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湘雅二院庆祝第34届教师节座谈会上,我感谢我的老师杨德森教授,他在教学上的善良改变了我的命运。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把我在不同年代的教师节里所想、所悟、所言、所写,整理出来,表达学生们的感激之情,安慰杨先生在天之灵。
有用十八年后
一个
走近杨老师
我第一次见到杨小姐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候大学总是设立在沟壑里,就像电影《绝命毒师》里一样。
所以湖南医学院湘西分院就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成立了,还有一些老师是从省城派来的,杨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一天下午,杨小姐来到镇外宝塔山上的精神病院。我当时是这家医院的煎药工。我不知道杨老师做了什么,也不知道他在这里做什么。
我只记得虽然雨没下,风没刮,但是山很陡,路很滑。唯一的印象就是他在泥地里摇摇晃晃的身影和只有湘西人愿意穿的马鞍。
1979年我又见到了杨小姐。省里开学术会议,坐了两天颠簸的车到了长沙。听了杨先生访美归来的报告,这次和杨先生见面很积极。
珍惜时间如黄金,热爱书籍如生命
没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很少有人珍惜他的时间。杨老师时间观念很强,开会绝对准时。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1234就很清楚了,没有犹豫不决的余地。
杨老师很健谈,但在我的印象中,他很会说话但不爱说话。
虽然能说会道的人把四个位子都占满了,但还是有些显眼和霸道。而好说话的人,虽然也有机智的言论,却经常引用而不发,总是给别人很多机会。
杨老师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出去讲课,开会,等东西挤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精心安排,优化组合,所以经常忙而不乱。
不是道家,是儒家
杨老师喜欢哲学,经常说:“医生看病,病人坐在前面,哲学家站在后面。看你怎么工作。”
杨老师熟悉古典哲学,包括儒、道、释、法。他主张用道家的生活方式对待病人,这后来成了我博士论文的命题。
但总觉得杨老师不是道士。
因为直到今天,我最佩服和感到惭愧的,是他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老年来临的无知;不屈不挠,毫不犹豫,永不放弃,不输一虎的英气。
也许他在言行上是在模仿道家,但骨子里流露出的是儒家的阳刚之气。每个敢做天下第一的人都需要这种精神和精神。
否则,如何建立湖南医科大学精细卫生与精细研究所系?!如何在中国建立行为医学?!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如何建立?!如何建立中国精神疾病作品出版基金会?!
杨先生是一个儒家,这也体现在他的才华和广阔的轮廓上。他渴望做出贡献。
70年代末,医护人员和教学人员被彻底整顿;80年代,他们积极倡导大家去西方取经,大规模招收研究生,但只招收外地人,不招收自己的家人。这些措施,当时人们还不太明白,是他独特的研究策略,结果是他为今天的精研院完成了大量的人才储备。他渴求人才,虽然宣称学生来去自由,但他还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去的都是托付,留的都是安排。前几年听说某单位要来我们办公室引进人才。杨老师主持家宴,对来宾说:不要拿走我的工作机!
一场鸿门宴后,其他人只好白归。杨老师深知“水清则无鱼”。他从不在乎学生的碰撞、偏激甚至疏忽,招募各行各业的人做出伟大的成就。
爱情不一定不是丈夫
杨先生历经沧桑,卓尔不群。无论是事业成就还是人格魅力,他在今天的精神病学领域都是出了名的。
杨老师是一个全能的人物。和弟弟们一样,刚到的时候,我敬畏地仰望着杨老师。过了很久,我渐渐觉得杨老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
杨老师爱写诗词。古人云:诗言志。有气质的人激情四射,格调高雅的人诗情画意。杨先生擅长七律,温婉细腻,工整利落。
“这一年将是四十岁,你将永远读不完一千本书。”好像有充满辛弃疾的悲伤;
“蚂蚱秋兴犹存,再添一杯酒鼓气”,颇有陆地旅行的风范;
“多少苦悲欢谁评,千里跑无愁”,有点李白的洒脱;
