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出国留学值得吗?”是在线问答社区“知乎”的热门话题。在中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放弃看得见的工作,追求未知的未来,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
放弃工作,出国留学,意味着重新开始。等你从学校回来,专业技能的提升,知识储备的增加,眼界的开阔,都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不一定是完全肯定的答案。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转动着全速前进的生命列车,给自己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们放弃了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工作,开始在国外留学。
在这一版中出版了《拯救深度的小地方》的作者杨青在工作后出国深造。她这样描述留学生活:“听了所有感兴趣的课程,我选择了最有助于培养社会学毕业生高就业率神器‘可转移技能’的课程。我还记得我在批判性思维课上是怎么被‘折磨’的:习惯被动接受信息怎么思考?我还是要批评!”
杨青出国留学前,身边的人问她:“去国外读‘闭关’专业有什么用?”这也是下班后准备出国留学的人被问的最多、最难回答的问题,“有什么用”是最纠结的。然而,教育的终极意义从来就不是“有用的”,正如杨青回国后回首留学时说的那样:“对于一个认为自己的三观已经固定,但最终被肯特大学的教育所改变的人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教育最大的用处可能就在这里。”
“有用”和“值得”是是否出国留学天平上的砝码,但如果相似的考量是唯一的砝码,那就与出国留学的基本面背道而驰了。客观评估自己能够承担的留学费用和学习能力;主观上要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享受教育的乐趣。在回答“要不要停止工作出国留学”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会奋斗,但我们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收获。
有些人把留学当成一种寻找“诗与远方”的方式,但他们听老师讲课,上课做笔记,参加小组讨论,深夜工作写论文...这些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不轻松,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也不比之前的工作压力小。
作家蒋在她的《在东京的一年》中写道:“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更像是我应该有的样子。”
留学不是“诗与远方”,而是短暂的轨迹变化让留学呈现出教育的本来面貌,至少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接近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的可能性。
1.《享受教育的乐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享受教育的乐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80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