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左)和他的员工正在采摘西红柿。记者邹乃硕照片
阅读技巧
在当前“大众创业创新”的时代,农民返乡创业无疑是创业浪潮中的一个新景观。
返乡农民在农村出生长大。他们了解农村,有地方情怀,有出国旅游的经历。回到熟悉的土地将为更强大的农业和更富裕的农民注入“正能量”。
近日,记者走访了蛟河、通化、四平三个返乡创业者。他们从农民工变成了老板。他们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爱琢磨,有韧性,敢于创新,走在创业的路上。
三个故事只是我省返乡农民创业潮中的三波。记者一路走访,最生动、最深刻的感受是他们带来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增收的又一条新路。
夏天很热,太阳像火一样。天气这么热,还有返乡农民的创业热情。
无论是创新种植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还是涉足农村电子商务,他们的故事都可能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带来一些借鉴和思考。近日,记者走近几位返乡创业的农民,听听他们在创业路上的风风雨雨,看看他们的创业梦想是如何实现的。
他家乡的土壤是吸引他的机会
37岁的孔德赫看起来不像农民。熟练的短发,得体的衣着,言语上的谦虚自信。“其实,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只要我敢不敢去做,放手去做,我总能‘折腾’出名堂。”看到记者,孔德和这样说。
大学毕业后,孔德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选择了2.1分的办公室生活。收入不富裕,但生活稳定。七年后的2008年,孔德和毅然决定回国创业。
“我当时没想太多,只是想回家给自己做点事。”在交河市白石山镇二道河村,种植黑木耳非常普遍。回国后,第一次创业的孔德和,把目光投向了种植黑木耳。“我家乡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黑木耳。因为没经验,先种了三万袋,试了试。”这次考验,为孔德和的创业开了一个好头。
黑木耳虽然效益不错,但是常年种植黑木耳也不能闲着。"混合、装袋、灭菌和接种等八大生产工序都需要人力."Conteh开始想如何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为此,孔德和专程来到黑龙江,学习当地种植袋装木耳的技术。“黑龙江的气候和我们差不多。这项技术不应该‘水土不服’。”回家后,孔德和迫不及待地开始培养袋装真菌。事实证明孔德和的想法是正确的,袋装菌给孔德和带来了更高的效益。
说到袋装木耳,孔德和好像是专家。“挂袋有太多技术优势,节水省电,省力,最重要的是节约土地。传统种植方式一亩可以放15000袋,挂袋可以放10万袋,挂袋种植。黑木耳厚,口感好,产量高,每公斤价格可比土木耳高4分钱。”
随着黑木耳种植技术的成熟,孔德和的“胃口”更大了,种植规模从3个大棚成长到6个。
看到袋装木耳成本低、效益高,更多的人来到十里坝村的孔德河学习。袋装木耳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技术很难掌握。温室的高度、空房间、温度、采光、工作道路宽度等指标需要科学控制和掌握。“我地袋装菌种植率不到一半,主要是技术原因。”孔德和说。
虽然黑木耳的种植给孔德和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收入,但孔德和在创业的道路上并没有止步于此。今年5月,当电商的大风刮到白石山镇的时候,孔德和抓住了这个机会,从此在白石山镇二道河村获得了另一个身份——“店员”。
在二道河村的村淘服务站,货架上摆放着各种商品和快递包裹。就在6月份,孔德河村淘销售额达到15万左右。“做村淘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村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销售我们当地的产品,帮助村民增加收入,致富。”
“农村淘宝是个大市场,我很看好村淘宝的发展前景。创业不仅仅是实现个人价值,更是让村民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增加收入。“孔德和的梦想很狂野,但也很简单。
或者做你以前的工作,这次做你自己的老板
这是一个农闲的时代,但惠南县汇发镇胶河口村的村民王长虹却很忙,因为她种的蘑菇已经可以采摘了。
在种蘑菇的温室里,、她的丈夫陆和几个雇工正在采摘蘑菇。“合作社的18个大棚开始陆续收人,忙得没时间雇人。”王长虹一边快速工作一边告诉记者。
时间回到2010年之前。当时,这对夫妇在辽宁省鞍山市从事温室蔬菜种植管理工作已有18年。“虽然赚了不少钱,但是不方便照顾家庭,总觉得很漂泊。”听说老家一直没人种蘑菇,于是夫妻俩决定在老家创业。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经验,王长虹决定去他原来的工作,只是这次做他自己的老板。
“种植技术基本没有难度。”正是因为有了这18年的工作经历,王长虹在家乡的创业才得以顺利进行。
在交河口村,种植王长虹蘑菇还是第一次。由于资金有限,王长虹首先建了两个温室,这在种植的第一年就给她带来了40多万元。