“老人们情趣的窗前有树,旧俗多雾”,还有一些李清照的情怀。
我没有机会欣赏杨老师的棋艺书法,但是我看过杨老师玩围棋。不知道他是不是高手,但似乎有“干黑白,随风云变色”的气势;
我也听过杨先生唱抗日歌曲,不是k歌,而是一个人唱,昂着头,既认真又认真;
我也见过杨先生应盛情邀请,心不在焉地走进舞池,从容不迫,每一步都踩着鼓。
杨小姐喜欢游泳,她总是带着游泳衣。我和他一起游过浏阳河和蒙东河。游过湘江、嫩江、松花江;游遍渤海、黄海、东海;我差点游过太平洋。
目前,当我们谈论聚会时,我们想到了吃饭。当时行为医学教研室的聚会经常在水里。以杨老师为首,一人一车,或橘子洲,或浏阳河,导师答疑,学生汇报,工作安排都是在水波中完成的。
大家都知道杨老师很幽默。杨老师的幽默多是自嘲,即使是批评你也不会让你难堪。
有一次他换了鞋,进了实验室。技师顺手把门带上,把杨小姐的鞋关在外面。杨老师不好意思说出来,真的很担心。她憋了十分钟,终于憋不住了。
然后他说:“谁来开门看看我的鞋还在外面?以后别让我出去跳印度舞了。”让我们哄堂大笑。
有一次和杨老师出差去讲课。当时精神病院不景气,住不起酒店,就安排我们住病房。没有浴室洗澡,杨老师就嘀咕了一句,教我没有澡堂怎么洗澡,把你逗笑了。
杨老师也说过很多次,“我不想在追悼会上放悲伤的音乐。我想播放我生活的录音。我给你讲几个笑话,逗你笑,逗你笑。”
人们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去哪里。来的时候不是自愿来的,去的时候也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但是会哭会笑走的人,真的需要独特的智慧,乐观,兴趣,豁达。
我以为杨先生是一个只向前走不回头的人。一个擅长宏观但不具体的人;一个只谈事业不谈感情的人。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我错了。杨老师也吃烟花。他会修自行车买菜,讨价还价也不含糊。
他很重视感情,对弟子很好很关心,不求回报。他也爱过去,有一次和他一起去贵阳参观抗战时期读过的学校。时间流逝,学校不复存在。他站在那里沉思了很久。
显然,旧地重游让他想起了过去。原来他小心翼翼的珍藏着过去的一切,藏在他无所不包的心里。
给先生,带着爱
我跟随杨小姐已经十八年了。我还能活多少十八年?师生关系恐怕是最长的。
很高兴有这种联系,让我从一个敢于在酒店赤膊上阵的湘西人,成为中国著名的精神病医生。
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很难。施耐庵在《水浒传》序言中说:“人生未嫁,不可再嫁;四十不仕,不应该再仕。”
人到中年,心急的朋友已经率先了,而我在毫无疑问的一年里还在进步和成名。我不知道这是我的幸运还是我的不幸。
但我知道我是幸运的,就是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我都有老师的支持。
没事的时候很少去杨老师家,甚至不太欢迎他。我认为杨小姐很受尊敬。她家里总是挤满了客人和朋友,出门总是前呼后拥。
所以我一般都站的很远,因为不缺我。
但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杨老师身边只有一个人,那应该是我。因为我相信君子之交淡如水,我相信滴水之恩,应该是泉投桃报李。
十几年来,只有一次迎宾,一次送外卖,印象深刻。
大概在1992年夏天,杨先生被免去了学校、系、所的领导职务。当时他在外地讲课,我就把弟弟们都叫来,作为师兄第一次去机场接他们。这是受欢迎的。
我当时在洛杉矶,在加州大学读书,杨先生去美国短暂访问。我陪杨先生去了好莱坞,去了拉斯维加斯,然后把他送上了回国的飞机。在洛杉矶国际机场,我拖着一个很重的箱子给他装书,走到他身边。我从未感到如此亲密和依恋。虽然我不跳舞送你王力可伦,但当杨老师向我挥手告别时,一滴眼泪止不住。
▲1994年,张亚林与杨德森教授在好莱坞合影
时间是快是慢。都说人生如梦,但不知道是以前的梦还是以前的梦。
在杨老师面前,我永远只是一个坐在台下听课的学生,总觉得有东西要学。
春夏秋冬十八年,做了十八年好马,杨恩施豁达大度,学成富贵;孟老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得到真实的故事。没搞对,只能怪自己固执。然而,在朱者赤附近,它的一两句真言可能不为人知,因为老子说:“道可以很道”。
我爱我的老师,我爱我的老师!
湘雅精神科创始人二
——写于2009年教师节
拾人牙慧,追求老师的医学教育思想
在杨老师七十大寿那年,我在教师节写了一篇《受用十八年》,向老师致敬。今年是杨小姐八十大寿,已经十年了。又到教师节了,该写《二十八年》了!
