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落实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习中的实习,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养负责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夯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中宣部研究起草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现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访问中国文明网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了解《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更多内容。如有任何意见,请反馈:

1.电子邮件:daodegangyao@wenming.cn

2.将此信邮寄至北京宣武门西街97号新华社出版社中国文明网,邮编:100031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9年7月8日。

附:《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更美好人类社会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创造和形成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它们是适应重大社会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奠定了基础,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弘扬。崇尚英雄,尊重榜样,学习先进,成为时尚,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日益提高,道德领域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趋势。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和社会治理的不完善,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的影响,道德领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地方和领域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依然突出;一些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他们逐利、逐利、损人利己、损害公共利益;弄虚作假、弄虚作假、信用缺失现象屡禁不止,突破公序良俗底线、损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有效解决。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握规律,积极创新,长期坚持,把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加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为重点,以建设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力量为重点,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上的紧密团结,在全国范围内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培育和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造就负责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始终坚持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要求渗透到道德建设的方方面面,用主流价值观构建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引导道德实践,引导人们理解大德、遵守公德、严于私德。

——在继承传统中坚持创新发展,自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继承我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道德,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创新转型和创新发展,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实效性。

——坚持提高道德认知和促进道德实践相结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和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特别是自觉实践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求道德、尊重道德、遵守道德的生活。

——坚持发挥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作用,用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弘扬美德和正义,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中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用法治的力量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坚持积极倡导与有效治理并举,遵循道德建设规律,先进要求与广泛要求相结合,坚持抓建设、抓突破,发挥表率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大突出问题整改力度,树立新风,消除不良作风。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应该是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倡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环境、遵守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实践,鼓励人们成为社会的好公民;促进以敬业、诚实守信、公平、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实践,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好建设者;提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成为家庭中的好成员;提倡爱国奉献、礼貌合规、勤俭善良、慷慨正直、自强自律的个人道德实践,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行。

二、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

1.建立坚实的理想信念基础。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实力,民族有希望。信仰引导人生方向,引领道德追求。我们要在新时期坚持用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民把握丰富的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为信仰和信念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增强道路信心、理论信心、制度信心和文化信心,把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把实现个人理想纳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增强认知认同,确立明确定位,加强示范带动,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遵循。坚持整合与实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人们日常使用感受不到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坚持德治和法治,用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用法治体现道德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在法律法规的立法改革和废止、公共政策的制定和修改、社会治理的完善和完善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弘扬主流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3.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我们要以礼、敬、傲的态度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典籍、历史遗迹、文物古迹所承载的丰富道德资源,弘扬先贤、民族英雄、仁人志士的善举,使中华文化基因更好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之中。深入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重仁、重民本、崇尚诚信、崇尚正义、尊重和谐、求同存异等。,并深入发掘自强不息、尊业乐群、强权扬善、扶贫济困、勇武孝亲等传统美德。,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现实要求,继承和创新,充分展示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其与现代文化和现实生活相兼容。

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要深化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民族近代史、中华文明史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斗争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团结、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观念,为民族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要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战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并继承精神谱系和红色基因。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念,倡导“快乐源于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孕育伟大”的理念,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动模范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使全体人民精神振奋。

第三,深化德育引导

1.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纳入学术质量标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结合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同特点,有效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注重融合与渗透,在各学科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教材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中体现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道德教育的过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理解劳动是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好的真理,更好地了解社会和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国,以德学习,以德教书,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爱心的好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校风,用校训激励,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有利于学生道德培养的良好氛围。

2.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品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修养的起点。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理念,推动形成爱国、相爱、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使美德在家庭扎根,在家庭升华。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家庭重言,以身作则,道德教育,以身作则,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自觉继承中华孝道,感受父母之恩、长辈之爱,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等理念,让家庭成员在为家庭谋求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提升精神境界,培养文明风尚。

3.用先进的模式引领道德。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以身作则。要精心选择时代模范、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综合运用宣讲报道、事迹报道、专题节目、文艺作品、公益广告等。,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杰出贡献,突出时代价值取向,突出社会公德。我们将继续引进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广泛推荐和宣传身边最美的人物和好人,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相互借鉴、相互示范,形成善于思奇、争创先进的生动局面。尊重、表扬、关心、爱护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建立健全关心机制,维护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荣誉和形象,形成好人好事奖励的价值取向。

