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伊宁奶牛场一名哈萨克族男孩与一名汉族女孩结婚,引起轩然大波。原来这个哈萨克族男生的大嫂也是汉族女性,从小深受勤劳贤惠的大嫂影响,长大后发誓要娶个汉族媳妇。
男孩叫叶立白,今年34岁。叶立白告诉记者,他老婆是哈尔滨人,大学的时候认识的。为了娶她,他等了10年。Yelibai说,他的大哥Kuwatibek娶了一个汉族嫂子。小姑进门后,把全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渐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于是他发誓要从小娶个汉族媳妇。叶立白的嫂子是住在奶牛场的郭春富。郭春甫成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绳索”。
图为郭春富一家(右)。
5月12日,记者走进郭春富家,发现1.5亩左右的院子规划得很好。院子分为三个部分:住宅区、养殖区和蔬菜种植区。蔬菜种植面积占近8个点,包括大蒜、生菜、芹菜、西红柿等蔬菜,以及一些果树。由于绿色蔬菜和果树的茂盛,整个院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时,郭春富和丈夫刚刚换好衣服,准备带婆婆去探亲。遇到记者的时候,郭春富用流利的哈萨克语跟婆婆说了句话。看到记者有点不解,她赶紧用标准普通话告诉记者,并告诉婆婆,记者来采访,晚点走。
当记者问起她的家庭时,郭春富开心地说,他们是自由恋爱的。她生于1963年,丈夫库瓦蒂贝克比她大两岁。由于他们从小生活在奶牛场,用库瓦蒂贝克的话说,他们长大了。当时屈瓦蒂别克出了事就往郭春富家跑。从长远来看,他们相爱了,确定了恋爱关系。但两个家庭的父母和家庭成员强烈反对,认为由于生活习惯、语言障碍、生活环境不同,不能共同生活。然而他们还是突破了层层阻力,在1986年元旦走到了一起。婚礼现场没有父母的祝福,只有两颗心,一颗心。
郭春富说,他们结婚的时候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因为家里反对,当时家里什么都没有。幸运的是,他们都有工作。郭春富在原伊利毛纺织厂上班,屈瓦蒂别克在奶牛场开拖拉机。经过一年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助,他们在奶牛场有了自己的窝。
婚后,郭春富开始向丈夫学习哈萨克语。虽然她说的哈萨克语一开始不标准,但在她老公的耳朵里却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一年后,郭春富和库瓦蒂贝克生了大女儿,第二年生了小女儿。随着孩子的出生和家庭的稳定,双方父母逐渐认可了两者的结合。为了让孩子的生活更美好,库瓦蒂别克除了给外勤部开拖拉机,还兼职开货车。经过几年的努力,夫妻俩用赚来的钱在村里盖了好几栋房子,日子越来越好了。
在奶牛场里,库瓦蒂别克和郭春富一家是出了名的。叶利拜说:“自从哥哥和嫂子结婚后,他们一直对长辈很好,爱孩子,全心全意照顾两家人。嫂子努力适应哈萨克人的风俗习惯,认真学习哈萨克语。她一开始一个字也听不懂,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她大方、热情、乐于助人,经常帮助家里不懂中文的亲戚解答一些关于用药、施肥的问题。”
谈到家庭事务,叶立白告诉记者,2007年,父亲得了癌症,小姑拿出家里所有积蓄为父亲看病,在医院里一直由小姑照顾。虽然他父亲那年去世了,但他走得很安详。父亲临终时说:“幸好家里有这样的媳妇。”
郭春富说,照顾家庭是儿媳妇的职责。现在日子好了。大女儿在伊宁市当舞蹈老师,小女儿在石河子市当护士。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汉族的男孩子,家里最小的姐夫也结婚了。她也退休了,丈夫家里10亩地的收入足够交养老保险,忙碌的丈夫经常在外打工,所以她现在等着抱孙子,郭春富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这就是我想要的幸福。”郭春富说,虽然不同民族,生活习惯不同,但是父母的关心,公公婆婆的认可,朋友的羡慕,都让她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经过30年的风雨和30年的血液传递,郭春富从一个女孩变成了一个老太太,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她的婚姻影响了两个家庭和三代人。百花齐放,硕果累累,她那份民族情怀和民族之爱,描绘了一个血脉相连,民族情怀深厚的动人乐章。现在在她眼里,各民族大团结就是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点上。文字/图形记者吴志坚·李涛
1.《血脉传承 血脉传承的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血脉传承 血脉传承的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650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