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有没有经常听到一句话用来评价那些无心学习,性格乖张的同学,那就是“刻不出枯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其实这句话出自孔子老人家之口。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孔子是自古以来最有影响力、最杰出的思想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受到古代封建统治者的高度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多年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至此,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被后人尊为孔子的圣人、至圣、至圣之师、万世楷模。
但是,孔子的收入相当微薄。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从事副业,有时帮人办丧事,有时做家教,但比较稳定的方式是收学生。他的教学费用不高。一年送他十捆肉干就够了。另外他讲课细致认真,所以很多人来这里做他的徒弟。传说他有三千弟子,但这个不准确。大部分只是听课,可能连肉干都没送。
在他的学生中,有贵族、农民、工匠、艺术家、小偷和无产者...但是他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身份而区别对待他们。只要学生想学,他就教他们想学的东西,包括那些不那么高尚的知识。他的学生中,有比他年长的,也有地位比他高的,但无一例外,都非常尊敬和崇拜他。
当然,有那么多勤奋又调皮的学生。孔子作为他们的老师,偶尔遇到一个小调皮的学生就会有点疯狂。当时有一个学生,宰予,拜在孔子的座下。此人颇有才智,但平时性格颇为张扬,与孔子所提倡的完全相反。而且,宰予学习不努力,让孔子很不放心。
据《大成统志》记载,在舆年轻的孔子29岁,口才很好。他和孔子一起旅行,旅行时经常被孔子派来。
自春秋末期开始,就提倡三年孝制。孔子是一个非常注重伦理道德的人,自然认可三年孝制。但是,宰予反对孔子。他认为三年的哀悼是不可取的。《史记·仲尼弟子传》记载了载誉的话:“三年之丧,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也不好;三年,如果你不享受,幸福就会崩溃。所以可以改成“一年丧”。
很明显,宰玉认为三年丧改为一年更合理。孔子很生气,批评为“无情”。
即使载誉说了很多让孔子生气的话,孔子还是爱这个弟子。批评他之后,他会很有说服力,很耐心的教他。真正让孔子失望的是他的懒惰。因为大家都认真听孔子讲课,忙着记笔记。宰予经常不同意。他认为学习知识的关键在于理解,而不是听写。所以他经常听一会儿就开始打瞌睡。
有一次孔子生气了,随口说了一句“脏字”:“朽木不可雕也,泥墙不可舔!”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屠宰这个人就像一块腐烂的木头,不能以任何方式雕刻,也不能让他变得更脏,就像一堵堆满肮脏东西的墙。
可想而知,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对他的爱人充满了失望和愤怒。他恨铁不成钢。
后来逐渐缩短为“朽木不可雕也!”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仍是老师对失望学生的成语。
1.《朽木不可雕也 “朽木不可雕也”的由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朽木不可雕也 “朽木不可雕也”的由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260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