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在杭州某公寓,三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自杀身亡,最终两人死亡受伤;10月8日,由于没有向父亲要零花钱,90后宁波小伙子放火烧了房子,想自杀;10月27日,安徽一位母亲用菜刀砍伤9岁儿子,疑似患有精神病;7月17日,北京朝阳欢乐城附近一男子持刀被杀,造成两人死亡。肇事者因有精神病史而遭到炮轰...
许多因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造成的伤害或自伤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每年的10月10日被指定为世界心理健康日,初衷是为了引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想到自杀谁能帮他们?政府和社会是如何对待和管理精神病人的?这两天,我们报社的两名记者前往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干预中心和拱墅区米市巷街道医疗站,描述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医疗站的医生的工作状况。
操作员
坚持心理热线,背后是孤独无助
2004年,杭州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该中心由杭州市政府全额资助,位于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当时是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有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0571-85029595。
2013年,该中心仍在运营。但是热线背后,只有两个运营商在坚持。一个自成立以来一直参与,另一个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工作。坚持心理热线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愿意接手;同时也很压抑。“就像每天在战场上看到尸体一样。”。
婚姻破裂,孩子厌学,工作焦虑,孤独...戴上耳机接听热线,呈现的是另一个世界——碎片化、黑色、焦虑...
“当时我几乎崩溃,看不到任何希望。”晓云现在用轻描淡写的方式描述过去。眼神,依旧显得回避。
2009年,她自愿加入杭州心理危机研究干预中心,成为24小时热线白班工作人员。此前,她是杭州第七人民医院的病房护士。
一年后,抑郁、孤独、绝望紧紧地包裹着她:“越靠近答录机,你的抑郁就越强烈。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扭头就逃。”
这样的绝望,外人是无法理解的。“负面情绪是别人的,怎么会影响你?还这么认真?“很多人问。
晓云的解释总是用这个形象的比喻来概括:“就像每天在战场上到处看到死尸。能不难受吗?”
“对于咨询师来说,同理心和同情心是必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它们,走进它们。”而这必然会把他们的情绪带到自己身上。
她曾经想过放弃这份工作,但一开始,这是她自己主动要求的。“我又不是小孩子,不想做又怎么能不做呢?”那么,出路在哪里?
她试图写大人物,但她是狂躁在她的手中。毛笔宣纸对她来说太安静了。听音乐,种花,做瑜伽都失败了。
太极,最后的尝试,出乎意料的让她着迷。在运动和运动之间,晓云找到了自己情绪被放置的地方。现在,打太极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尽管如此,辅导员还是很孤独,需要和同龄人交流。每半个月,小云也会做心理监督,寻求心理咨询。一小时监管需要400元的费用。"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需要很高的代价."她笑了。
渐渐地,她走了出来。这并不是说她没有心理波动。反而情绪平静的时间更短:“在回家的路上,听一段有趣的广播可能会被驱散。”
我从我的红颜知己那里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与他们接触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如何处理各种问题?
有时候,晓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放下电话,她会反思自己与孩子、丈夫、同事的关系。
有一个打电话的人多次呼救,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触动了她的心灵:
这个小女孩,也许,很漂亮。二十岁之前出门。她很能干,从小就不用担心妈妈。妈妈,放开她。有一次,乘飞机,她遇到了一个富商。那个比她大很多岁的富商追得很紧。她很迷茫地答应结婚。是的,迷迷糊糊的,正如她自己描述的。妈妈没来参加婚礼。
婚后她发现富商太紧,离婚了。后来,她成了另一个富商的小三。她开始变得多疑和缺乏安全感。她说别人喜欢她是因为她的长相,没有人真的在乎她,连她妈妈也没有。
她决定做整形手术,让眼睛变丑。她真的去看了很多医生,但是他们都不愿意。最后,一个医生同意了。她的眼睛也真的变丑了。然而,她懊悔不已,陷入了反复的自责、矛盾和纠结。
当她再次打电话时,她绝望了,想自杀。之前,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但是她妈妈还是没有回应。“那天,她躺在床上,给我们打电话。声音,很微弱。她说她连起来的力气都没有。我替她给她爸爸打电话,她爸爸跑去接她看病。”
你是不是太不关心孩子了?放下电话后,晓云问自己。晓云的女儿,也很能干,小学上培训班,自己开车背。
但如果一个孩子有能力,他能无视吗?“给孩子自由空,给他们充分的关爱。放下,不是放下爱情。她的情感需求应该尽可能得到满足。”
问题
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但为什么电话越来越少
杭州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自2004年成立以来,已接到93,592个电话。喜欢隐忍的男人成了电话里的主要谈资。他们的问题大多在于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焦虑。女人不能谈婚姻,不能谈家庭,不能谈孩子。
其实2009年,关于孩子教育的电话并不多。直到这两年,才逐渐增加。问题是孩子厌学,沉迷网络游戏。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幻觉和妄想。
在社会竞争的挤压下,心理问题变得突出。说来也怪,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热线正在减少。更矛盾的是,健康咨询电话占了33%。这不是设立24小时热线的初衷。
有什么问题?
