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门位于北京城北墙的东面。明朝初年明军攻破元大都后,在大部分城市的北墙内侧五里处修筑北墙,改北平。元代北方的东门安贞门南移,作为北平北方的新东门。发兵剿匪,凯旋而归,获得王朝故国安定之意,取名安定门。根据《易经》,安定门又叫封门。今天,让我们回忆一下安定门外的往事。
清代乾隆十五年北京全图中的安定门图。北京九门中,关帝庙建在七门的瓮城内,北方只有真武庙建在安定门和德胜门的瓮城内。安定门真武皇帝被称为“安定真武”,在所有城门中独树一帜。真武,即宣武或武莺,是守护北方的神。
安定门塔,宽26.4米,深11.5米,下层宽31米,有24根檐柱,深16.05米:上层宽25.6米,有16根檐柱,高22米,高33.13米。有三滴亭式双檐山楼,灰管状瓦,绿琉璃瓦镶边,七兽脊。门票门是一个五伏,五伏优惠券顶部。城楼两侧城墙的内墙设有供守城军士行走或骑行于城墙上下的马道。
在安定门附近长大的人对安定门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本报记者彭宇在散文《永恒的安定门》中回忆到这一点
小时候我的游戏范围是以安定门为中心画的。我记得离安定门不远,有一棵大树在春节前夕到来。口袋里没钱买鞭炮怎么办?隔壁的合伙人小铁想出了一个主意,去木材厂帮叔叔们撬树皮。撬树皮一天,每人能赚一块钱,足够买两个挂鞭了。安定门附近的护城河边有一个大冰室。三伏天,我们在路上玩“汉奸”。当我们抬头看到载着冰块的马车驶来时,我们收起陀螺,追上去,一只手撑在马车上,另一只手拿着已经准备好的半块砖头,走向攀冰者。冰块很脆,被撞碎了,从车上掉下来掉到柏油路上,顽童们上前争夺。有大动作时,马车夫察觉到了,头也不回地朝后面甩鞭子。当然是半个空甩鞭子,有摇山摇虎的效果,不惩罚坏孩子。孩子不怕。如果他们得不到冰,他们就会上马车去凿冰。抓起冰块,像吃豆子一样大嚼,或者把冰块抹在脸上。很酷,真的很舒服。
在安定门前的护城河钓鱼抓泥鳅最有意思。河水不深,只能到膝盖。河底的泥很滑,一踩上去就绊倒。一群一米多高的小人也一样醉了,晃晃悠悠的。只要你肯介入深泥,有点耐心,泥鳅是逃不过你的手掌心的。钓到鲫鱼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它们很容易从你的手掌中逃脱,用尾巴把水溅得你一身。小渔夫有经验。他们口袋里装着盐、铁丝和火柴。当他们抓到鱼和泥鳅时,他们会坐在岸边的柳树下,捡起一些树枝和干草,点燃篝火,吃露天烧烤。夕阳和篝火,小脸涨得通红。没有蔬菜就没有鱼,于是我们跑进了旁边的菜地。为了避免老人坐在高高的凉棚上看菜园,大家都假装失足。当他们起床时,西红柿和黄瓜已经在他们的肚子后面鼓了起来。
1955年,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环境卫生处安定门外粪污处理场的工人们将粪便倒入粪池 。冯文冈摄1958年,东四区将根绝蚊子兹生条件,将安定门外渣子坡一带的洼地、苇塘、臭水坑为人工湖。 冯文冈摄1958年,东四区安定门外渣子坡一带的洼地、苇塘、臭水坑都是兹生蚊子的地方,容易传染疾病,现改为人工湖,各界人民都来支援义务劳动,图为输运货工人自带运输工具也来支援义务劳动。 冯文冈摄1958年,东四区安定门外渣子坡一带改变为人工湖,图为三轮车货运工人自带了运输工具来参加义务劳动挖人工湖。 冯文冈摄1958年,少先队员们也参加了义务劳动来挖湖。这么点儿小姑娘挑两只大筐真心不容易。冯文冈摄人工湖,安定门外的扎西坡,现在是青海湖。自1958年2月20日开工以来,每天有三四千人在工地上工作。在挖湖工程中,许多中央机关、大学和驻军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林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局、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二局、第六局、军委总参谋部都调集人力支援。
曾参与挖湖的老人张回忆说
那是1957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在首都开展“消灭四害,讲求卫生,改造环境,消灭蚊蝇孳生地,降低传染病发病率”的爱国卫生运动,东城区委员会和政府责成防疫站提出方案。
我毕业于河北医学院,流行病学专业。当时在东城区卫生防疫站工作,负责室外滞水的消毒除虫。根据蚊蝇孳生地室外内涝和消毒工作的年度现状,我们确定安定门为重点,选择了九大窑坑、安外街以西的扎子坡办事处管界、扎子坡以西的白俄罗斯墓地以南和上龙院西北地区。当时有大面积的窑场、明沟、芦苇、稻田、水坑等。到处都是死水坑,蚊子和苍蝇在繁殖。我们提出挖一个大型人工湖,把死水变成活水,把水患变成水利,改造环境,彻底消灭蚊蝇滋生的大本营,为降低脑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奠定基础。
1958年1月除夕前,指挥部的同志们完成了划线打桩、准备开挖填筑路线等准备工作。财贸系统抽调20人担任各科科长,养路队抽调10人负责工具准备工作。工程共分八个标段,从二市政办抽调三名工程师加强工程技术指导。区委决定2月20日开工,也就是元旦的第三天,让大家过一个革命的春节。
