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方梅雨区的居民来说,最朦胧的六七月,是一年一度的大规模惨景。
雨季,持续近一个月的持续降雨,再加上高耸入云的夏日酷暑,使得天各不相合的时候变成了“蒸笼”。
在每一条“漫长而孤独”的雨巷里,都有一堵布满霉斑的墙。至于油纸伞下的女生,要面对晒不到的衣服,要面对终日横行的蟑螂。
南浔镇,江南雨夜。摄影/云彩
扬州瘦西湖,蓝天等烟雨。摄影/清溪
江南是真的有激情,但是当她化身为“六月的梅雨”的时候,她就变成了一个无情的人,用每一点一滴,跳动着南方人的心。
01
为什么南方这么潮?
2020年的雨季比2019年来得早。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浙江、江西、闽北早在6月1日就已进入雨季,“入梅”时间比往年提前近7天——也就是说,芒果种植前,北方人正在遭受高温烘烤,南方人已经开始接受暴雨洗礼。在南方和北方,一个蒸笼和一个烤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江苏茅山大雨中的道观。从今天开始,随着雨带北上,长江中下游正式进入梅,苏皖鄂开始了“暴雨模式”。摄影/妮亚萍面人
然而,对于漫长的雨季来说,这只是开始。每年初夏,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移,南方温暖潮湿的气流和南方寒冷的空空气会像两军对峙。
长江流域相持不下,有一个东西跨度较大的“锋”,即带来持续稳定降水的“雨带”。
中国东部雨带运动示意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夏季旱涝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制图/辣椒粉
雨带逐渐向北抬升,经过的地方降水量暴涨,一朵朵变成梅花。所以,中国“梅雨区”的范围其实远比想象中的要广——
除了“不会晒被子的江浙沪”,还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以及台湾省最北部。
据气象学家林介绍,“淮河以南,南岭以北,东经110度左右”堪称气象学上的“大江南”,其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梅雨。
图中mainland China梅雨区范围主要包括江汉区、江淮区和江南区。这些地区具有春雨、梅雨、夏旱、冬寒等气候特征,在古代被“江南”二字所覆盖。制图/辣椒粉
可以说,在气象学家眼里,梅雨的地方就是江南。
但是,这种“江南烟雨”从自然条件来说一点也不浪漫——在雨季,江南人要面对自古以来湿热的气候和频繁的水灾。
早在汉代,司马迁在《货殖史记》中就开了“地图炮”——“江南湿,夫早亡。”当时对江南的认知主要集中在湖南、鄂南和江西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湿润,不时爆发洪水。相对于土壤肥沃、气候稳定的关中地区,确实不适合古代人生存。
▲岳阳楼在雨中,所谓“阴雨连绵,连门都不开。阴风呼啸,浊浪行空”。摄影/李琼
长沙、武汉、南昌作为南方的三座老式“火炉”城市,在连续的雨季里偶尔会有晴天,而且往往伴随着气温的上升。
当燃烧的空气体中夹杂着浓重的湿气时,特有的“热”就像是“物理与魔法的双重攻击”,使得体感温度远远超过真实温度,仿佛连全身空气体都变得粘稠而停滞。
生活在火炉之城,在河边长大的武汉人,有自己的降温方式。摄影/宁波,照片由汉斯·韩生提供
靠近海洋的浙江、江苏、上海更易受台风等气候因素影响,降水出现“飘忽不定”。这样一来,到了雨季,邮包区就突然变成了“邮包雨区”。
分散在气体中的水蒸气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衣服越来越湿,家具越来越发霉,地板越来越脏...南方人所说的“霉味”本质上是所有东西发霉后形成的复合味道,真的很难想象他们没去过现场。
上图:浙江桐庐,雨季水汽充沛。摄影/杨涵;下图:雨中的杭州精子寺。摄影/项羽
当然,“恶霸”蟑螂特别喜欢南方雨季湿热的环境。比起北方常见的德国小蠊,南方的美国小蠊显然更恐怖。
它们巨大,但速度极快;不仅能翻越屋檐,还有翅膀,能在大房子里自由滑行。北方大汉再勇敢,再英勇,第一眼看到都会吓哭,一次又一次的尖叫。
所以几乎我认识的每一个南方人,在享受了衣服第二天就可以晾干的待遇之后,都会有定居北方的冲动。
上图:婺源游山村典型徽派建筑的墙壁。摄影/于永乐;下图:涉县雨季晒衣晒粮的家庭。摄影/李小祥
02
梅雨,如何引领江南潮流?
