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据天津某媒体报道,“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金海教授团队宣布,已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口服疫苗,该疫苗以食品级安全酿酒酵母为载体,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为靶标,产生抗体。金海教授本人已经四次口服新冠肺炎疫苗样本,没有任何副作用。”随后,Phoenix.com、Vista Watch World、环球网、新浪财经、生活时报等媒体转载了该消息,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口服疫苗”之所以马上引起网友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内容不准确,而是因为媒体在信息编码过程中造成的事实偏差。
1.相关报道已被第一媒体删除
2月25日10时17分,天津某媒体报道“重!天大实验室宣布在SARS-CoV-2中研发了口服疫苗,并以“重”、“宣布”、“研制”、“口服疫苗”为题发布微博,将天津大学实验室推向舆论风口浪尖。13点左右,@紧急呼叫从学校了解到,疫苗只是研制成功,离市场还很远。黄金海说,最终的效果需要通过随后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来证明。#天津大学教授回应研发SARS-CoV-2口服疫苗#。14时许,天津某媒体转载以下博文,标题为“天津大学实验室研制出新型SARS-CoV-2口服防治制剂:寻求科研接力加速向临床迈进”,其首篇相关报道已被删除。
2.为什么会出现媒体对“口服疫苗”的误读?
在当前的网络传播环境下,媒体“标题党”的行为并不少见。一方面,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手法,带有生活气息和接地气的标题确实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另一方面,以赚取眼球、骗取流量为目的的“头条党”,却让人讨厌。有些媒体无视“总想搞个大新闻”的真实性,不惜采用“头条党”的错误传播模式。
目前,新冠肺炎肺炎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转折点尚未到来。安全有效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每个人迫切需要的。这时候“口服疫苗”本身就很有价值,符合媒体话题设定的需要。天津某媒体迎合受众阅读习惯,刻意以引人注目的头条开头后,其他媒体立即效仿,造成媒体误读。
3.媒体误读了“口服疫苗”,造成了负面影响
根据舆情监测系统对鹰击事件的早期检测,天津大学教授回应前后网民情绪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来说,负面情绪有所下降。天大实验室宣布研发了SARS-CoV-2口服疫苗,占负面情绪的82.4%。天大教授回应后,这个比例降到了70.7%;相应地,积极情绪略有上升,但中性情绪差异不大。一般来说,负面情绪在反应前后仍然占据很大比例,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媒体公信力下降。虽然天津某媒体删除了相关报道,但网友对“醒目”的操作持抵制态度,或多或少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有网友表示,“头条已经贴出删了,但是官方媒体的帖子还是很多。能不能靠点音乐?”
②影响天津大学公众形象。对于很多网友来说,天津大学有没有研制出“口服疫苗”并不重要,甚至称之为“可以从志愿报考中划掉的另一所大学”。这种“黑换黑”的评论伤害了天津大学学生的感情。有大学生在网上澄清“天大官方从未宣布疫苗研制成功”,“请不要针对科研人员和大学”。
③公众理解偏差。媒体误读造成的主要后果是公众在收到错误信息后的错误理解。对“题党”行为和内容的回避(网友对“口服疫苗”和疫苗上市流程不清楚),加剧了观众的误解。一方面,有人误读为“成功研制出可用的疫苗”;还有人觉得“口服疫苗”不能存在,然后吹毛求疵,冷嘲热讽。
1.《天津大学口服疫苗 天津大学“口服疫苗”遭媒体误读,引爆负面舆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天津大学口服疫苗 天津大学“口服疫苗”遭媒体误读,引爆负面舆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33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