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思想和背景
摘 要: 面对北宋“内忧外患”的局面,王安石主政后,进行了著名的“熙宁变法”。新法实施后,却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王安石想凭借“理财”与“抑兼并”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然而变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原因在于当时复杂的社会情形以及变法内容与实践相脱离。
北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大多数历史学家概括为“积贫积弱”,它的“三冗”问题伴随着王朝发展的始终。在王朝面临困弱的时候,王安石实行了著名的熙宁变法,王安石的新法,范围所涉甚广。他的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在这些措施中,其经济措施显得格外亮眼,在现今看来,他是在用一种金融管制的方法来操纵国事,然而由于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再加上本身措施的局限性,最后变法以失败告终,这不得不说是一大憾事。那么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这些措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又是怎样的不合时宜,因此本文将从变法所实行的经济措施来浅析其措施的局限性,从而总结出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 土地兼并导致的危机
北宋是在赵匡胤龙袍加身的基础上建立的。前代制度的弊端并没有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得到抑制,反而延续到了新朝,大土地私有制就是这样,北宋一方面继承了唐五代以来的大土地私有制,另一方面又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仁宗时“承平浸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①]地主阶级凭借其特有的政治权利,恣意妄为,大量兼并土地,致使广大农民苦不堪言。不仅如此,地主阶级还想方设法的采取各种手段逃避赋役,或是,依仗自己手中的权势将其转移到一般农户的身上。徭役不均,社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样一来,国家的财政来源遭到了极大的困难,然而北宋的冗费问题又是众所周知的,政府为了以足够的钱财来支持帝国的正常运转,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中,政府又只得加重赋役来应付冗费问题。这样一来,百姓的生活又是雪上加霜,而贵族地主们则是“高枕无忧”,被封建牢笼压得难以喘息的人们开始寻求反抗,于是开国不久,农民起义便相伴而生,极大地威胁了北宋的封建统治。最著名的有宋太宗时期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宋仁宗时期的王伦起义、张海起义等。统治者尝到了由土地占有不均而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与社会动荡的苦头。
(二) “三冗”问题导致的财政困难
“冗兵,冗官,冗费”三冗问题贯穿着整个王朝发展的始终。“三冗”问题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困难和国防危机,使它长期积贫积弱,苟延残喘,终究摆脱不了被灭亡的危机。
1. 冗兵问题
宋朝由于其都城开封所在的特殊位置,即四通八达,无险可依。北方作为屏障的幽云十六州又被契丹所占领“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石晋轻以界之,则关内之地,彼扼其吭,是犹饱虎狼之吻,而欲其不搏且噬,难矣。”[②]幽云十六州与北宋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幽云十六州被占领,就相当于把中原大地直接暴露给了敌人,直接威胁着北宋的心脏地区,为了国土安全,北宋必须在边防上重兵守卫来保护国家的安危。不但如此,北宋还成为了政府招降纳叛,安抚流民的工具,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寻求社会的平衡。这么多的官员必须得需要国家出大量的钱财来进行供养。宋朝的许多人都认为养兵之费占到了国家全部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养兵费用如此浩大,政府的财政危机不断加剧,政府为了有足够的钱来维持军队的生产,必然得想方设法加大国家的财政收入,那钱怎么来,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向民索取,通过各种手段加赋于民。宋朝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社会财富重量相对来说是有一定限额的,政府无节制的征收,其结果只能是国穷民困。朱熹曾说过“才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旨在二分之中”[③],由此可见养兵之费之巨大,养兵之费是导致国家财政出现重大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冗官问题
冗官现象是造成北宋财政困难以及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又一个原因。宋朝科举取士数量之多开朝代先例,动辄四五百人,公元991年,朝廷取士数量竟然达到了一万七千三百人。除此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亲属补官制度,例如“门荫”,又称恩荫,是指有一定级别的官僚,皇亲国戚及有军功人员奏请其亲属补官的制度;“胥吏出职”又名流外出职,指的是在中央各个机构和各路府州任职的胥吏,可以年老而授官;“进纳”俗称“买官”,是指富民向官府纳粟或现钱而得官。政府通过恩荫及卖官鬻爵等途径招收的官员,其整体素质可想而知。再加上北宋的官僚体制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实行的都是相互限制的约束体制,以体现分散事权,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原则,由此造成了几个机构共同管理一类行政事务,机构职能重叠交叉,由于权力分割和相互牵制在很多问题上都不能协调一致。冗官现象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造成机构臃肿,用人太滥,办事效率低下。同样,这巨大的冗官以及臃肿的机构使国家的财政又有了严重的漏洞,为了贴补这些漏洞,北宋政府又得挖空心思去“取之于民,用之于国”了。
3. 冗费问题
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除了要支付大量冗兵,冗官的消耗外,还有许许多多冗杂的费用需要支出。官方的各种祭祀活动,修建宫观佛寺,各种非正常赏赐等等,每年都要消耗宋大量的财政收入。真宗时,利用各种名目,进行东封西祀,每次活动规模浩大,此外又大修宫殿,规模宏大,耗费糜广。再者北宋的官员除了正常的俸禄之外,还有许多额外的赏赐,有时莫名其妙的赏赐,大臣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由此,统治者挥金如土,财政糜烂,可见一斑。
三冗问题给北宋王朝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加上澶渊之盟后每年给辽的白银十六万两、绢20万匹,以及给西夏的岁币,加之真宗的“挥金如土”,使太祖太宗时期留下的丰厚财产逐渐变得贫弱,以至于到了大中祥符和天禧年间,北宋开始出现财政困难的局面,财政危机出现了困难,政府便开始向州郡搜刮,使州郡也日益陷于无兵无财的境地,从而导致了国匮民困的积贫局面。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思想和背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思想和背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28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