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是克山病流行区。克山病是一种什么样的地方病?先介绍一下克山病。
1935年秋冬报告,1937年初命名
解放前,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偶有暴发
从1950年到1958年,北方的疾病增加了
在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爆发了克山病,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病人死亡。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克山病开始向西南地区蔓延,主要集中在云南和四川
80年代初,疫情结束,病情迅速下降,发病谱发生变化,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略有波动
它有大约100年的流行历史,空前后
据王道顺报道,1962年冬至1963年春,豫西山区爆发克山病。卢氏、灵宝(1964年)、洛宁(1965年)三县划为克山病病区,均位于秦岭以东(海拔800 ~ 1500 m)的萧山、熊耳山,发病有明显的区域性,呈局灶性或带状分布,1963年发病率最高,1966年以来一直稳定。
干预措施:
解放前:非常有限。
解放后:大规模体育运动“三防四改”综合防控,特别是预防补硒、均衡饮食或换粮。
预防和控制策略:
以病为主。
预防为主,兼顾治疗和长期监测。
揭示病因病机。
开展关键问题的科学研究。
我国克山病的流行由猖獗转为持续下降,建立了有效的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产生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1.加深对克山病本质的认识
2.发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3.建立了防控标准体系
4.提出一些新的病因学理论
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优势力量
1.强大的组织领导和大规模的医疗资源投资
2.专家学者深入病区,结合群众,打造基层防控
3.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和疾病监测制度
4.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5.依靠科技进步、专业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流行病法
1.时间集中度:年波动型,季节性高,短期频繁。
2.明显的地方性: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沿东北向西南呈缺硒和“湿冷”气候带,与大骨节病地理分布重叠分离。
3.人口选择性:贫困农业人口、育龄妇女和学龄前儿童、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家庭聚集。
临床表现
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
个体之间没有传染性
临床类型的转变
克山病病因学:百年医学之谜
1.在满洲期间,日本研究人员倾向于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2.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说,主要是生物和化学病因的争论。更可信的假设:饮食单一,硒缺乏,肠道病毒感染,霉菌毒素慢性中毒。克山病的所有特征本身很难解释,尽管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证据。
3.在复合理论的指导下,一些群体试图研究各种因素的组合,但没有取得一致的结果。
4.主要致病物质来源于病房自产食物,疾病来源于口腔。
5.发病机制以氧化应激为中心。
目前,我省克山病病情稳定,主要是监测病情和治疗现有病人,实时监测和研究病区内外的硒环境
1.《克山病症状 认识克山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克山病症状 认识克山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615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