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据史料记载,徐悦早在汉代就提出了“算盘”的名称,北宋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出现了算盘,由此可以推断,算盘在宋代进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明清时期,珠算技能普及并延续至今,直到20世纪末才广泛应用于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算盘文化也创造了许多通俗的成语和谚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计算机时代”,算盘作为计算工具的实用价值逐渐消失。今天传承珠算技能还有价值吗?虽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声音,但现实中算盘文化正在衰落是一个事实。但与珠算应用范围不断缩小并存的另一个现象是,近年来珠算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吸引了新的爱好者,珠算心算在国内外一些学校和辅导机构已经成为一门课程。算盘文化振兴的背后,是算盘心算在开发智力方面的显著成就。
现代医学认为,人脑的最终结构是由先天基因和后天经验决定的,后天经验更具有决定性。据中国珠心算学会原会长迟海滨介绍,2004年以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了长期研究,对13所小学的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4次测试,获得了17.6万个数据。说明珠心算三年教育干预显著提高了实验班的智商、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表征能力,显著提高了实验班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数学、语文和英语水平。
实验结果验证了学者提出的假说,即算盘可以将具象与抽象联系起来,刺激大脑神经,在图像中启动右脑思维,从而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珠心算训练的高级阶段,通过大脑中操纵-实际拨珠-模拟拨珠-思维拨珠的过程,可以激活左右脑协同完成算术任务,锻炼思维能力。此外,随着对珠心算认识的加深,研究者也应用珠心算对智力低下、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进行干预和治疗。
算盘的复兴不仅仅是因为算盘从技术到艺术的功能转换,更是因为在电子计算时代,算盘心算仍然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信息时代最宝贵的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珠心算恰恰能激发、训练和锻炼人的能力,也是保护和传承珠心算的不竭动力。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会见科学家李政道时指出,“别扔掉你的算盘”。从今天来看,它不仅具有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而且具有优化数学教育和开发大脑潜能的价值。保护珠心算的传承,需要进一步深化珠心算的实证研究,探索和开发更加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规范珠心算的教育方法,使珠心算真正成为开发智力的“金钥匙”。
1.《不要把珠算文化丢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不要把珠算文化丢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807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