一条覆盖整个杭州甚至浙江省的热线,却只有两个人在坚持。因为,没人愿意做。待遇与压力不成正比。
“目前的投资机制不合理。”杭州心理危机研究干预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现在杭州市政府每年给中心拨款10万,但是不能完全支付中心工作人员的工资和运营费用。2002年,当撒玛利亚人自杀危机中心在香港成立时,香港社会福利署投资了1,000万港元。
“健康咨询电话占用资源。其他电话怎么进来?”浙江科技大学心理学教授侯问道。而且一旦能打成功电话,给你留下的印象就是这个电话可以用来健康咨询。
"其他热线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了发电."浙江省同德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许钟芳说。目前,省市级医院的精神卫生部门经常设立自己的咨询热线。但这些热线都是医院的,跟公益自杀干预中心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然而,许钟芳认为,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这直接导致热线的认知度下降,大众有问题。不知道找谁求助:“港台有很多公益广告会进行心理宣传,告知大众有问题,如何求助。”
裂缝
细化热线分类,招募志愿者参与
“政府的初期投入只是开始,后续的运营维护更重要。”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一位老师直言不讳。她在香港学习了5年,是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
在她看来,心理热线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即使在香港这样心理发达的地方,人们还是会嫉妒心理疾病."热线是一种迂回的方式。人在心理崩溃的时候,手边就有“救命稻草”。
但是,“只有2个人,怎么能支持一条自杀干预热线呢?”在香港的撒玛利亚自杀会,除了数名全职员工外,热线部门只有200名义工。
志愿者定期招募。“先考,再通过一年的培训。”她说。通过培训考试的人员将获得资格证书,然后才能正式上岗。
接线员的日程安排很特别。"一个人每三四个小时轮换一次。"因为,面对持续的求助,“会造成情绪波动,不适合继续工作。否则对个人和帮手都不好。”
至于志愿者之流,许认为,不必担心。「在香港,义工是一个稳定的群体。政府将为他们提供基本保护,并在未来享受相应的福利。”这些恰恰是鼓励志愿者长期服务公益的保障。
在侯看来,这样一个中心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应该由社会民间组织来运作。另一方面,政府每年分配资金。同时,企业和社会也可以捐款。
许钟芳也同意这一点。他说,在香港等地,民间基金会非常发达,会向自杀干预中心等社会福利机构捐款。
“香港的24小时热线非常详细,有自杀干预热线和妇女热线。”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老师说。
事实上,这样的细分是由杭州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负责人构想出来的。他说:“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设置不同的栏目,比如青少年、老人、婚姻家庭问题等。也可以请婚恋专家和儿童专家叫‘坐’。”
2004年至今的93592个电话中,有5%有自杀念头;高风险电话,占0.5%。“自杀风险高的电话不多。这条热线可以单独设立。”他设想。
1.《自杀热线 杭州自杀干预热线开通多年 问题渐多咨询渐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自杀热线 杭州自杀干预热线开通多年 问题渐多咨询渐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62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