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李冰是哪里人有那么重要吗?重要的是他留下了灌溉成都平原两千多年且至今仍在使用的都江堰。至于李冰生于何时?卒于何时?活了多少岁?其实不重要。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就目前来看,能活两百岁的人,应该还没有发现吧?但李冰却已在人们的心中活了两千多年,而且还将继续鲜活下去。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浩瀚宏大,即使在今天当你面对它时,也不得不由衷的叹服。而这一切,都源于李冰的巧思,源于他的智慧,更源于他那份无惧无畏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去看一看当时的李冰是怎样治水的,去体味一番这位蜀郡太守的艰辛和不易。

大约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前的30年到50年间(那时候已经灭了古蜀国),李冰被任命为秦国的蜀郡太守。当他走马上任后才了解到原来这里的百姓生活极其艰难,经常为洪涝灾害所袭扰,常年颗粒无收。

经过实地考察李冰发现,流经成都平原的岷江流域正是水患的罪魁祸首。于是,他沿着岷江逆流而上,步行数百里,对沿岸地形地貌进行详细记录,并实地测量、搜集水情等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这大概可以算是两千多年前的大数据分析了吧。通过细致的研究、对比,李冰终于找到了岷江洪水泛滥的症结所在。原因就在于,岷江上游多是以高山峡谷为主,水量充沛的岷江奔腾不息,对沿江堤岸造成巨大的冲击。

一旦堤岸抵挡不住巨大的水势,就极易发生洪涝灾害。而造成这一切的一个关键点位,就是位于都江堰西南的玉垒山,庞大的山体阻挡住了东流的江水,使得岷江水流不再畅通无阻。这样特殊的地理结构使得玉垒山的东部地区因缺水发生旱灾,而在山的西边又因水势汹涌而发生水灾。

因此李冰认为,要彻底治理好岷江的水患,必须打通玉垒山这个屏障。那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之后,李冰制订了详尽周密的方案,并召集上万的工人,为打通玉垒山做好了充足准备。

至于李冰自己,则是以蜀郡太守和大国工匠的双重身份,成为了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师。为了保证开山工程的顺利进行,李冰亲自到现场督导施工,与工人们并肩奋战。

想想看啊,四川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亲自奋战在治水工程的一线是个什么概念呀?这就是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工人们士气倍增。

然而李冰也没有想到,现实施工中所存在的困难,比事先预想的情况复杂、棘手得多。玉垒山体太坚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工程进度仍然缓慢。这一来就使人们开始质疑开山工程的现实性。但李冰并没有放弃,他日夜坚守在施工现场,冥思苦想如何才能简单而迅速地攻克眼前的这座大山。终于,一个以火烧石的良策,使得开山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种方法首先须在坚硬的岩石上挖出沟槽,之后用火猛烧山石直到石体通红,紧接着再用冰冷的江水浇在岩石上,利用冷热极致的对冲,让石体自行炸裂。这个办法很是奏效,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最后,玉垒山被硬生生地开凿出一道宽度约20米的缺口,这道口子因形似瓶口,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宝瓶口,成为了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之一。而从玉垒山体分离出来的山丘,也被形象地称之为离堆。

阻水的屏障打通了,那接下来就该分水了。在岷江筑造分水堰是李冰都江堰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对岷江水流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既保证了岷江流域的农田水利灌溉,又可以通过分洪、降低季节性洪水灾害的影响程度,从而兼顾了灌溉与防洪的需求。但是要在水流湍急的岷江江心位置筑造分水堰,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一开始,李冰的造堰团队将大量石块投入岷江中,希望依靠累积石块来阻断水流。但岷江水太厉害,把石块全部冲走。投石块的方法失败后,李冰总结经验,发现单个石块的重量相对于水流的冲击力还是太小了,如果能加大石块的重量,那么被冲走的几率自然就会降低。

这时候他想起了岷江流域盛产的竹子,如果用竹子做成一个个竹笼把这些石块聚集在一起,不就增加了石块整体的重量。于是,李冰请当地居民用竹子编织成宽为2尺、长为3丈的巨大竹笼,在竹笼里填满大石块和鹅卵石,再投入江中。如此一来,比原来增加了几倍重量的石块竹笼稳稳地扎入水中,完全抵抗住了水流的冲力。而一排排竹笼累积在一起,很快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分水堤堰。

这道分水堤堰的前端成梭状,有点像鱼头,因此,这座横卧在岷江当中的堤堰也被人们称之为鱼嘴。

岷江水在鱼嘴面前一分为二,靠西边的支流是称为外江,顺岷江而下。靠东边的支流叫做内江,流向了宝瓶口。

鱼嘴筑造成功后,李冰又精心改进了一些有利于水量调控的设计,这样就可以人为地控制分水的比例。就这样,当春耕时节需要更多水源用于农田灌溉的时后,内、外江的分水量比例可控制为6:4,而洪水季节,内、外江的分水量比例可控制为4:6。内江流入宝瓶口的江水被有计划地分流入大小不一的十多条河渠,从而在成都平原形成了一个交错纵横的农田灌溉区,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是不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到这儿就完了呢?当然没有。在岷江鱼嘴分水堤堰发挥功效之后,李冰又继续在堤堰的尾部大做文章。他在那里组织人手建造了宽度达200米以上、高为2米的溢洪道,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飞沙堰。

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弯曲的河道所形成的离心力,将水中夹带的泥沙分离甩出,同时还建造了平水槽用来分洪。通过这两项工程,李冰进一步对流向宝瓶口的内江水进行水量控制,既稳定了灌溉用水,又有效降低了泥沙淤积程度。与鱼嘴的筑造一样,李冰继续沿用石块竹笼的办法来堆砌飞沙堰,并按照不同时节的取水量要求,非常合理地固定了飞沙堰堰顶的相对高度位置。

如果内江水位升高到警戒线以上,过量的江水就可以通过平水槽和飞沙堰流向外江,宝瓶口的内江水位就可以降低,成都平原灌溉区因此免受洪水侵袭。至此,岷江分水堤堰鱼嘴前端与尾部工程便修建完成,同时也意味着宏伟的都江堰工程的基本部分已经完工。

这之后,为了让这一水利设施的运行状态时刻保持良好,每一年洪水来临之前,李冰都会组织人员对都江堰进行一次年修,也称作岁修。我们都熟知的六字箴言“深淘滩低作堰”,还有我们看到的镇水的石人、石犀牛等,都与岁修有关。

李冰率领四川人民耗时18年,这才完成了都江堰这座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从大禹到鳖灵,岷江这条凶猛的水龙终于在李冰的手中得以降服。

从此后开始,四川地区才真正地成为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成为了整个中国的大后方,才使成都不仅成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千百年来,都江堰的水默默浸润濡养着一代代天府儿女,而李冰的精神也幻化成为了一种力量,在激励着后人奋发前行。都江堰和李冰不仅属于四川,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1.《见证李冰治水之功——都江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见证李冰治水之功——都江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2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