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志愿捐献遗体用于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是造福人类的善举。北京的遗体自愿捐献始于1999年。截至2014年底,已有1862人捐献遗体,18653人报名自愿捐献。
为了促进志愿者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也为了给亲人一个缅怀和祭奠的场所,北京红十字会于2003年底在长清花园骨灰基地为志愿者遗体捐献者修建了纪念馆,名为“生命”。
捐献遗体往往意味着没有墓地或墓碑。4月4日,记者来到这座纪念碑。纪念碑的主体是“双手捧着你的心”,四周的几块石碑上刻着捐赠者的名字。有的名字贴着花,有的是写给死者的明信片。这些高尚无私的人的后代在这里向他们所爱的人致敬。
孙玉南于2010年去世,享年101岁。清明前夕,她的儿女来到长庆园骨灰林基地捐献遗体的志愿者纪念馆,在刻有母亲名字的石碑前鞠躬,这是他们母亲死后每年都要进行的仪式。
孙玉楠的儿子何盛宴说:“我母亲在体检时得知,她的肾与常人自然不同,当时医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一百年后,母亲决定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当时医院的医生非常惊讶,感叹这么大年纪的老人,思想这么开放。”
在一座刻有马和杨静贤名字的纪念碑前,马带着他可爱的儿子来到这里祭拜死去的老人。他们是一对老夫妻,都是2013年去世后捐献的遗体。
孙子马向京说:“爷爷奶奶想了很久,希望一百年后捐出自己的身体。老人的这种想法让我们觉得很高尚,很感动。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家里很多年轻一代都像百年后的老人一样,决定把自己的身体捐给协和医院。”
在刻有这对夫妇名字的纪念碑上,记者看到还有其他像他们一样捐款的夫妇。在他们的名字旁边,并排刻着和周的名字,而他们的家人则在他们的名字中间放了一张两人生前的合影。
“父亲谢怀秀是老八路。他参加了40年代的革命,按照他的待遇可以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我的儿子谢先生说,他的父亲在2014年因癌症去世,享年90岁。这是两兄弟今年第一次去长清花园看望父亲。
谢先生说,他父亲的思想比较开放,从媒体上了解到,中国医学研究的遗体短缺。父亲说,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希望死后能为医疗事业做点贡献。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一开始有点不情愿,但我们觉得社会观念要一直改善,老人的选择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所以我和哥哥尊重父亲的意愿。”谢先生说:“而且,对于死去的老人,我认为最大的尊重是心里的想法,而不是拘泥于某种形式,而不是多么排场。”
北京长清源骨灰林基地党支部书记吴亚军表示,公墓管理者将向那些自愿捐献遗体、提供最好服务和保护的人致敬。
1.《遗体捐献后会有墓地吗 “生命”之后——那些北京志愿捐献遗体者纪念碑上的名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遗体捐献后会有墓地吗 “生命”之后——那些北京志愿捐献遗体者纪念碑上的名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481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