我记得那天参加毕业典礼的有当时的副市长王昆仑,还有几位市领导,区委书记,副区长张,主持毕业典礼。
有工厂工人、商业人员、教师、学生、政府官员、地方驻军、宗教人士和群众等。每天都有34000人在施工现场紧张地工作。根据后来的统计,约有50万人参与了青海湖和柳荫湖项目的建设。当时虽然天还冻着,挖湖的土地上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到处飘扬着红旗、彩旗、单位旗、校旗。
工地的大喇叭里随时播放着革命歌曲,报道着工地的好事迹,激励着所有参加劳动的人。许多文艺工作者也来挖湖遗址吊唁演出。我们在工程总部旁边搭建了一个大舞台。记得深受群众喜爱的相声大师侯先生,有一次来到工地给大家讲相声。我忘不了那温暖的一幕。
到3月底,青海湖的形状已经基本成型。一个营的防化兵把九大窑坑的坑连接起来,填小坑。出水口从大门经安定门街经地下水沟排至北护城河,工程由第四市政公司完成。请求北京军区支持上游供水工程。水从北护城河经西城区的仁顶湖经炮兵指挥部通至九大窑,再由九大窑通至炮兵连东南院,穿越黄四路至青春湖进水口,使死水成为活水。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青年湖北岸道路雨季低,雨水无法排出,形成一片汪洋。就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挖战壕的时候,我们立即联系了市政和市政交通公司,把这条平均高度为1.5米的道路上的壕沟填平。这个低洼地区的蓄水问题彻底解决了。这就是年轻的湖北前面的路。填完青年湖东岸的小坑洼,就要建青年湖东丽小区了。
1958年,在安定门外青年湖畔建起的东城区炼焦场。高宏摄1959年,安定门小柏林寺理发馆张淑珍是在新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女理发师。 李晞摄1959年,东城区安定门办事处管界的居民夏淑珍把捕鼠经验教给邻居。冯文冈摄1960年,安定门公社棉毛厂织厂生产的儿童毛衣。 冯文冈摄1960年,安定门人民公社后坑托儿所防病工作。高宏摄1962年,安定门公社被服厂女厂长郭俊乡在家里教育子女、讲故事 。冯文冈摄1964年,安定门外北京第一传染病院消化道传染病房楼已经落成。这就是现在的地坛医院。 地坛医院始建于1946年,前身是日本人开设的同仁医院传染科,原址在宽街大佛寺内。1946年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扩建为北平传染病医院。1949年北平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厂医院并将其改名为北京市传染病医院,1950年迁入现址。1959年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成立,遂改名为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刘乐棠摄1962年,新建的地坛小学外景一角 。李晞摄随着安定门外新住宅区的建成,各种文化商业设施逐渐成熟。地坛小学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外兴化西里。成立于1963年。数学、书法、美术、阅读、体育等。为学校赢得了许多奖项,这是一所传统的足球学校,并为国家青少年足球队输送运动员。
1969年,安定门发生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大门楼的拆除。那一年,为了修建北京地铁,北京的旧城门基本都被拆除了,包括安定门。当年在安定门上学的蔡晴回忆说
在安定门拆迁的那一年年初,笔者有幸在晨光中目睹了这一大门的美景。
学校为了满足战备需要,组织小学生去郊区训练。那是1969年初冬,我们背着背包走出安定门,向怀柔进发。当车队走上安定门内街时,天已经亮了,宙斯的风景仍然模糊不清。在缕缕青烟中,安定门塔映在我们面前。虽然是一个朦胧的剪影,但在晨雾中展现了北京的魅力,让我难忘。但我万万没想到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安定门。
三十一年后,古代建筑专家罗写了一篇文章回忆
城门里除了正门,就剩西直门和安定门了,城楼和浮雕同时在文革中完整保存。
1969年夏天,拍西直门拆迁照片的时候,我很快就想到了安定门的命运,于是马上叉骑在安定门周围。沿着护城河的外侧,不时的骑下去,不断的观赏护城河宁静的风景。河水清澈,垂杨吹水,偶尔有文革外逍遥的男女坐在河边。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我没有拆除塔楼、箭楼和大多数巴比肯城市。到我第二次来的时候,这座塔已经用拆除脚手架搭建好了。第三次,塔被拆成两半,箭楼用拆脚手架竖起。由于“文革”、“战斗”等事情的紧张,过了一段时间我回来了,塔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我只好感叹。