4.用正确的舆论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舆论在风化人和习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中,在娱乐、体育、广告等各种节目中,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要加强对道德领域热点问题的引导,努力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违背社会公德、背离公序良俗的言行及时进行批评和反驳,以利兴浊、促义。媒体从业人员应加强道德修养,加强道德自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5.用优秀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修身。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取向,多开展讴歌党、祖国、人民、英雄、劳动和奉献、传播真善美、弘扬崇高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的精品活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提倡讲求品位、格调、责任,抵制低俗、低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温暖心灵、启迪心智、引领时尚。社会主义道德应作为文学批评、评价和奖励的重要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文学创作、生产和传播坚持正确的道路,促进健康的趋势。文艺工作者要把尊重道德、弘扬艺术作为自己一生的功课,把做人、做事、追随艺术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提高教育、涵养和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实学、善德、高品位,做到德才兼备。

6.发挥德育在各个岗位的作用。各种岗位是对群众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支撑。要加强新时期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做好县级媒体融合中心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学习教育实践在基层广泛开展,引导人民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设施的保护和利用,丰富展览内容,丰富思想内涵,增强教育功能。民族团结、科普、国防等教育基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应当结合各自的功能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户外媒体,如广告牌、显示屏、广告牌等。,并在明德营造浓厚的敬奉仪式氛围。

7.特别注意对重点群体的教育和引导。公民道德建设不仅要面向社会全体成员,而且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党员干部的道德伦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钙精神。要加强政治道德建设,坚持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和不可触及的道德底线,在严肃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磨炼党性,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素质,践行忠诚、诚信、公平、勤奋、诚信的价值观,在道德建设中为全社会树立榜样。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坚持从娃娃抓起,引导青少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善于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养料,从英雄和时代楷模中感受道德风范,从自我审视中提高道德修养,不断修身养性,夯实道德基础。全社会都要关心和帮助支持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完善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形成良好思想、良好品行和良好习惯,扣上人生第一个扣子。社会公众人物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应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引导其承担社会责任,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自律,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四,促进道德实践的培养

1.开展广泛行动,推动新的时代潮流。良好的社会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蕴含着公民的美德和善行,促进着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广泛开展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用餐、文明观战等活动,引导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场所自觉遵守文明规范。着力完善社会治理,规范社会秩序,推进街道社区、交通设施、医疗场所、风景名胜区、文化体育场馆的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运营,优化公共空房间,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民众环境,增强公众意识和规则意识。

2.深化群众性创作活动。各种创作活动都是人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生动实践。创造精神文明的群众性活动应当突出道德要求,丰富道德内容,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建设贯穿于创造的全过程。创建文明城市和文明村镇,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惠民利民、突出文明和谐、宜居宜商,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群众文明素质。创建文明单位应当立足行业特点和职业特点,突出职业道德的培养,培育职业精神,树立行业新风尚,引导从业人员精益求精,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创建文明家庭,要注重培育家庭美德,倡导良好的家庭作风。建设文明校园,要注重以德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政机关、行业和系统开展的创造活动,要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扎实有效的创造工作促进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3.继续推进诚信建设。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重要特征。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守信美德,弘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诚信文化和契约精神,推动各行业、各领域诚信公约的制定,加快个人诚信、政府诚信、商业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力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体系。 完善诚信联合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 重视学术科研诚信建设,严肃查处违反学术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创建诚信行业、诚信单位、诚信示范区块、诚信经营示范店等。,开展“诚信建设里程”、“诚信促进月”等活动,评选出版“诚信之星”,鼓励人们讲诚信,更好地守信。

4.进一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途径。要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谊、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围绕扶贫救灾、敬老助残、法律援助、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和健康指导等重大活动,广泛开展学习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人们把学习雷锋和志愿服务作为生活方式和习惯。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完善激励和奖励制度,从雷锋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让“我为大家,大家为我”成为一种普遍做法。

5.开展广泛的行动来改变习俗。摒弃旧习俗,倡导新文明,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着力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培育文明的农村风貌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探索创新的地方文化和农村文化,不断更新农村文明的新气象。充分发挥村规民约、道德会、红白会等作用。,并革除铺张浪费、保养不善、厚葬等陋习,与人情攀比。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抵制迷信和腐朽文化落后,防止极端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

6.充分发挥礼仪的教化作用。礼仪不仅是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要制定国家礼仪规则,完善党和国家立功荣誉和表彰制度,规范升国旗、奏国歌、入党、参军等仪式。,增强仪式感、参与感和现代性,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集体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强道德情感。研究制定继承中国优良传统,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饰、文明用语标准,引导人们重礼仪、讲礼貌。

7.积极实践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和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人民的期望。要推动全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围绕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国家节能周开展各种宣传实践活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节约、环保、生态意识。开展创建节约型机构、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倡导简单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侈浪费,引导人们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建设者。

