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El Nino)又称厄尔尼诺流(El Nino current),是由沃克环流圈东移引起的太平洋赤道带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后失衡而引起的气候现象。在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地区的季风气流从美洲向亚洲移动,保持太平洋表面温暖,并给印度尼西亚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格局每2-7年就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逆转,太平洋表面的热流向东转向美洲,然后热带降雨被带走,产生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太平洋中部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在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向北的秘鲁冷流,部分转为赤道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较低的冷海水则在东侧上升,使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逐渐升高。这个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而同纬度东部的海水温度相对较低。这两个海域的大气中也有与空对应的温差。东部气温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向西流。西方温度高压力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方。从而在太平洋中部形成一个冷海平面空气体向西流动,高空热量空气体向东流动的大气环流(Walker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形成东南环流。但在某些情况下,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还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化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关系密切,气压差减小时出现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变暖,太平洋由东向西流动的季风大大减弱,显著改变了大气环流,对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气候影响很大。当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某些年份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1)赤道西太平洋低层大气出现西风;
(2)南方涛动(SO)是指日期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期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海域
平面气压指数的反相关表现为明显的连续负指数;
③沃克循环异常微弱;
④赤道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空高于正常状态。
⑤冬季两个半球北亚热带的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和东方移动。
(3)厄尔尼诺对热带环太平洋气候的影响
(1)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升高,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量增加,暴雨频繁,灾害致洪。
②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由于海面温度降低,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干旱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的热带风暴少于正常。
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的中东和太平洋海平面异常下降
(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
(1)赤道中、东太平洋有一个比正常温度低的深冷水层,平均海面温度低1-2℃,地下水温低2-4℃;
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较正常浅,仅达50 ~ 100m;
③赤道东太平洋对流降水受到抑制;
④赤道太平洋东风信风比正常强;
(3)影响:赤道附近的东、西太平洋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大,也会造成气候异常和旱涝。
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的热带风暴(台风)数量,也就是中国沿海地区登陆的数量,比正常年份少。
夏季风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在夏季,北方容易发生干旱和高温,而南方容易发生低温和洪涝。近百年来,我国发生的特大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的一年。
厄尔尼诺之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容易出现暖冬。
1.《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的详细分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的详细分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152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