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古籍保护十周年展览在省图书馆举行,其中古籍修复的经验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观看。
省图书馆与特藏部修复组工作人员分修复和装订两部分,同时演示,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整个修复过程。工作人员还邀请了一些读者上台,教他们基本的修复技术和装订方法,读者对这种古老的技术很感兴趣。
我不敢相信复原前后的古籍是同一本书
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能。在古代,有修理和装订工匠。最早的南北朝贾思勰记载了舒窈祁门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古人保护和修复书籍,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国家修复中心辽宁传统学术研究所所长、省图书馆特藏部修复团队负责人王斌告诉记者,古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再生资源。省图书馆古籍丰富,古籍修复历史悠久,从未间断。经过几代修复者的努力,许多古籍收藏得到了抢救和保护,古籍修复的技能和经验得到了有效的继承和推广。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了修复前后的《鳌头舒同全集》和《宣福社》。我不敢相信他们是同一本书。他们不仅仅是在还原一本书,更是在用心还原古老的历史风貌。
修复前,澳头舒同大全破损严重,呈絮状,书页如筛孔。喷水后,对受损部位进行修复、粘贴、皮纸覆盖、展平、切割和修复。经过修复,澳头舒同大全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宣福社是民国时期的一个碑文,它和鳌头舒同大全一样,在复原前遭到严重破坏,复原后又恢复原貌。
王斌说最难修的不是这两本书,而是盛京太傅。王斌告诉记者修复过程。《盛京御赋》是乾隆十三年内政府刻制的32式满汉篆书。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被称为“艺术奇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是收藏满汉篆书最多的文献。在古籍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历史原因,这本书保存很差,书身潮湿,书页布满斑点。受潮后不及时修复,斑点变成铁锈色。除去它们就更难了。因为这本书的重要性,无论这个问题有多难,王斌都决心去解决。她开始搜索关于锈斑修复的文献,但是没有结果,于是她用各种方法反复尝试。详细记录每一页的破损情况,然后取出锈斑相对较少的一页,先用毛笔蘸热水在锈斑上清洗,也是无效的;在水中加一点明矾是无效的。经过反复练习,她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将书页放在塑料布上,喷洒水分,用热湿毛巾覆盖,每1小时更换一次毛巾,重复3次以上。经过浸泡、沤制、洗涤,斑点终于消失。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修复工作终于完成,效果令人满意。
王斌表示,要使修复工作完美而极端,需要克服许多不可预见的困难。破损严重的古籍一天只能修两三页。粉尘过敏和颈椎病都是职业病。但当破碎的书页在自己手中重生时,使命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王斌修复的蒙古古籍入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修复成果展。
修复“燃烧的书”很受欢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1年初,省图书馆修复小组承担了修复100册《古今图书集成》(《焚书遗书》)的任务,描绘的是光绪年间,清雍正六年为清华大学图书馆印制的铜活字。这本书是清代唯一的大型铜活字印刷。当时用发展纸和历史纸印刷的只有64套。因其精湛的工艺和罕见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雕刻史上的精品,属于一级珍本,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今图书集成》不仅是雍正六年铜活字开发纸的印刷本,也是光绪年间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的印刷本(此印刷本曾被光绪皇帝用作对外国使节的外交礼物)。历史的色彩使得《古今图书集成》的版本价值更加珍贵。
省图书馆三位修复人员制定了完整的修复方案,保质保量完成了“烧余本”任务。其修订质量得到了清华大学的好评。由此,也确立了我国省级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地位。目前,省图书馆修复中心是12个国家古籍修复中心之一,16个国家级研究中心之一。
据报道,目前我国公共收藏单位拥有古籍5000多万册,约有1500万册古籍需要修复。一个熟练的专业古籍修复师一年最多能修复30到40本,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王斌说,修复师是一个冷门的职业,技术性很强,很难入门。修行者一定要心平气和,耐得住寂寞。目前辽宁省国学研究院的6名工作人员主要是修复清末民初的拓片和拓片。王斌说她修的是民国时期的徐氏家谱。由于纸张絮凝严重,这本书很难修复,每天只能修复一页。
如需参与古籍交流,请回复【珍本古籍】微信官方账号新闻:群聊
1.《鳌头通书 刻本《御制盛京赋》最难修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鳌头通书 刻本《御制盛京赋》最难修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17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