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进化史是人们使用汉字习惯的进化史。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简体字,但不要以为简化繁体字的过程是从建国后开始的。其实简化字的历史离汉字的历史并不远。汉字的形制在汉代定型,但生活在汉代的文人不断创新:汉代的历史游、金代的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頫、清代的郑板桥等等,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改造”过汉字,创造过简体字。所以简体字不是一个时代一夜之间创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个人物用空捏造出来的。它的历史是渐进的,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创造者是生活在语言基本层面的普通人。
但是我们知道繁体字的简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比如“被”简化为“被”,“标准”简化为“标准”,“表格”简化为“表格”,或者省略笔画,或者去掉部分,或者去掉偏旁。简体字是可溯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研究过繁体字,看到之后总能神奇地识别出来。
即使是大变,比如“尘”简化为“尘”,也是有特定含义的,小土灰就是尘。但在解释中发现了一件奇妙的事:“听”,繁体字写为“听”,两者之间没有物理联系。而且简化的“听”已经抛弃了耳字,改成了口字。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系统地研究繁体字的简化方法,分为四类。第一,替换古文字。甲骨文或篆书中,有许多文字书写简单但比传统文字古老的文字,或者有许多文字书写并存的文字,所以采用书写较简单的文字;二是俗字扶正。民间字是指那些在生活中使用了很长时间,但不符合规范的字。因其受众广,影响深,被视为官方人物;再次,异体字变形。整个汉字的结构是一样的,但当某些部首或部分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就变成了异体字,比如“丰”而不是“丰”;第四,新字形的创新。在印刷术不发达的古代,经常会出现印刷错误,有时印刷出来的“怪字”被视为正统。
《说文解字》对“听”的阐述是这样的:由“耳、壬、直、心”四个部分组成,其他三个字通俗易懂。“壬”指的是一个人正直的外貌,所以四个字连在一起就是正直谨慎,声音是用心收进耳朵的。可见古人特别注重听别人的话,右半边和“德”字一样,体现了古代尊重礼的道德标准。
“听”在《说文解字》中也有解释:从口中,是“笑貌”的意思,即笑貌。类似于现在的一个网络流行语,说“你笑起来像三百斤的胖子”,听别人说话,笑着回应,显然是一种礼仪的体现。
其实从元朝开始,这两种写法就并排使用了。它们是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向对听力的不同理解。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听”的简化方法属于上述第二种,即俗字扶正。“听”是元代有人创造的,后来被广泛使用。从此江湖上出现了两种武功,但最近的武林大会上却取消了“听”。
1.《听的繁体字 繁简体一般都很像,为何“聽”却被简化成“听”,前后完全不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听的繁体字 繁简体一般都很像,为何“聽”却被简化成“听”,前后完全不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060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