1966年,北京外馆中学生在安定门外九大湖边开展绿地活动。 胡敦志摄安定门外黄寺清净化城塔。1962年,东城区人委通过处理人民来信,改善安定门东城交通卫生状况。 冯文冈摄1962年,东城区人委改善安定门东城交通卫生状况。1969年,安定门城楼正在拆除中。罗哲文摄安定门外的另一处古迹是地坛。地坛也叫方泽坛。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的地方,也是中国最大也是唯一现存的祭祀土地的祭坛。1923年8月首次开放,1925年名为京兆公园,1928年更名为市民公园,1935年关闭。1957年4月,公园恢复,名为地坛公园。
在当代文学史上,地坛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因为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
祭坛离我家很近。或者我家离神坛很近。总之,我们不得不认为这就是命运。地坛在我出生前400多年就坐落在那里,从我奶奶年轻的时候随父亲来到北京开始,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她十年间搬过几次家,但总是围着它转,离它越近。我常常觉得中间有一种宿命,仿佛这个古老的花园就在等着我,我历经沧桑,在那里等了四百多年。
它等着我出生,然后等着我活到最嚣张的年纪,突然断了腿。四百多年来,它剥蚀了古寺檐下艳丽的琉璃,褪去了门墙上鲜艳的猩红,坍塌了一段段高墙和散落的玉雕柱,祭坛周围的老柏树越来越苍白,到处的杂草和野藤繁茂而自由。这时,我一定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把轮椅开进了花园,它为一个迷失的灵魂准备了一切。当时太阳沿着不变的道路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在弥漫在花园里的宁静灯光下,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天下午不小心进了花园,我就很久没离开过了。我立刻明白了它的用意。就像我在一部小说里说的,“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么一个安静的地方,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腿残废后的头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路,突然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只是摇着轮椅,一直向它走去,只是因为有另一个世界可以让我逃离一个世界。我在那本小说中写道:“我无处可去,所以我在这个花园里呆了一整天。就像上班下班,别人上班我就在这里滚轮椅。”花园无人照管,一些偷工减料的人在上下班时间经过。花园活跃了一段时间,然后变得安静了。“花园的墙在金色的空气中斜切入树荫。我把轮椅开进去,放下椅背,坐下或躺下,看书或思考事情,撅起一根树枝,从一边打到另一边,赶走像我一样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小昆虫。”“蜜蜂如小雾,半停空;蚂蚁摆动着触须,突然想通了什么,转身疾跑而去;瓢虫爬累了。当厌倦祈祷时,它展开翅膀向上弹空。树干上有一片蝉蜕,寂寞得像空房子。”露水打滚,聚集在草叶上,把它们压弯,摔在地上,发出成千上万的金光。”“花园里到处都是植物和树木竞相生长产生的噪音,而且持续了一会儿。“这是真实的记录,花园贫瘠但不腐朽。
1985年,地坛春节文化庙上高跷表演吸引了许多观众 。叶用才摄1985年的地坛庙会上,郊区农民吹制花气球为首都节日市场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叶用才摄1990年代的地坛。叶用才摄1990年代的地坛。叶用才摄作为普通人,地坛记忆最深的是一年一度的地坛庙会。地坛庙会成立于1985年,以其高雅的艺术品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闻名海内外。它美丽的风景被称为现代清明上河图和北京的狂欢节。不仅有模仿清朝的大型演出,还有许多民间文化。一个庙会胜过一个,商品种类繁多,特色小吃各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市场元素构成了现代民俗的独特画面。
北京人喜欢去庙会。虽然每年的庙会都是肩并肩,但是北京人还是不能放弃对庙会的独特感情,因为有北京味。一进入公园,你就会看到人们肩并肩地走来,金碧辉煌的拱门,红色的灯笼,飞舞的封面,五颜六色的吊坠...热闹的气氛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像温暖的春风,让人头晕目眩,心旷神怡。
图|北京日报图片库,陶
来源|《东四名人讲北京胡同的故事》《行都》《北京市容和古建筑百年沿革》《世纪城市广场痕迹1900-2010》《金色辉煌》《中国国家地理百科全书》
1.《地坛庙会 北京地坛庙会年年备受追捧 安定门外60年前又是什么模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地坛庙会 北京地坛庙会年年备受追捧 安定门外60年前又是什么模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752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