雨季从来都不浪漫。真正浪漫的是在雨季还能优雅生活的江南人。
7000多年前,他们就开始设计防潮防水的房间——盖房子的时候要铺长长的木桩,铺厚厚的地板,把房子分成上下两层,下面是人住的地方,养的是猪。即使在雨季,它们也能有效通风避暑,防潮防虫。河姆渡遗址的这种“双层小屋”被称为“干柱建筑”。
上图:河姆渡干柱屋修复。图片/蔡敏下图:良渚古城遗址,由古口高坝区和平原低坝区组成的外围水利系统。摄影/朱冠成
这片土地“雨热并举”的气候特别适合水稻这种河姆渡人在沼泽中发现的“野草”的生长。
高达5300年前,今天在杭州建了一座大城市的良渚人开始在城外兴修水利,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坝系,引水入渠灌溉稻田,把烦人的积水变成了丰收的希望。
每年芒果种植前后,都是安徽省歙县的安全育苗季节。摄影/丁家宜
在祖先的改造下,人和梅雨“化敌为友”,塑造了南方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江南人从来不满足于此——他们要凭借自己的审美“引领潮流”,把艰难的梅雨变成诗意的风景。
湘西人的吊脚楼看上去就像是“干栏建筑”的豪华延伸版。
亭台楼阁往往依山傍水空,一半栖息在青山上,另一半高高挂在水面上,可以通风干燥,在湖南湿热的气候中格外清凉。每当雨季来临,细长的吊脚楼巍然独立于河岸,就像烟雨中“在水边”的美女。
▲雨季凤凰古城独具魅力。摄影/陆雯
比较知名的徽派建筑几乎成了中国美学的代名词。
四合院里,四面屋顶略倾斜,便于雨季排水;院子里有一个天井,使雨水能够沿着屋檐向下聚集,形成“四水回堂”的独特格局。
最神奇的无疑是墙面——徽州人经常用粉笔粉刷墙壁,以吸水防潮。雨季过后,墙面因雨水侵蚀而布满斑驳的痕迹,仿佛是梅雨之手泼墨画的写意山水图。
安徽省易县璧山书店在雨中。摄影/fantomas
甚至可以说,雨季才是开启江南的正确途径。
在南京,雨唤醒了石城六朝的沧桑。玄武湖、古城湖、金牛湖、莫愁湖...湖光山色,波光粼粼;长江、秦淮河、滁河、胭脂河...河流奔流向前;还有栖霞寺、鸡鸣寺、静海寺、灵谷寺...“南朝寺庙480座,烟雨中有许多梯田”。
梅雨六朝古都焕然一新,酝酿出南京人特有的“烟与水”。
南京灵谷寺。摄影/妮亚萍面人
在杭州,雨孕育了习字湖的浪漫。作为江南风光的代表作品之一,油纸伞产于浙江杭州、安徽宣城等地。,以竹子为伞骨,皮纸为伞面,再刷桐油防水,轻盈飘逸,摇曳多姿。
徐贤和白娘子第一次见面,就是用你借给我的那把油纸伞,铸就了“等待千年”的奇特命运。
还有烟雨中的苏州园林,增添了生动与美丽;绍兴雨篷船在风雨中适合听雨和睡觉;就连梅雨里的惆怅也变成了“川中烟草,全城风,梅雨黄”。江南人的浪漫足以让枯燥的雨季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江南雨连绵,潇潇洒洒,园林更雅。摄影/墙中花园,图片/图片蠕虫创意
03
梅雨的味道,南方人潮湿的乡愁
梅雨就像她的家乡一样,只有在里面的时候才觉得累,只有离开的时候才知道怎么怀念。
周作人吃了北方老乡送的“腌苋菜梗”,说有江南“老雨之感”。老雨是什么味道?一般都是潮湿的,含有一股淡淡的“霉味”,还带着故土的湿气和腥气。苋菜梗的味道就像梅雨一样,别人无法回避,只有流浪者才依恋。
为了在梅雨中度过漫长而潮湿的时光,江南人创造了很多“限量雨季”的风味。江南人的乡愁往往集中在饮食上。
梅酒是最有名的。所谓“黄梅雨”,古人讲究物候推测天气,每年青梅变黄,表示雨季将至。这时李子开始淡化涩味,中和酸甜口感,特别是果肉浓厚多汁。
用来酿酒,酒里夹杂着梅子的香味;用于酿酒时,酒中富含酸梅,足以唤醒食欲不佳的夏季的迟钝味蕾。
梅雨到来之前,江南人会提前将各种食材腌制晒干,似乎还能在露天欣赏春光。
绍兴安昌古镇的梅干菜。摄影/fantomas
绍兴人最擅长咸菜。名字中带“霉”字的东西,大多与浙江绍兴有关。鲁迅在上海的时候,他妈妈总是给他做“霉干菜烤肉,几千块发霉的碎片,发霉的豆子等等”,甚至自己做“发霉的腐乳”。
所谓“霉变干菜”,又称“西梅干菜”,既是“霉变”的霉,又是“梅雨”的梅。
梅干肉。摄影/学习图像
鲁迅在北京绍兴会馆为安徽绩溪人胡适设宴时,特意点了一份梅干菜红烧肉,两人互相享用;在他的日记里,梅干菜经常被拍到。江苏人汪曾祺细述各处咸菜,说:“鲁迅《风波》里写的蒸黑干菜,很吸引人”。
同时满足了安徽人、浙江人、江苏人,似乎“霉味”的梅干不仅是浙江人的思乡之情,也是整个江南共同的味觉记忆。
臭鳜鱼闻起来略臭,味道很香。图/图虫创意
安徽人简直“自暴自弃”。由于食材在雨季容易受潮变质,所以干脆就把“腐败”变成了徽菜的特色。
安徽菜系最有名的臭鳜鱼叫“腌鲜鳜鱼”。这鱼是用盐腌的。当它轻微腐烂时,会产生一种发酵的无味气味。反而可以充分发挥鳜鱼的味道。鲜嫩,先炒后烧,配竹笋、肉、花椒、葱、姜、蒜等。,入口有一种甜味。
▲毛豆腐。摄影/张玉军,图片/图片蠕虫创意
说到“腐败”,惠州的毛豆腐根本不落下风。腐乳之后,不仅有令人羡慕的浓发,还有更美味的口感。炒出来的豆腐味道最好,表皮金黄,略有皱纹,里面还嫩嫩的。蘸上辣椒酱,咸的辣的,很有味道。
想家的时候,梦总是湿湿的。无论是烟雨中的尘墙,还是饮食中的旧雨味道,当你离家千里,都会一一浮现在雨的记忆里,成为江南人遥远而湿润的乡愁。
▲细雨带湿乡愁,摄于南京高淳乔奇老街。摄影/何小青
1.《湿润 南方人的潮,北方人根本不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湿润 南方人的潮,北方人根本不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50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