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中国邮政发行了《豫园》,这是上海第二套特种邮票,也是上海第一套园林邮票。幸运的是,这套新邮票的设计者是17年前上海浦东的邮票设计师之一,老美术编辑和著名画家张安朴。
说到张安朴,他是圈内有名的报纸画家。他擅长推广海报、插画、油画和钢笔水彩画。对于集邮者来说,他的邮票设计更为熟悉。几十年来,他的作品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纪念邮票”上,他设计的“环保”、“七运”、“上海浦东”、“集邮日”等数十款邮票、首日封、纪念封,一直是邮政爱好者寻找和追逐的最佳产品,拥有众多忠实的“粉丝”。向记者介绍了豫园邮票的创作情况。
上海豫园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上海唯一的古典园林。既然中国邮政宣布决定在2012年发行“豫园”邮票,这可能是一个机会安排。上海集邮总公司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向国家局推荐一幅地方名画,完成这一不寻常的创作,共同参与评价。因此,这项重要任务落在了张安朴的肩上。此时已经是2013年2月,距离草案定稿不到一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创作?用什么绘画手法来表现?......让张安朴紧张的是,由于来自不同渠道的消息,很多参加评审的画家经过半年的创作,已经完成了设计稿,自己的图纸没有头绪,所以觉得入选的希望非常渺茫。但本着不辜负领导期望,重在参与的安心,他失去了思想包袱。带着这份冷静,他决定用他最熟悉也是最好的绘画手法——钢笔水彩,开始按照邮票的原计划进行创作。
二月,上海还冷。张安朴完全无视这些,拿了一本素描本和一个水彩颜料盒,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他来豫园实地写生三四次,二十多天完成了七幅画。在再三催促下,草案上报,任务完成。过了几关,就忘了。7月,国家局邮票审查会议传来消息,决定采用张安朴的作品,打破了以往以钢笔和水彩形式出现的园林系列邮票的画风。简单而优雅,简单而精致,在敏捷中脱颖而出,沉着冷静,既描绘了上海的风格和魅力,又符合邮票制作的特点。
张安朴说:“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闲聊中,他拿出一组豫园速写稿,原本是按照新的邮票发行方案新建的。长期以来,张安朴作为一名记者,在钢笔素描的基础上加入了一点水彩,给人以清新生动的视觉享受。他的绘画方法得到了权威画家的鼓励和肯定,这也促使他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钢笔水彩成了他的艺术象征。
钢笔素描注重把握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在选择、提炼和强调的过程中,形成一组既完整又有美感的画面。手里的四张邮票是胡鑫馆、玉陵龙、大假山和于娟大厦。线条浑厚流畅,立体淡色明亮,代表了豫园的精髓之美。比如画家通过细致的构图,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湖亭上蜿蜒的九曲桥上聚集起来。上下两层的古建筑,高挑的屋顶,精致的董亮门窗,不仅轮廓大,而且局部刻画细致,准确地再现了明清建筑的艺术魅力。再加上看似随意的色彩,整个画面简洁饱满,闲适宁静,自然交融,富有诗意。再比如一个大假山的图片。张安朴巧妙地利用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通过轻与重、疏与密、长与短、曲线与直线的结合,他充分展示了假山的近、中、远三个层次,以及树木葱茏的望江亭。假山起伏跌宕。再比如玉渊镇宝藏的玉质细腻,姿态优美,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都写在纸上;烟雨楼再现了唐诗“珠帘卷雨西山”的美好意境……
这些钢笔水彩画是张安朴对家乡的即兴表白,就像一首悠扬的江南小曲或一杯醇香的黄酒,回味悠长,令人陶醉。
他说:“我希望用手中的画笔向人们介绍更多、更美的、更好的家乡风景。”他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1.《豫园邮票 张安朴与邮票《豫园》间的那些往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豫园邮票 张安朴与邮票《豫园》间的那些往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29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