8.在对外交往中展现文明素养。公民的道德观与国家形象有关。实施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推进出入境管理机构、海关、境外机构、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加强文明宣传教育,引导中国公民在出国旅游、学习、经商、探亲时,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弘扬中华美德,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培养健康理性的民族心态,引导人们在各种国际场合、对外活动和交流中树立自尊、自信、开放、宽容、积极进取的良好形象。

第五,做好网络之间的道德建设空

1.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网络信息的内容对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要深入开展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斥网络空。发展积极的网络文化,引导互联网企业和网民创作、制作和传播健康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戏剧、网络音像、网络动画和网络游戏。加强对网络热点话题的正确有效引导,明辨是非,明辨善恶,让正确的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的主流空。

2.培养文明自律的网络行为。网络演员的文明和自律是网间道德建设的基础空。要建立健全网络行为规范,厘清网络是非观念,培育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网络伦理和网络道德。倡导文明网络管理,推动互联网企业自觉履行主体责任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依法经营,加强网络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坚决打击有害信息传播行为,依法规范传播渠道管理。倡导文明上网,在全国广泛开展争做好网民活动,推进网民互联网素养教育,引导广大网民遵纪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远离不良网站、防止网瘾成瘾,自觉维护良好网络秩序。

3.丰富网络道德实践。互联网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新的载体。要积极培育和引导互联网公益力量,加强网络公益队伍建设,形成积极参与线上线下公益事业的生动局面。加强网络公益宣传,引导人们随时随地做公益,倡导关爱他人、贡献社会的风尚。拓展“互联网加公益”、“互联网加慈善”模式,广泛开展各种网络公益、网络慈善活动,激发全社会公益、参与慈善的热情。加强网络公益的规范运行和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网络公益健康有序发展。

4.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加强互联网管理,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好才是硬道理,用好才是真本事。要依法严格管理网络,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加强网络综合管理,加强社交网络平台和各种公共账户管理,重视个人信息安全,建立健全新技术新应用道德评价体系,维护网络道德秩序。开展网络治理专项行动,加大互联网突出问题整改力度,清理网络欺诈、谣言、诽谤、谩骂、歧视、色情、低俗等内容。,反对网络暴力,依法惩治网络犯罪,推动网络空日益明朗。

第六,发挥制度保障作用

1.加强法律法规保护。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在的法律。要充分发挥法治在维护和促进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把道德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中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及时将实践中广泛认同、成熟可操作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推进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勤俭节约、孝亲爱亲、生态保护等立法工作。坚持严格执法,加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用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坚持公平正义,充分发挥司法审判在定分、惩恶、扬善方面的作用,定期公布道德领域的典型指导性司法案例,让人们感受公平正义。在全民中推进遵纪守法和普法,为全社会营造重法治、重道德的良好环境,引导人们增强法治意识,坚守道德底线。

2.突出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所有公共政策体系都应充分反映道德要求,满足人们的道德期望,实现政策目标和道德取向从设计到实施的有机统一。科学制定经济社会政策和改革措施,妥善处理就业、就学、住房、医疗、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上的各方利益,充分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加强公共政策的道德风险和道德效果评估,及时纠正偏离社会主义道德的突出问题,促进公共政策与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

3.充分发挥社会规范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各种社会规范有效地规范了人们在共同生产生活中的关系和行为。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完善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修改完善公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规范,突出有自己特色的道德规范,更好地发挥规范、规范和评价人们言行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各种群众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推动各种社会规范的实施,共同建设和共享与新时代相匹配的社会文明。

4.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道德建设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有效治理。要全面落实政策,标本兼治,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有效惩罚道德失范和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针对诋毁英雄、损害民族尊严、伤害民族感情的不良言行,要依法依规严惩,发挥警示教育作用。针对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公共秩序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将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让违反道德的人受到惩罚,付出代价。建立惩罚不道德行为的常态化机制,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七、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四种意识”,增强“四种自信”,实现“两个维护”,确保公民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肩负起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责任,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总体工作计划并加以推进,并将其有机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纪检监察、组织、统战、政法、互联网通信、经济、外交、教育、科技、卫生、交通、民政、文化旅游、民族宗教、农业农村、资源环境等党政部门。,应紧密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积极履行道德建设职责。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各级党委文明委员会和宣传部门要切实履行指导、协调、组织职能,统筹兼顾,认真落实,加强监督,做好工作任务的落实。注重分析和评价公民道德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及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加强道德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推动形成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开展和深入发展的良好局面。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宣部就《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宣部就《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7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