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开球后,可能不会有精彩的反弹大戏。

智通金融APP获悉,根据公开数据,9月份共有83家港股上市公司回购,为2011年9月以来单月回购公司数量最高;10月,74家公司回购,预计将超过9月。有人说这种现象是“港股史上第五波回购”。

然而,回购并没有显著提振上市公司的股价,对市场的支持甚至有限。就连曾经是回购主力的汇丰和恒大,在7、8月之后也停止了回购。

当回购潮重新出现时,这个指标是否可以视为抄底的信号?

市场不会购买回购账户

回购在美国市场出现,现在在香港相当流行。上市公司可以回购自己的流通股,保留为“库藏股”,也可以直接注销,以减少流通股数量,达到某种目的。

上市公司回购有五个目的:强化控制权、转移信心、提振股价、提高每股收益、提高财务杠杆、优化资本结构、提高大股东持股比例、准备私有化退市。

当股价下跌时,管理层需要向市场传递信心以提振股价,或者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回购动机之一。就像四年不回购的腾讯,连续24天大量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

Wind数据显示,今年7月,港股市场股票回购金额达到110.98亿港元,创下港股历史最高月度回购金额新纪录,当月回购68家公司。虽然回购金额在8月和9月有所下降,但9月份有83家公司参与回购,为2011年9月以来单月回购公司数量最高。

10月延续9月的趋势,回购公司数量已超过70家。市场预计,这一指标将在一个月内再次创下七年多来的新高。

自6月以来,恒生指数经历了大幅回撤,上市公司回购数量也创下新高。可以看出,大规模的股票回购主要集中在市场处于低位或者市场持续下跌的时候,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市场大幅回调的时候,股票回购的规模明显扩大。

但市场似乎并没有购买回购账户,上市公司的股价也没有因为回购而逆市上涨。

据长江证券统计,截至8月中旬,共有218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或计划实施350笔回购交易,回购金额约146亿元,但回购资金损失约16亿元。

回购不能扭转潮流

上市公司总是有自己的“职业前景”,投资者很难区分其回购行为是否意味着股价被低估或有其他意图。回购作为向市场传递信心的手段之一,并不意味着它直接有利于股价。管理层能否用回购换取市场信心,应该是另一回事。

在过去的11年里,平均每年有113.7家公司回购,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6%。看时间线,上市公司回购行为表现出散户一般的交易心理——股票快速下跌、回购、新低、观望。

这种回购心态完全违背了巴菲特的回购理念:对于继续持股的股东来说,只有当股票的购买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回购才有意义。如果你这样回购,剩余股票的内在价值会立即提高。

从上图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回购动机并不“廉价”,大部分回购发生在指数快速下跌的月份,而不是坚持在指数低点回购。这意味着回购的直接目的不是在股价被低估时“逢低买入”,而是“传递信心”。

但是,上市公司能否在指数回落时回购股票,这真的能传递信心吗?

上图是当年持有的平均回购价格到次年年底的上升概率。据统计,平均上涨概率只有54%,没有明显的盈利效果。反之,好年景上升概率更高。这意味着回购能否达到传递信心的效果取决于市场的走势。

如果上市公司在股价被低估的情况下不回购,回购仍然取决于市场走势,那么这个指标的意义何在?

其实这也印证了在下行趋势中,上市公司的一个简单动作不再是二级市场盲目追捧,回购行为不能作为买卖判断的单一依据,而要结合其他指标,最重要的是判断市场、公司、行业的基本面。

在恒指创出历史新高的过程中,回购行为是锦上添花;当市场下跌,公司基本面不好的时候,回购是无力的。

1.《财经冷眼 当“回购”已成常态,市场奈何仍是冷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财经冷眼 当“回购”已成常态,市场奈何仍是冷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1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