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钱学森精神》鼓舞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斗争
钱学森去世近10年,他的精神仍在他热爱的祖国传播。
“钱学森同志是我们党少有的政治上成熟的战略科学家,是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我冒昧地把他的道德和精神概括为‘钱学森精神’,并殷切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钱学森同志为榜样,向钱学森同志学习。”2001年,中国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张劲夫首次写了一篇关于钱学森精神的文章。此后,几代科技工作者一直在追求这位杰出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树立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
回家为人民而战
“我将尽一切努力与中国人民一起建设我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炎炎夏日,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北角矗立着一座现代化建筑,这就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这个响亮的声明挂在博物馆里。
在钱学森图书馆,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在展出。钱学森写给陈叔同的求援信,其中“没有一天,没有一刻,没有一刻去想回国的事”,仍能感受到他强烈的童心。
这是一条艰难而危险的回家之路。连行李都托运了,但即将踏上飞机的钱学森却被迫在国外呆了五年。他经历了拘留和监视的屈辱,甚至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被限制自由。
怀着一颗对祖国的心,钱学森终于找到了把写在卷烟纸上的求助信寄回祖国的机会,终于回到了中国。他后来回忆说:“我为什么要走回归祖国的道路?原因很简单。鸦片战争近百年,中国人民梦想强国,不断奋斗。革命先烈为国家的繁荣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作为炎黄子孙中的一员,我只能跟随先烈的脚步,在千辛万苦中探索追求,不顾他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华、郭永怀等人怀着对新中国的巨大憧憬回到祖国,以白手起家的勇气,为我国许多科学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开创了科学技术在许多领域应用的新局面。
“作为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这是钱学森毕生的信念和原则——为人民而奋斗。
这位爱国又有爱心的科学家深受人民爱戴。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8.8%的人认为钱学森最受尊重的精神品质是爱国主义,85.3%的人被钱学森冲破阻力,毅然回国所感动。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科学技术,就会贫穷落后。在钱学森等科学家身上,体现了为国家服务的真挚感情。他们回到中国为祖国服务,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非常不可思议。”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宗鹏表示,值得学习。
尽一切努力树立创新的丰碑
“新一代航天员继承了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中国航天工业和科技强国的未来一定非常光明。”在朱宗鹏看来,以钱学森等“两弹一星”父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畏艰难,成绩斐然。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是,在老一辈科学家开拓工作的基础上,尽快赶上世界科技水平,“让中国的科技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没有充足的数据和现成的模型可循的情况下,钱学森创造性地主持了“Jet和Rocket Technology的建立”,参与了短程导弹、中短程导弹和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中短程导弹搭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首个星际导航空发展计划。
钱学森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数十年,从未停歇,从未懈怠,从未放弃,致力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为始终保持对科技的高度敏感而不懈努力。
钱学森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王长明说,钱学森“有几万页的研究文稿,几百份剪报,几十部已出版的作品,还有几万本已经读过的书。真的是博大精深。”庞大的数字背后是钱学森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束缚,探索科学新领域,研究科学前沿问题的勇气和毅力。
他在航天领域的突出成就并没有阻止钱学森的创新。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钱学森总是探索新的科学领域,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他把技术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扩展到其他工程领域,创立了两个新的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
“当深深卷入国家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我觉得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谈及搞科研的初衷,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潜艇驾驶员叶聪说,作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做好了一切准备,继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知行合一,做好了本职工作,把个人理想奋斗融入了祖国建设。
1.《钱学森精神 “钱学森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钱学森精神 “钱学森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449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