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善还是恶,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两位学术领袖提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影响后世两千年。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孟子和荀子是两个名气差不多的人,所以如果其中一个名气很大,可能没必要讨论,直接依靠名人的广告效应就能赢。
首先,性善论来源于孟子的自白,其中孟子提出“水信托与事无关,与上下无关?人性的善,和水一样好。不缺人,也不缺水。今天老公的水,又打又跳,能让它太尴尬;激动,能在山里闯荡。是水的本性吗?其潜力也不过如此。人可以把它变坏,性别还是一样。”为了让大家理解,我简单翻译一下。孟子曰:“水无东流西向,亦无上流下流之向?”人性的善,就像水一样,往往是肮脏的。人性没有错,水的本性也没有错。如果你拍打水面,让它飞起来,它可以比人的额头还高;堵住水道,把它转回来,会导致高山。然而,这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迫使它这样做的。人之所以能让他做坏事,是因为他的本性也是这样被迫害的。"
这说明孟子认为,人性的善就像往下流的水,只要不被迫害,就不会做坏事。所以,只要教育上有一点点引导,几乎每个人都是好人。所以他提倡仁义礼智,用制度“不逼”人做坏事,让做坏事的人受到惩罚。
其次,我们看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人类乃至动物为趋利避害而做出的自然选择。大家都愿意吃好住好,谁也不愿意吃亏。但是社会资源有限,只能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好受一些。至于别人过得怎么样,那是无法控制的。他的恶有点像自私,但也不是完全自私。也包括一些人的游手好闲,烦恼,对美好的压迫。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本恶,但是荀子认为这种恶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他也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教育人,通过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鼓励人做好事,通过环境和制度来改变人性。
在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中,大多数君主显然支持孟子的观点,因为孔孟是一家,君主反对孟子和儒家,这对统治极其不利。但荀子的主张在治国的具体策略上还是采用的,劝民为善,没有效果就用强制手段。大多数情况下,制度会限制人的行为,可以说是强迫人,比如交税,服兵役。当发生起义时,每个君主都不会认为他压迫农民,导致他们造反。相反,君主会认为这些不懂礼仪的刁民不值得教育,只能压制。也就是说,皇帝以为是性善论,其实是支持性恶论的。
这是一场关于中国古代性恶论和性善论的争论,那么西方是怎么知道的呢?
前几天看到一个教授讲解东西方对人性的看法。西方也认为人性本恶,这与东方的观点完全一致。然而,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西方和东方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治国之路。西方认为,性恶论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因为统治阶级掌握着生死大权,而这种“恶”会影响大多数人的生活,甚至他们的生活,普通人能力有限,即使有“恶”的想法,甚至付诸行动,对社会也不会有太大影响。所以西方的统治政策主要是限制政府和统治阶级,比如分权、总统改选等。,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人们可以嘲笑政府的行为。
而在中国古代,恰恰相反,皇帝的权威高于任何规定和任何统治,皇帝可以以任何名义杀人。当然,有时候贵族也有这样的权利,不仅仅是皇帝。人是中国人性中主要的“恶”人,皇帝自称天子,代表“天”统治这些“刁民”。古代统治阶级认为,底层农民的愚昧必须通过法律和教育来控制,“恶”的人必须受到严惩。
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性善性恶论。他们指的不是“生命的开始”,而是后天的趋势。根据性善论,人在后天的正常生活中如果没有其他干扰因素就会变得善良,而性恶论则认为人如果没有干扰就会变得邪恶。但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极端片面的,没有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对人性的影响。其实真正的人性是“阴”与“阳”的统一,即既有高尚的道德面,又有自己的欲望。关于阴阳,等到万历十五年的解释,再继续细说。欢迎下次再见!
1.《人性本善是谁提出的 孟子:人性本善,正如水之下流 荀子:人性本恶,源于趋利避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人性本善是谁提出的 孟子:人性本善,正如水之下流 荀子:人性本恶,源于趋利避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608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