但是,我早就失去了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忘记了很多应该忘记,不应该忘记的事情。
好了,到底部去。幸存的记忆会像变焦的长焦镜头一样越来越清晰。
在我的印象中,杨老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精神病医生,也是一位杰出的精神病院教育家。我凝聚了过去20年零散残片的记忆,就像一串珍珠。
杨老师很多年前的想法好像还是很有见地的。
笔者试将杨老师的医学教育思想归纳如下。担心错过了一切,我首先声明,所有的偏差和错误都属于我个人的失忆或误解。
杨老师呼吁改变医学教育模式。他说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只看到树没有森林;我看到病没看到病人;我们只讲有害的生物和理化因素,不谈社会心理因素在病因病机和病程中的作用。
杨先生主张在综合性大学办医学院,使医学生生活在人文或其他学科的氛围中;他说每个医学院都要设立精神病学教研室和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课时不低于100小时。
让每一个医学生,尤其是以后从事非精神科专业的医生,掌握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知识。
对于定向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专业的医学生,杨老师要求注意生物医学知识与心理学、社会学知识的平衡,增加社会人文课程。
他说解决办法是扩展学制或者选择生物医学课程,比如用行为医学代替医学物理学,用神经科学代替局部解剖学。
杨先生虽然极力主张改变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但始终强调要保持生物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心理健康部门
1988年,杨老师主持成立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系。从零开始,从零开始,我实践了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摸着石头过河。
杨老师先派我和戴晓阳老师去做调研。
我们去了湖南省精神病医院、长沙市精神病医院和我院精神科,了解精神科医生最需要哪些知识。还去了学校的基础医学教研室,调查各种课程如何设置,课时如何分配。请教教务处如何选择教材。基础课,桥牌课,临床课怎么衔接?必修课和选修课怎么搭配?如何安排跨学科课程?最后写一份调查报告,上报杨老师决定。
我记得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课程太多,学制太短。我们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能安排好时间表。
杨老师看了看课表,似乎没怎么考虑就挥了几笔。有的课程被砍掉了,有的课程被砍掉了,有的课程干脆被砍掉了。心理健康科第一计划表诞生了。从此,我知道什么是大胆,什么是快刀斩乱麻。
每一节教学结束后,都要收集老师和学生的反馈,然后再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
这些意见成为了我们的校准坐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都在根据这些意见不断的修订。
当年,杨先生也经常使用巧妙的伎俩,例如,他利用担任校长的机会,挑选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担任心理健康系的教师。编在系里,人被安置在基础医学院的教研室工作。所以这些教研室都有全职老师,渴望为我们系开课。可惜久而久之,这些“卧底”就成了打狗的“肉包子”。
1993年精神卫生科由三年制改为五年制,一切开始正规化。就像杨先生常说的:草鞋不好,打了就像。
不要给任务丢脸,老师搭建了舞台,我们唱歌
1998年,我正式接手精神卫生系的教学管理工作,至今已十余年。
刚接手的时候,我好害怕,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是我管的。我怕误导孩子,我怕砸杨老师的牌子。
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煞费苦心,惨淡经营。但是,越怕地狱,越是地狱。1999年,教育部取消了“精神病学”等辅修专业。眼看香就要断在我手里了,我着急了!
我想把湘雅的精神病学专业办成中国黄埔军校精神病学专业。于是我跑来跑去,寻求帮助。
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教育部终于批准将“精神病学”作为中南大学的特色专业正式列入国家招生目录。所以,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湘雅的精神病学专业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分校,只有一个。
起死回生!
从那以后,我们珍惜杨老师搭建的这个舞台。我们脚踏实地,默默走向精神病学人才培养的漫漫征途。
回首这几年,留下了几个深深的脚印,当然也有沉重的收获。我们获得了几乎所有的国家教学荣誉,如:
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专业、国家教学团队、国家名师、国家优秀视频课程、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系列国家规划/统一教材主编。
以上国家荣誉大部分在国内行业还是比较突出的。
我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深感欣慰和自豪,但我们更清楚: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阳塔老师,我们唱歌;这是几代湘雅人耕作播种浇水的结果。所以,我们从来不敢得意忘形,从来不敢怠慢停下来。
在我们面前,有高高在上的杨老师,是榜样,是旗帜,是号召,督促我们不断进取。
他的身后,是一个年轻的教学梯队。都有博士学位和留学经历。他们用一只手治疗病人,用另一只手教别人。他们不仅在科研上不愿意接受别人,在教学艺术上也追求完美。
展望未来,展望未来,湘雅精神病学教学的伟大事业一代代传承下来,不为那些承前启后,锐意进取的人担忧。
又过了十八年
三
——2017教师节还没到,杨老师已经走了。
杨小姐,你走了。
在你七十大寿的那一年,我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助人为乐后的十八年》,一点一滴地描述了我在你身边的这十八年里的日日夜夜,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想到的。
你看完之后,拍拍我的肩膀说:“你可以单飞。”
余音犹在耳,又是十八年。与此同时,老师们被一波年轻的同学包围着,他们非常聪明和幸运。
杨小姐,你走了。我追随你36年了!
人生苦短。另外,我小时候工作不多,年纪大了可能会痴呆,脑袋会去尾巴。三十六年是我人生的大部分。
记得36年前,我有勇气申请你的研究生,没想到你也有勇气录取我,一个没上高中没上大学的山人。你教与学的善良改变了我的命运和人生。
我想,在我众多的师友中,应该不乏有同感的人。
▲心理健康系,博士,硕士,本科毕业
杨小姐,你走了。留下了满屋子的书和一大群徒弟孙子。
今天大家都来送行,有的成了顶天立地的栋梁;有些音乐是草,满山遍野。
你说:别在我追悼会上哭。我会录一个笑话,在追悼会上给你看。你会笑得前仰后合的。杨老师,你的智慧,你的豁达,你的幽默,都是超越时间空超越生死的。
杨小姐,你走了。哲学家说:“我来到这个世界,大家都在笑,只有我在哭,因为这个世界很艰难。
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大家都在哭,只有我在笑,因为天堂更好。“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杨小姐,你走了。旅途愉快!
弟子张亚林
2017年4月2日,长沙杨明
1.《郊外的神经病院 教师节的怀念——追忆精神医学大家杨德森教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郊外的神经病院 教师节的怀念——追忆精神医学大家杨德森教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39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