京复命就因为先回了府而被梁帝责罚到皇陵前跪了三个月,而今次回京直接来面圣却又因为一路风尘仆仆未及修饰形容而被太子诛心说是眼中没有父皇。这般鸡蛋里挑骨头,其实谁都明白是在借题发挥,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赤焰之案他被梁帝刻意苛责打压。
当庆国公柏业滨州侵地案爆发之后,景琰奉旨主审。然而当他前往刑部,要求刑部尚书齐敏协助配合之时,齐敏却是推三阻四,敷衍塞责。他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曾经明明白白地告诉过誉王:“刚才靖王已经来过了,跟我要人要东西的。哪有那么方便?!这些年,他外放得太久,这官场的门道啊他,他是一概不知,对付起来,容易得很。我三言两语的就把他给打发了!”
堂堂皇子,奉旨主审,可是齐敏却一点不把他放在眼中。然而事实上,别说是齐敏了,就连宫中的太监在责打庭生的时候,都会讽刺说:“别以为靖王喜欢你,就会护着你!在这宫廷大内,贵人有的是!靖王算是哪个牌面上的人呢?!也能护着你!”
霓凰郡主在旁看不过眼,于是出手相助,一鞭子抽跑了那个太监,而后她在与靖王的对话中更是清清楚楚地点出了他的处境:“因为祁王的事,你的处境艰难。其它皇子,也在等着看你笑话。这些宫中小人,能不招惹,就不招惹吧。”
而更严重的是,在越贵妃以“情丝绕”算计霓凰的时候,景琰独闯昭仁宫去救人。期间双方曾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可是最后事情闹到御前,梁帝是如何处置的呢?太子下令放箭射杀霓凰和景琰是为了灭口,而景琰刀胁太子却是纯属被逼无奈,想要以此保全自己和霓凰的性命,安全离开。可是梁帝对太子的狠毒居心不闻不问,反倒揪住景琰不放,斥责他目无尊卑,以下犯上,这般厚此薄彼实在是太令人心寒了!
以上所有的这一切全部都源于景琰对于赤焰之案十二年如一日的坚持,因为这种坚持,他被梁帝厌弃,被放逐在外,只能远离朝堂,寄心疆场,多少打压与刁难,多少窘迫与无奈,却始终“死不悔改”。在众人眼中,一定觉得这个不识时务的倔强皇子简直是傻透了!为了已经亡故不在的人违背君父,以致动辄得咎,完全是得不偿失啊!只要他肯迎合圣心,软言认错,立刻就能大为改善自己的处境,可是他一丝一毫都没有,不是不懂不是不会,但就是宁可受尽贬谪压制,听遍冷嘲热讽,也不肯退让一步。
昔年那场浩劫埋葬了一代贤王,一代名帅和七万忠魂,埋葬了当年金陵城中最耀眼最明亮的少年,也埋葬了无数人心中对于理想和清明的希望。自萧景禹死后,当年聚集在祁王府中的济济英才们也随之四散凋零,或被株连而死,或是消沉隐去,或识了时务改了心志,或一直被打压难以出头,朝中只余一片唯唯诺诺,暮气沉沉,就只剩下景琰一个人还孤零零地坚持着,不改初心。
从十九岁到三十一岁,人生中最意气风发的璀璨年华里,景琰就这么无望地守着自己的“相信”,根本看不到任何改变的可能,却预备一直就这么守下去,守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有夏冬之言为证,她曾在开局之时对梅长苏说过:“果然是谋士之言,只论形势利弊,不论人心。我别的不敢说,只敢在此断言,无论你将来辅佐的主君是太子还是誉王,你都永远没有办法将靖王收至他们中任何一人的旗下。”
夏冬因为坚信是林燮害死了她的夫君聂锋而视林氏全族为死敌,可是对于景琰,她虽然不忿他多年以来一直冥顽固执,不肯相信他们是罪有应得,却依然不得不为他对长兄祁王和好友林殊真挚深沉的情义而心生敬意。就连立场与祁王和林氏相对立的夏冬,对于景琰这些年的所作所为都不忍口出恶言,可见景琰的相信是如何的坚如磐石,坚不可摧,从未曾因为怕受牵连而力图划清界线。
后文之中,当梅长苏向霓凰提起他想要平反赤焰之案时,霓凰还不知道他就是林殊,却在瞬间明白了他真正想要扶持的人是靖王。也就是说在霓凰心里,这世上如果还有人心心念念记挂着想要为赤焰中人平反,那就只有靖王了,只能是靖王了。
而当卫峥被捕之时,夏江想要利用他来逼靖王出手相救,从而一举扳倒这个潜在的威胁。而事实上靖王也真的如他所料,确实做不到坐视不理,硬是冒着全盘皆输,甚至要把自己都赔进去的巨大风险救了卫峥。而卫峥被救走以后,所有人都认为就是靖王所为,可见他平素表现出来的坚定立场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谢玉死后,因为有人来莅阳长公主处,劫夺他留下的关于赤焰之案真相的手书,所以景睿为了母亲的安全不得不将其拆看。得知真相以后,关于该如何处理这件事,莅阳长公主最终决定要将手书交给已经成为了太子的景琰,理由是景琰跟祁王和林家,有着割不断的渊源。林家的小殊跟他一起长大,他们是最好的朋友。而且景琰素来心性良正,绝对不会忘记旧时恩义。如果说这世上有谁会真心实意想要替祁王和林氏雪冤,那一定是他。
因为梅长苏的到来,所以赤焰之案最终得以平反,但如果没有梅长苏,景琰这样的坚持其实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无论太子和誉王谁登上皇位,都不可能留一个素有威望、手握军权却与自己离心离德的兄弟在身旁,所以景琰的结局大概有两种,好的可能是削权裁军,圈禁幽闭,就此了却残生,坏的可能是栽赃陷害,定罪谋反,然后满门被诛。未来的命运是如此残酷,景琰却依然我行我素,心甘情愿地坚守着,不曾有丝毫的改变。
注:黑体加粗部分为书中原文。
-END-
致谢:
文章作者青青,版权归属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作者。
文章作者青青,版权归属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作者。
醒目:
【ID:heijianghu121】 原创频道 说书频道 古风频道 四大世界观 东宋|科幻水浒|西游世界|火与刀 专栏作者 武五陵|叶克飞|王怜花|林探惜|边城不浪 言少|茅十七|九日|张佳玮|黑山范遥 春秋不淹|苏君|孔鲤|林白|陈志明|西湘 子羽|小钱|谢烟客|朴素|令狐小跑|青青 杨玉婷|汐颜|花满楼的剪刀手|夜雪霁 江湖这个梦想,就是要大家一起做才有意思
1.《《琅琊榜》人物志之萧景琰(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琅琊榜》人物志之萧景琰(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6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