蘑菇种植的高效率让更多的村民跃跃欲试,合作社成员从现在的7人增加到15人。五年前,王长虹可能没想到自己会在五年内从一名农民工变成一家拥有18个温室的蘑菇种植合作社的领导人。
第一次尝到成功滋味的王长虹,在第二年成立了兴信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制棒、采菌、取眼、采摘、再销售,一直统一,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实现规模化生产。”
2014年对王长虹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她从一个做生意的朋友那里了解到,在桦甸市,香菇不是传统种植,而是立体栽培,六架而不是一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效益更高。
这个消息让王长虹很兴奋。刚过完年,夫妻俩就赶往华电学习蘑菇立体栽培技术。回来后把一楼的架子都换成了六楼的。“以前一个架子只能种五万支,六个架子能种三十多万支,是过去的六倍!”谈到改进后的栽培架,称赞它。
“每年2月、3月、6月、7月可以去蘑菇大棚做小时工,8元一小时。”村民王翔对温室里的小时工非常满意。
为了错开春耕秋收的繁忙季节,王长虹特意选择了二月份种植。经过四个月的成长,他在7月摘下了它。“时间和农忙不冲突,但雇人是好事。”王长虹说。
香菇种植不仅填补了交河口村特产种植的空空白,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途径。对此,惠南县特产局综合科科长袁俊臣告诉记者,食用菌产业是他们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好。现在惠南正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最近合作社不仅忙着采蘑菇,还有11个大棚在建。然而,王长虹蘑菇栽培的未来发展不仅仅是追求规模。“要达到更高的效率,光靠卖鲜菇是不够的。以后一定要建冷库,把它弄干,做个牌子,让我们村的蘑菇走得更远。”王长虹对未来充满希望。
永远要对未来有信心,不管创业有多难,一定要坚持下去
34岁的傅经常用“游手好闲”来评价自己。曾经是黄牛经纪人,在城里跑物流,现在回到农村,开了个生态采摘园。傅的创业故事可以说是相当精彩的。
富陈艳是伊通满族自治县营城子镇扎木村的一名村民。因为小儿麻痹症,三级伤残,身体不便,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在正常年龄享受正常教育。18岁初中毕业后,傅开始为的人生奋斗。
营城子镇是东北非牧区最大的黄牛交易中心,傅一生的第一桶金就是靠黄牛交易赚来的。在过去的几年里,富已经在当地的牛交易市场上出名了。然而,傅却因为自己“忙”的性格而决定来此一游。
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傅在长春物流园找了一份做物流的工作。“工作中没有技术含量,只要会开车就行。”因为工作的缘故,去过很多地方。虽然他的工作很无聊,但他学到了很多知识,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
2013年,土地出让政策让傅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怀着对创业的渴望和对成功的渴望,傅回到了他熟悉的土地。
做什么?怎么做?付彦臣已经有了计划。“现在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我觉得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尽管家里人反对,傅还是在工作几年后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四处筹集了一些资金。寿山湖生态采摘园落户营城子镇太平村。
建造温室,规划公园,学习种植技术...傅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代价。“没有这个采花园活着挺好,但他这个性格打不过他。”傅的父亲傅福林对儿子的创业感到无奈。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效益。傅理解家人的反对,但他决心坚持下去。
采摘园有170个温室,占地680亩,种植从家常菜到时令水果等10多个品种的作物。“现在温室里的豆子可以摘了。这几天你得快点,不然卖不出好价钱。”顺着傅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不远处的花房里有几个女人在摘豆子,一会儿就装满了一个篮子。
虽然傅对自己的农产品充满信心,但他的农产品在农贸市场上没有价格优势。"拿豆子来说,一磅豆子只比普通豆子贵2毛."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农产品获得更高的利润。
回顾创业的风风雨雨,傅对的困难描述得很少。他告诉记者:“比起大企业家,我还不够。创业,我刚上路。”(记者陈墨)
1.《付彦臣 返乡创业风景正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付彦臣 返乡创业风景正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22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