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泉州很多次,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这次来泉州参观弘一法师的墨宝受益匪浅。
弘毅大师的墨宝总是发人深省。无论是少年的抄书之作,还是后来的篆书、隶书、隶书、行草,都凝重厚重,出家后越来越轻松深远,老年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朴素自然的形象。这些书法书籍弥足珍贵,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最后的代表作《悲喜交集》。
弘毅大师,俗名李叔同,是一代高僧。“悲喜交集”一定包含着对佛教的无限修炼和无知的体验,这个我不知道。从外行人的角度来看,这四个字综合概括了从李叔同到弘毅大师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从世间的绚烂喧嚣,到生命尽头的宁静和“悲喜”的嗟叹。
李叔同小时候很聪明,喜欢阅读诗歌和书籍。成年后去日本留学,学到了很多东西。他的专业是艺术和音乐,但他首先在东京成立了戏剧学会“刘春学会”,主持并主演了戏剧《茶花女》,这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起源。后来,社会成员陆续回国,为推动中国戏剧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创办并编辑了《小音乐杂志》,第一家开中文音乐杂志;他在东京美术学校读书时,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促成了他印象派画风的形成。
回国后,李叔同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先驱和奠基人。他在天津、上海、浙江、南京等地任教。他曾说“老师数千,江浙一带,人才辈出。承担家族生意就够了,意味着不赢。”其中最好的是丰子恺、潘天寿、曹聚仁等人。除了教书,他还创作了许多油画、国画和版画,留下了100多首歌曲,广为传唱。比如《永别了》,作为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的主题曲,至今流行。难怪俞平伯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他:“李先生的确也是这样——少年时是公子,像个迷人的公子;中年做名人,像风流名人;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艺术家;像音乐家一样学钢琴;办报纸,像编辑;作为老师,像老师一样……”
一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全才,成名走红的时候,突然放弃一切,义无反顾的出家,在世人眼中奢华优雅。多么震撼!出家后以出世精神加入WTO,潜心钻研法律,苦行修行,弘扬法律,最终成为振兴南山法门的一代祖师。就像俞平伯先生说的“出家如僧。”优秀的人无论做什么都能做到最好。
参观完墨宝,我静静地走在城隍庙的院子里。穿过全国各地周卓敏、孙立川兄弟为纪念弘毅大师而移植到这里的银杏林,站在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题写的“弘毅大师纪念碑”前,思考“悲喜”的深意。一个62岁的老人,病了很久,知道自己快死了,最后七天完全断粮,身体发烧。他一边念佛,一边试图写书。
看着这个“悲喜交集”,虽然墨深框架健全,但毕竟腕力有些无能。可见他凝聚了所有的精神,用尽了所有的力量,终于成为了一只完美的钢笔。事实上,命运的沉浮,精神的扬弃与升华,人生的开悟,圣贤教诲的启示,归根结底不过是“悲喜交集”。就像大师临终时说的:“如果你看到余眼中的泪水,那是一种悲喜交加的感觉,而不是他的错。”
写《悲喜交集》时,侵华日军犯罪,山河破碎,天灾频繁,人心痛苦,形势呆滞。弘毅大师一定是从悲伤中走出来的。他主张“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念佛。”他深信佛教能“拯救当今世界人心”,“扶国兴邦”,所以他“无限快乐”。一切放不下的事,国家的命运,佛教的兴亡,个人的生死,都是“悲喜交集”。
1.《悲欣交集 泉州参观弘一法师遗世瑰宝 为何临终绝笔为悲欣交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悲欣交集 泉州参观弘一法师遗世瑰宝 为何临终绝笔为悲欣交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836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