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仓颉创作的神话故事。据记载,“老人在仓颉写了一本书,却下雨小米,鬼哭夜啼”。后来的学者普遍认为汉字不是一个人创造的,仓颉可能是汉字的校勘者。
暂且抛开传说的真实性,汉字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不朽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纵观世界历史,只有中国文化从未停止并延续至今。其中汉字贡献最大。
汉字发展史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从古至今不断进化发展的书写形式。早在商代,龟甲和兽骨上就钻有文字,用于祭祀和占卜的仪式。
这一时期的文字已经系统化,称为甲骨文,像图画一样生动,具有汉字的象形特征。
在甲骨文的同时,还有另一种文字叫金文,刻在青铜礼器上。西周晚期,汉字演变成大篆。
秦始皇统一后,嬴政颁布“车同轨,书同文”的法令,由宰相李四主持,在全国推广《小篆》。此后,小篆在世界各地都有实践。
同一块中国土地上的人们开始使用同样的语言。此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字经历了李、开、行、曹等不同的风格变化。
汉字的演化史也可以看作是汉字的简化史。汉字的象形表意特征,从笔画复杂的古文字,到书写简单的简化字,都被大大削弱了。
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是自然演变,也有人为干扰。目前港澳台地区使用繁体字,mainland China地区普遍使用简体字。
1956年,国务院颁布了《简化字方案》,并随方案附上了《简化字汇总表》。在此基础上,1986年重新发行了《简化字总表》。常用的汉字大多来自于此。
“短命”的缩写
很多人不知道,第一个汉字简化方案发布后,总理主持了第二个汉字简化方案的修订,1977年正式公布。方案中规定的简体字,俗称“二简字”。
两个简体字主要选用当时群众中广泛使用的简体字。出于实用目的,删除了一些容易混淆和误读的汉字,并删除了汉字的一些偏旁部首。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出台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率先刊登试行。随后,教育局也宣布在教材中使用两个简体字。
只是好景不长。刚实行9年,这两个简体字突然就停了。1986年,国家宣布废除报纸和教科书中不再使用的两个简体字。
除了“橘”、“炖肉”等少数至今仍在使用的文字外,其他两个简体字几乎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
两个简体字的诞生,本来就是为了在群众中普及识字教育,普及文化知识,为计算机等机器处理汉字提供有利条件。然而,经过九年的考验,它突然死去了。为什么两个简体字这么短命?
简单化太大了,太多还不够
简化字体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减少文盲。在古代,不是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封建社会,只有贵族和富商才能进私塾读书。一般贫困家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简体字比较好记,对文化程度低的普通人比较友好。只是在修改制定的过程中,简化字过于简洁,对原汉字进行了大修。
一些汉字的笔画甚至减少了一半,变得“认不出来”。有些简直是来之不易,让受过教育的人难以接受。
另外,两个简化字删除量过大,造字不规范,进一步增加了推广难度。
看起来像日本文字,失去了汉字的魅力
对两个简体字的另一个批评是,它们类似日本汉字。简单来说,两个简化字的简化方法就是削去偏旁,减少笔画。
在和我们只隔着一条水的日本,他们的文字是在古代汉字的基础上改造演变而来的。公元9世纪左右,日本使节把汉字和文化带回日本。
当时达官贵人推崇繁体字,普通人根本没时间学繁体字。出于写作和普及的需要,借助偏旁的假名而产生。
没有偏旁的二简子,看起来像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缺胳膊少腿,失去了汉字的魅力。
近代史上的汉字简化运动
回顾汉字的演变历史,可以发现,把复杂的删除,简化,是汉字的演变趋势。近代史上汉字的几个简化动作也是朝着简化汉字的方向。
自从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船只和大炮打开后,中国人被迫睁开眼睛看世界,一些接受过新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将中国的各种弊病归咎于传统文化和汉字。
甚至有人认为“汉字不死,中国就死”,提议废除汉字,采用罗马拉丁字母。这样极端的做法必然会引来大量的反对者,废除汉字的运动自然不会进行。
更多人支持折中的汉字简化运动。五四时期,汉字简化与新文化运动相辅相成。1902年,钱宣彤在《新青年》上发表《关于减少汉字笔画的建议》,呼吁简化汉字。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论文学的改良》,主张废除文言文,实行白话文。
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第一部简化字表》,其中包括324个简化字。由于保守派的反对,这些简体字在第二年被收回并废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急需大量受过教育的人才投资祖国建设。降低文盲率,普及教育刻不容缓。
1949年10月10日,汉字改革委员会成立。经过大量学者的参与和不懈努力,修订后的《第一个汉字简化方案》终于在1956年出版。此后,大多数简化字都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修改。
与字母文字不同,汉字的特点是象形、会意、音意。小方字,不局限于四方之地,一笔一划就能引起无数遐想。
无论是简体字还是简体字,汉字的简化必然伴随着原字功能和审美的弱化。而简化字的简化法更激进,遭到了更激烈的反对,短短九年就硬生生退出了历史舞台。
关于繁体字的争论,从近代开始就一直争论不休。汉字简化是大势所趋,无论从文化发展还是实用性来说。
关键在于如何在简化字体的同时尽可能保持汉字的原始神韵。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灿烂的中华文明由此诞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干预时不得不谨慎。
1.《二简字 “短命”二简字:推行9年被叫停,无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汉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二简字 “短命”二简字:推行9年被叫停,无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汉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70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