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是周代建立于中国西北的一个诸侯国。因为山川险要,很适合新政权的发展。然而,这种天然的地理优势也是一把双刃剑。北有匈奴,西有西戎,南有巴蜀隔秦岭,东有晋,中原绝对霸主。所以从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秦国的势力范围从未越过秦国。
春秋后期,秦国国力逐渐增强,其入主中原的野心也显露出来。在一代男主的领导下,秦选择了双向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春秋战国时间的推移,经过时间的洗礼,秦国已经成为西域强国。这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前往秦国拜见秦惠文王,向他提出了让秦国吞并天下的方法,即夺取巴蜀土地,汇集关中和巴蜀资源,积累财富,与天下决战。但秦惠文以国力有限为由拒绝了苏秦。
苏秦指出秦国的优势,剑指四川盆地
苏秦师从著名纵横学者鬼谷子,决定去他国寻找仕宦机会。由于他是周朝人,所以先来到离周朝很近的秦国,游说秦惠文王。根据《战国策·秦议·苏秦始联衡》: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为什么说苏秦言论的重点在于吞并巴蜀?可以从当时秦国的周边环境来探究。苏秦的计划中,秦国周边各地区都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体现的方式不同。在南方,秦国和楚国受到巫山和黔中山区的阻碍,楚军很难越过大山与秦国作战;东面,秦国占据萧山、函谷关的防守优势,将山东六国与关外阻隔;在北方,匈奴人擅长放牧,匈奴部落的马可以帮助秦军升级,兽皮可以制成盔甲来保护士兵。
不难看出,这三个优势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的意志所转移的。而西部只有巴蜀的土地,在丰富程度和人口数量上,才能与关中地区相提并论。但此时巴蜀之地有三大人类古文明,即巴国、蜀国、齐国。显然,取代这三个国家成为地方统治者的唯一途径就是武力进攻和征服。
苏秦虽然指出了东、西、北、南四大优势,但我们会发现,只有巴蜀才是他真正的目标,这种战略意图在几百年后重新出现。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见刘备时就提出了“隆中对”。“隆中对”的战略意图与苏秦的计划高度相似。都致力于把四川打造成大后方,在粮食、资源、人口等方面为前线作战区提供支援,在极端情况下保留空撤退的余地。与三国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形势更加复杂,这也体现了苏秦高超的战略眼光。
秦惠文王以商鞅谋反为名,表示不喜欢说客
秦惠文王听了苏秦的阐述,对他的宏伟蓝图并不以为然,反而找借口拒绝了他的提议。根据《战国策·秦议·苏秦始联衡》: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面庭教之,愿以异日'。"从偏重人物语言描写的《战国策》来看,秦惠文对苏秦的态度是非常恭敬的,并没有完全否定苏秦的建议,而是采取了拖延的做法。但太史公对秦惠文的态度做了最后的评价,道出了他的真实想法。据《史记·列传·苏秦列传》:
"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从以上两个史料分析秦惠文的态度,可以得出他并没有重用苏秦的打算。在《战国策·史记》中,王会文提到了“实力不足”的观点,但这种实力不足是指秦国或苏秦,所以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认为,如果按照太史公的说法,秦惠文王因为商鞅谋反而痛恨说客,那么这种实力的不足恐怕就意味着苏秦,这也是他最终否定苏秦的根本原因。
纵观秦惠文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君主,在判断和处理事情时尊重客观而不是主观的感受。虽然商鞅上台后被秦惠文所杀,但商鞅留下的政治遗产和新法内容受到秦惠文的高度重视,面对秦孝公时期取得巨大成效的改革措施,最终选择完全照搬。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秦惠文对商鞅的态度只是他上台后获取贵族支持的一种手段,他绝不会凭自己的喜好去判断能使国家强大的方法,这也为后来司马措伐蜀铺平了道路。
从秦惠文同意司马措攻蜀,可以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公元前316年,蜀国爆发大内乱,巴基斯坦与蜀国不和,但与居友好。这一年,蜀王出兵攻打毛,毛厚出师巴基斯坦,向秦国求援。在巴蜀三国混战的情况下,秦将司马措提议带兵入蜀。据《司马措论伐蜀》: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司马错的话很中肯,很有诱惑力,但秦惠文王仍然担心蜀道艰难,担心秦军不能成功打败蜀军。司马措随后提出了详细的计划,最终打消了秦惠文的顾虑,顺利入蜀,灭蜀,再途中消灭两国,天府之国归秦。据《水经注》卷二十七记载:
"以为石牛道。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那么司马措是如何说服秦惠文王的呢?可以回顾一下名将的思维。与几百年后的三国时期不同,此时蜀国三国基本与外界隔绝,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侵略蜀国,蜀国也无意对外征服,这也导致了其与战国争霸局面的不相容,这在乱世中是一股清流。
可以对比一下蜀汉政权。为了对抗北方的曹魏政权,刘备在汉中与对方激战一年,最终攻陷汉中,并在此建立了有效的防御体系。这是因为汉中平原是秦岭和成都平原唯一的非丘陵地区。如果北方武装不想一次性穿越秦岭,汉中将成为最好的中转站。
秦岭虽然险峻,但并非无敌。秦军入川时,最怕对手在通往汉中的羊肠山路上设防。不幸的是,四川三国此时没有意识到汉中的重要性,允许秦军强行穿越秦岭,一路设立补给点。到达汉中后,秦军在这里建立基地,并得到了时间和/[/k0/】进行修正和补给;在物资充足的前提下,终于振作精神,全力以赴地走金牛路,直接闯入蜀地腹地,把巴蜀平原据为己有,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秦国得到蜀国后,很快就开始了自己的夺权之路。秦人依靠关中的财富与三晋抗衡,蜀国的财富侵蚀了楚国的优势。田雷领导秦军通过水路夺取汉水平原后,楚国崩溃,逐渐向东方收缩势力。秦国的巨大优势很快显现出来,可以从西到南共同威胁三晋。最后韩国被秦国压倒毁灭,秦国也加速了势头。
所以,司马错灭蜀被评为秦国崛起的三大战役之一,在史记中也被评为只有两次战斗经历的盖世名将。而远在司马措之前的苏秦,在他之前就指出了巴蜀土地的重要价值,希望说服秦惠文作为爵位,在秦朝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
可惜的是,因为秦惠文充分认识到四川旅游难的事实,即使对苏秦的提议感到兴奋,也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司马措那样的知己,最终在激进的强国之路和稳国发展的方针中选择了后者,浇灭了苏秦的激情。这不是苏秦个人的错误。他只能觉得缘分未到,运气不好;可以说是伤心难过,但有时候也是生活。
参考文献:
《战国策·秦议·苏秦始联衡》
史记列传,苏秦列传
司马措论伐蜀
《水经注卷二十七》
内容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司马错 苏秦早于司马错指出巴蜀之地的价值,为何没有得到秦王的重视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司马错 苏秦早于司马错指出巴蜀之地的价值,为何没有得到秦王的重视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86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