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历史学学士学位,学历史很累。总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
被问了几十遍,看了几本书,上了几节课,和一些老师交换了意见,最后总结出一套答案。大学四年,这是我最自豪的成绩:我用一套不言自明的理论,把“学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顺利地解释给别人听。
首先,我们必须定义:“什么是‘使用’?”
然后定义:“什么是‘历史’?”
还要定义:“什么是‘历史’?”
为了学习如何做出一个逻辑定义,我还上了一个学期的《逻辑学》,每天默想一些“无命题逆无命题”的习题。最后我可以回答:“学历史有什么用?”
如果你不打扰我,我可以讲两个小时,或者写一本叫《学历史有什么用》的书。但是这本书已经写好了。百度知道有个很高价的回答,我写的。对,就是那个ID是“大浪”的家伙。
学完民族学,我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什么是民族学?学民族学有什么用?”
私底下觉得刚入专业的时候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XX是什么?”。如果你能像白居易讲诗一样,告诉家乡农村的老奶奶“XX学的是什么”,你就进了门。
我的专业叫民族学,但有时候你会听到我自称人类学。这两个学科联系如此紧密,几乎可以认为它们其实是同一个学科——崇拜同一个祖先,读着同样的理论著作,坐在一起开研讨会,考研招生的两组人。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关系类似于永中博尼主义和藏传佛教。不,比博尼教和佛教更近。博尼主义和佛教依然区分着僧伽罗密乌和释迦牟尼,而摩根和马林诺斯基则被供奉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神龛里。
在实地考察期间,我一直称自己为“学民族学”。有时候面对村长、乡长、警察甚至“有关部门”的时候,我会拿出学生证,双手递过去:“这是我的身份证”。对方打开学生证,看到兰州大学印章下的“民族学”三个字,就会露出一副“无知”的表情。接下来,我的发言时间:
“我研究藏族民居的古建筑,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我学这个没用,只是社会责任。
就像你童年的记忆一样,这份记忆不能给你带来薪水,但它是珍贵的,没有人想忘记它。
民族学是试图解释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学科。
我目前的工作是为民族文化现象的起源和演变提供合理的解释。
至于解决办法,那是另一个话题。"
这段话我看的很透彻,因为我不知道几十遍。
有时候对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会多补充几句,比如《贾蓉藏人史》或者《贾蓉本部冲步师》。如果他是汉族官员,他可能还想听我讲一段《多卫康三部之划分》或者《藏族简史》。我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只不过手中的快板变成了学生证,面前的碗变成了笔记本。有时候,涉及到奇妙的事情,就要用手指蘸着茶汤,在茶几上画一张四水六帖图。
我只是卖概念,卖历史,卖知识,换取村民的支持。有时换一碗茶,有时换一顿饭,有时换一晚上的睡眠。
我几乎从不自称“人类学”,因为“民族学”听起来比“人类学”更“有意义”,更容易解释“我做什么”。中国农民对未知的事物总是保持高度警惕。如果一个身份不明的陌生人来到这个村庄,人们会敬而远之,直到他们明白他在做什么。村子里通常出现的陌生面孔包括商人、筑路工人、检查领导、警察和自驾游客。“秀才”是一张不多见的脸,很容易归为其他标签。比如被误认为“检查组长”会很麻烦,你会被带进一个一脸傻气的穷农舍,给你看垂死的病人。如果你被误认为是“买虫草的商人”,就会有人拿出一袋虫草,问你要多少。所以要及时暴露自己的身份,减少误会,为双方节省时间。
通常我会把这些标签贴在脸上:“博士生”、“兰州大学”、“考古学”、“民族学”、“非遗产”。这些标签非常好用,人们总是可以用一个清晰的横幅把我扔进适当的分类。村民永远欢迎“学生”。很多叔叔阿姨看到我,都会想到在很远的地方上学的孩子。搭便车几次后,村民坚持不付车费:“如果你来研究我们的文化,我们非常非常感激!你怎么敢收钱?”
实地考察时,你如何解释自己的专业?说来听听。
1.《民族学 怎样讲述民族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民族学 怎样讲述民族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99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