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有人认为他仕途处处顺利。事实上,他的顺境少,逆境多,祁门劫就是其中之一。
知道自己是绝地,一定要坚守祁门
咸丰十年六月,曾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率军至祁门,欲在此设总督衙门。
祁门是安徽省的一个群山环绕的县城。一条官道贯穿县城,东连休宁、惠州,南接江西景德镇。此外,祁门与浙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曾国藩被清廷任命为两江总督后,对照地图仔细推敲安徽地形,思考良久,决定在祁门设总督衙门。
曾国藩来到祁门后,才知道这个地方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而是一个被军事家禁止的绝地。除了通往景德镇和惠州的道路外,祁门县城边界只有一条通往两个小城镇的小道路,城前河道很浅,不可能靠它运输军需。如果太平军知道曾国藩把总督府设在这里,派军队封锁几条道路,曾国藩和总督府人员是逃不掉的。当然,不止曾国藩一人视祁门为禁忌绝地,总督办公室的众多幕僚也是如此。曾国藩得意弟子李鸿章曾对曾国藩说:“祁门地势如釜底抽薪。还不如趁早调兵,进退。”但曾国藩没有采纳李鸿章的建议,不顾李鸿章等幕僚的反对,顽固地将总督府设在祁门。
曾国藩不是一个听不进批评的人。为什么他不顾那么多人反对,把总督府放在祁门?原因是咸丰帝已经知道曾国藩在祁门设置了总督府。在此之前,曾国藩有过几次反旨行为。曾国藩怕皇帝知道他要改总督府大院,只好咽下牙关。
曾国藩在祁门的两次大火,让人哭笑不得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新官上任,首先要了解人民群众的感受。如何理解人的感受?曾国藩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在交通要道上设立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的意见箱,并发出通知,官员和民众都可以在里面对有关地方的优劣提出自己的看法。曾国藩的本意是,有好的建议我就采纳,有官方不法行为和民间民怨的举报,不处理就留给地方官员。曾国藩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却相反。曾国藩设立那些意见箱后,几乎都是举报材料、匿名信等。有许多人身攻击和许多捏造的事实。怎么对付他们?一个堂堂的省长一上任就和县官、法官较劲,扰乱当地正常秩序?曾国藩权衡利弊,只好灭火。
还有一个火灾跟曾国藩的一个老朋友有关。这个老朋友叫张飞。曾国藩和张飞在北京当官时是好朋友。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来到祁门时,张飞已被咸丰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监督皖南军事。皖南现在是曾国藩驻军的地方,这两位曾经的好朋友有些矛盾。张飞在皖南驻扎了一万多人的军队。以前皖南是张飞的地盘,现在曾国藩带兵到祁门,张飞只好放弃,不然张飞就得被曾国藩控制。但是张飞认为自己是咸丰帝任命的钦差大臣,所以不愿意受到曾国藩的约束,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地盘。曾国藩别无选择,只能打给咸丰帝。这时,咸丰帝倚重曾国藩,撤销张辅为钦差大臣,将张辅调回北京另作他用。虽然朝廷把张飞调回北京。但张辅指挥的一万多人的军队成了曾国藩伤脑筋的问题。这支军队是张辅创建的,与湘军有很多不同。对于比较严重的问题,他们只听张父的指挥,不愿意听从别人的指挥。不如招募一支军队来改造这支军队。曾国藩不知道为了处置这支军队动了多少脑筋。表面上,曾国藩赢了火,但舆论对曾国藩非常不利。虽然张飞被朝廷调走了,但舆论说曾国藩动了很多歪招,被挤走了。
曾国藩希望李能守住惠州,结果令人失望
曾国藩这样在祁门烧了两把火,让他更加确信祁门是兵家禁绝的绝地,但也寄托了一丝希望,只要保住惠州,太平军就不能通过官道进入祁门。
惠州能坚持下去吗?惠州以前有张福带领的一万多人把守。张辅走后,军队基本崩溃。这时,曾国藩的姑爷李在家乡招了一支军队,曾国藩让李带着他在平江招募的士兵进驻徽州,并向咸丰帝呈上一纸奏章“请奏李皖南竹简”,使李保卫徽州,成为祁门的屏障。
清廷批准后,李率领数千士兵在平江他刚刚形成的惠州。咸丰十日,八月初七日,与曾国藩商议惠州防务之事。曾国藩在8月12日的日记中记载:“这是第二次谈任命。秀才的好词是大词,不实用的要远离,类似元帝的想法。当你不再是下属时,不要太谦虚,因为害怕打开你的宠物,接受你的侮辱。晚上可以睡很长时间。”。8月14日,李回到徽州,忐忑不安的曾国藩对李连连吼叫:“第二天,我去了徽州,用它做了五章:戒浮,说不需要文人的良言;岳戒虚心,即分青春不只是恒虚心,它还挑衅宠和侮辱;岳戒虐,即钱、险、限;戒私就是选人当官,不当官。”从曾国藩的日记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李保住徽州十分重视和寄予厚望。
这时,太平军已经向丛珊山口方向行进。惠州离关很近,李派两个营到关防守。这时,进军丛珊关的太平军是由著名的太平军李世贤率领的一支军队。太平军的敌人在哪里,全军覆没。太平军很快占领了丛珊山口。曾国藩在祁门老营,得知丛珊关失守的消息,心里十分害怕。丛珊关隘是徽州的屏障。从来不带兵打仗的李能守住惠州,确实是个问题。连续几个晚上,曾国藩都没睡好。虽然他多次告诉李,他几乎说了他应该说的话,但他还是带了笔给李写信,告诉李如何打这场仗。
