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永中潭头村凤门山,罗达山背的一个山坡悬崖上有一个特殊的摩崖石刻:
画面古朴,上面有一个帆船形状的图案,上面镌刻着“两年后这里的主干道水满了”的字样。
南宋孝宗道二年,温州发生严重的“海漫”。这个摩崖石刻,被认为是温州最早的水文记录,告诉后人,800多年前温州曾有过一次有记载的最大洪水。
对应着丰满山的悬崖,瓯海茶山盘山村的一个山坡的悬崖上还有一个洞,据说是用来把船和杆子绑在一起的。相传两年温州全城被淹时,盘山只有穆、顾两家因地势高而幸存。
之前都说温州经历了第四次越轨。主干道第二年的洪水与南宋主干道年间海岸线仍靠近市区有关。据记载,瓯江南岸海岸线到达龙湾区永中镇和普门以东。
从盖华山到温州东门浔山
洪水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改变了温州的人口结构:
洪水过后,温州经历了严重的人口危机,周知反复传播福建要求移民补居,导致福建移民温州的浪潮。这也是温州历史上福建人移民最多的一次。温州人的很多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从福建来到温州繁衍生息的。
水在午夜进入城市
海水泛滥,即海啸,古人也称之为“海吼”、“海唑”,可能是台风、水下地震、火山喷发、水下崩塌、滑坡等造成的。
海啸
据技术人员测量,记录风门山水位的帆船离地面标高69.68米,即海啸造成的洪水位达到65米。据史料记载,温州城外“水满牙”,水位约10-14米。所以推测沿岸龙湾水位在15-25米甚至更高,浪高可达40-50米,几乎是今天13层以上高层建筑的高度。
站在天门山上眺望大海,40多米高的海浪迎面扑来,那是一场多么大的灾难啊!
叶世香
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曾写过一篇关于两年干线公路泛滥的文章:
玉环岛上的天府北涧是当时温州重要的盐场之一。那是农历八月十七的晚上,正值秋分,月色清亮。正当人们要脱衣服休息的时候,突然厄运来了——风雨大作,潮水汹涌。“我膝盖没蜷,胸口滑了一下,直到淹死在门口。”只用了一顿饭就淹死了“几万人”。
《宋史》中也有记载“第二年八月,温州丁海遭遇大风海漫,漂人民房、盐场、龙硕寺,溺亡二万余人”,温州谚语中至今仍有“二年主干道淹,水淹温州城门”的说法。
农历8月17日,是天文潮,风暴潮三次相遇,造成了严重的海啸灾难。永嘉、瑞安、平阳、乐清也受到严重影响。
温州所有的地方志都有记载海漫的记载,比如瑞安的旧志记载:“宋朝第二年,洪水半夜进城,淹死了许多人,但只有贤彦来幸和万大千的姓氏幸存”。
损失是前所未有的
这场灾难给温州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在人口、财产和水利设施方面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
瓯江范颖
据《宋史·五行志》记载,温州沿海地区仅因翻船就有2万多人溺水身亡,7000多人还没来得及逃生就死在了河里。现在苍南民间有一句话叫“大路两年,水满盐亭坳,江南十八”。
明弘治《温州富治》记载:“用永嘉人州的话说,一村一千多户,一户五口人,占五千多人,存款人只有200人,其余可类推。”
温州政府档案
《宋瑶汇编》中有具体人员损失的准确数字。第三年四月十八日,主路“售欠温州逃而死”有:“温州永嘉、平阳、瑞安、乐清四县逃而死,共14795丁。“一些学者分析说,这只是20岁至59岁之间必须支付工资的男性的统计数据。如果算上老弱妇孺,除去逃亡的人数,估计死亡总人数应该在7万左右。当时温州只有70万左右的人口。这场灾难导致温州十分之一的人口死亡,损失之惨重可想而知。
其他财产损失和水利设施损坏也非常严重。比如《叶适》记载:“老子长孙四十年无康复家”。连江新余的龙香寺,永嘉大儒岩的陶公洞,都被主干道淹没。唐代斗门,无数人被毁。
名人黎齐救灾
温州发生灾难后,温州周知刘晓彤与西农邵青陈良弼一起,向民众分发了5万块石头,同时上书朝廷,但起初并未引起重视。
永嘉学派创始人薛说...独门独户五房,亲戚老人半入鬼录,家缺食无残,老婆外号一天天相似。虽然没有什么好的情况,但是要看死者会不会十万代,而且还厚!”