但是曾国藩的削尖训练能做多少呢?虽然曾国藩一直给李写信,但李仍是李,真正的战斗仍是草包。当时,惠州市有近两万名警卫,但其中有1.4万人出生在绿色营地。这些警卫不仅没有效率,还整天抱怨,因为他们已经几个月没有发工资了。李接过防务后,干脆把这些绿营出身的军队放在一边,把守卫城门的重任全部交给他带来的数千名将士和勇者。绿营一万四千人见被李空击败,对李的军事勇气更是充满敌意。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包围了惠州市。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个学者出身的李,完全忽略了这些。他亲自率领1500名士兵挑战太平军,被李世贤率领的太平军包围。李世贤率领的太平军不仅在人数上是平江士兵的十倍以上,而且是一支战斗多次的精锐部队。由李率领的一千五百名士兵和勇士都是新招募的部队。和李、一样,第一次看到真刀真枪的战争,所以打得很窝囊,一接触就全军覆没。幸亏有几十名警卫,李才逃出了重围。
曾国藩在八月二十六日晚上得到惠州失陷的消息,吓得一夜没合眼。曾国藩开始认为李是杀的,后来又传来李没有被杀的消息。曾国藩见李迟迟不向老营汇报,以为李是在回来的路上被乱兵杀死的。他还上书朝廷,说李虽然不擅用兵,但是忠心耿耿,咸丰帝也在奏章上作了指示。
但是李没有死。这位著名的诗人和学者在乡下躲了半个月,才回到老营向曾国藩汇报。曾国藩见李迟迟不报到,便把皇位让给了咸丰帝。他为什么不生气?令曾国藩恼怒的是,李根本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反而还推卸了失败的责任,于是他决定弹劾李到咸丰帝。10月11日,咸丰帝批准了一个答复,并命令李杜源被解除所有的职务,并审问。
太平军的疏忽,使曾国藩劫祁门有惊无险
惠州被太平军占领后,10多万太平军士兵分三路向祁门进军。祁门不仅被切断了粮草供应,而且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当时驻守祁门的湘军只有2000多人,一万多人败退于此,毫无战斗力。总督府那些公务员平日里很会纸上谈兵,但到了关键时刻,大多胆小如鼠。再加上祁门这个小县城,现在这里挤了几万人,柴米油盐都没有。大家都知道祁门守不住,很多文职人员悄悄收拾好随身物品,准备逃命。
随着事态发展到这种地步,谁也无法扭转困境。甚至曾国藩的几个亲信都劝曾国藩尽快从祁门路撤退,但曾国藩始终没有答应。他刚刚被朝廷任命为两江总督。两江总督如何逃离战场?保持绿色,不要怕没柴烧。虽然原则上是合理的,但对他曾国藩来说是做不到的。如果曾国藩临阵脱逃,他曾国藩将来就不能做人了。思来想去,下了命令,所有文职人员,愿意去的可以去,每人交3个月,等局势稳定后,再回来收留。在曾国藩下达这个命令之前,一些公务员已经开小差了,一天都吓得不跑了。有个公务员叫程焕生。因为他个子小,每天都蜷缩在一个角落里。他当年见人就说“我们只能死在一起”,他总是重复这句话。王闿运刚从北京回来。他来之前不知道祁门的情况,来祁门之后才知道这里很危险。曾国藩曾派人去看看王闿运现在在干什么。派人过了一会儿给曾国藩禀报说,王闿运现在一边喝酒一边读《汉书》。曾国藩觉得王闿运还是很平静的,这个时候他还能喝酒、读韩曙。但很快,王闿运带着几个随从偷偷离开了祁门。
曾国藩下令文职人员可以走后,许多文职人员拿着三个月的工资离开了祁门,甚至曾国藩的亲信李鸿章。曾国藩不仅让文职人员离开祁门,还要求驻扎在祁门的部队不要与太平军硬拼,尽最大努力保存自己的有效力量。他派了一群秦冰人守在他的帐外,并对他们说,如果太平军进攻,你们应该放过我。打死几个太平军固然好,但还是冲出去自救比较好。他已经写好了自己的遗书,太平军一冲进来,他就自杀了。
曾国藩在祁门劫中准备赴死。但他没有死在这场灾难中。是什么让他有惊无险?首先,从太平军的整体战略来看,太平军有围魏救赵的宏伟军事计划。长江南岸由李秀成指挥,从皖南进入江西,然后渡河进入湖北,长江北岸由陈玉成指挥,沿安徽进入豫鄂边境。南北军在湖北会师,包围武昌,迫使湘军包围安庆营救武昌,最终目的是解除安庆之围。李秀成的部队不知道曾国藩的总督府在祁门。他们攻占惠州、祁门,不是出于战略目的,而是路过。用太平军大将李世贤的话说,有便宜就打,没便宜就走。如果李是将军,在惠州呆上十天半月,太平军就会投降。李世贤没想到惠州这么好打,以为近在咫尺的祁门县更好打,就来占便宜。当李世贤率领太平军迅速打到祁门时,清将鲍超带着援军赶到。鲍超是经验丰富的清军大将,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援军一到,他就和张联合起来,击退了太平军在祁门、羊山岭和芦村的先头部队。太平军见遇到硬骨头,李秀成不下令攻打祁门,就退缩了,给了曾国藩一个很大的解决办法。
1.《三年是个坎七年是个劫 曾国藩并非一生顺利 祁门之劫让他差点送了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年是个坎七年是个劫 曾国藩并非一生顺利 祁门之劫让他差点送了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34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