这么重的灾,温州各界名人都参加了救灾。
南宋学者、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郑,当时是国子监中的程,他和文姬一起为朝廷效力。两个温州状元王、穆威顿也响应郑的倡议,共同向法院提出对温州人的救济,最终得到了救济物资和税收减免政策。因此,根据民间传说,村民们心怀感激,并筹集资金在四古桥路的四高棚东南修建王牧馆。
Wangmuting
洪水过后的第20天,温州得到了政府的救助。政府还提前释放了一些犯人,以增加救济劳动力;并让隐库花2万元修复温州堤塘陡门。
大量福建人进入火候
洪水过后,温州市“留守儿童多”,沿海地区人口大幅减少,劳动力匮乏,土地荒芜。
所以做了多年总督,他“移民福建,使郡实”。这引发了福建人迁往温州的浪潮。
温州城西
根据《温州志人口》,周知知府传到福建,请移民补书。在随后的几年里,大量的闽人陆续进入温布吉,并蓬勃发展,形成了继晚唐五代之后的又一次移民潮,这也是温州历史上闽人进入温州规模最大的一次。
温州古代有很多大规模移民:魏晋时期,北方大量人口从中原地区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迁徙;唐末五代移民避乱,大量北方移民迁居福建到温州;宋朝南迁后,大量移民进入温州,其中最集中的是燕王朝建立后留在温州四年的宗室仆从,还有一部分是主道泛滥两年后补书的福建人。
徐定水《温州历代移民姓氏考略》在列举了大量移民姓氏后得出结论,宋代是温州历代移民数量最多的朝代,其次是五代、唐代和明代。
时至今日,温州沿海各县很多人的族谱中提到,南宋两年后祖先从福建迁到温州种籽,正是出于这种背景。葛主编的《中国移民史》,据民国《浙江通志校订》统计,宋代迁入温州的有43户,来自福建的有35户。
根据传世的温州海岸带族谱,有许多灾难后村庄遭到毁灭性破坏和移民移民的记载:如永嘉的张一家最先迁到祖月安,瑞安的汀东乡在宋干道之间从福建的中国迁来。林家在瑞安,宋朝时迁到东山乡大路村。三年后,池、宋干道从福建省迁至瑞安市四都前池。应一家从福建搬到瑞安后,主要道路。张在平阳,主要从福建迁来。泰顺王、迟、郑、郢、苗、杨为长溪人、福鼎人、晋江人曾、兴化人蔡、单、周、游、戴、程、苏、张、陈、郭、徐、胡、刘、邱、邹、嵇
张聪
1986年6月,温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张聪祠堂设立的“张聪祠堂描述”石碑上介绍:张聪,名为罗峰,名为傅菁,甚至名为罗山。大学士从吏部到吏部,华盖殿,是明代嘉靖内阁第一实录,祖籍福建莆田李光。
郭公山下白莲堂老照片
主干道两年洪水过后,温州各地加快了水利建设,尤其是海堤,水利网络越来越完善。虽然温州此后经历了多次狂风暴雨,但像南宋主干道上的两年洪水这样的灾害却很少。
来源:温州36号广场
参考文献:
南宋主干道两年温州水灾考——兼与吴··潘孟卜先生商榷
贾政·蔡林系列——追寻大道中的水文崖石刻
“公元1166年温州沿海海水泛滥——改变温州人口来源的主要历史原因”
温州记忆在青山博尔德周
1.《水灾新闻 大罗山这处摩崖题刻 记录温州史上最大水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水灾新闻 大罗山这处摩崖题刻 记录温州史上最大水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35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