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阅读
最近我报发表了《发现合作教研新格局》成果报告,全面解读了3.0版的观摩评课制度。今天,边肖向读者完整呈现这份报告。
听课评课制度3.0版是基于目前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
日前,本报“创课进校园”第三次公益活动,本着“就地思考”的原则,改变了以往观摩课、讨论课的程序,专门成立了“学习观察组”、“学生评价组”、“教师评价组”、“专家评价组”,形成了多元化的观摩课、学习课视角。这种跨区域的合作教研活动,打破了以往观察和评价课程的套路,让一线教师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和评价课程的过程。
在合作教研中用好“三只眼”
过去,听力和评价课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或者关注不够;以往的听力和评价课容易陷入“一字一句”的局面,缺乏平等对话和分享的文化;过去,听力和评估课往往基于经验和感觉,缺乏工具和数据进行更全面的分析;以往的听力与评价课往往优点多,缺点少,浅问题多,深问题少,同质化问题多,创新思路少。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曾经说过,研究和教育需要善用“三只眼睛”:鸟、蜻蜓和蚂蚁的眼睛。鸟眼关注宏观层面,可以远视,但往往是一瞥;蜻蜓眼注重中观层面,多角度观察课堂,但重心下移却可能是一点点水;蚂蚁的眼睛关注微观层面,但有限却精准细致。
以前我们用鸟的眼睛看课,也试过蜻蜓的眼睛,但是不够用蚂蚁的眼睛。课堂观察和研究不仅需要鸟和蜻蜓的眼睛,还需要近距离在放大镜下解剖教室的蚂蚁的眼睛。“三只眼”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两者结合使用,才能形成多角度、多维度的课堂观察体系,从而更好地还原课堂的本来面目。
目前校本教研制度有三种:一是听课评课;第二,观摩课和讨论课;第三,观察课堂。
听课中的“听”与“评”以旁观者的身份关注教师的“教”,往往以权威的姿态自上而下地评判一堂课的得失,以教学评价为主。
课堂观察讨论中的“观”与“议”,体现了教师与课堂观察讨论参与者的平等对话。“观”的重点是利用观察课的工具,观察的重点开始向学生的表现转移,注重以学评教;“讨论”的重点是以此为例,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以诊断和开发为目的。
课堂观察是借助观察量表进行课堂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突破。
在上述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学习观察者和六顶思维帽的做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简单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原则的校本教研新模式——“多视角教研”。
基于此,我们把过去的“偏重教学评价”称为“1.0版”,即“中医评价”;然后重点逐渐下移的课堂观察,对话更加平等,课堂观察工具被称为“2.0版”,即“西医课堂评价”;我们称之为“3.0版”,就是多角度观察班级,注意观察学习情况。
系统3.0版旨在优化课堂观察和讨论的程序,通过中西医结合,使用更多工具对课堂进行准确精细的评价,使多元化的教学和研究真正有效。3.0版的听课评课制度不是为了取代以前的标准,而是为了纠正偏差,是建立在传统听课评课制度的整合基础上的。
多视角教学研究的三种策略
学习情况观察
学生学习情况观察人员应与学生密切接触,重点观察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小组学生坐在一起,在第一现场和证据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情况观察,在不干扰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描述的方式关注并记录学生的学习模式。
一个完整的学习观察和分析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教材和学习信息。
学生观察员首先要改变原来自由观摩课、自行选择座位的做法,作为学生观察员深入群体,明确学生观察的记录规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学生观察员要整体感知教材,提前3分钟进入教室,了解组员的姓名和角色。
第二阶段:听、观察、记录。
学习观察者的职责是倾听、观察和记录学习情况,不参与或干扰学生的学习。学习观察员如实记录教师指令的有效性、组员的学习状态和事故情况;记录学生的观点、表情、动作,看同伴能否平等合作,互相倾听。
第三阶段:分享和反馈学习情况。
学生的观察者给出真实的反馈,充分分享观察到的学习情况,并在课堂上使用三维、描述性和叙事性的语言讲述细节和故事。学习反馈可能是触及自己的一个细节,可能是学生学习状态前后的变化,也可能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课堂教师可以借助学习观察者的反馈,更好地促进课后复读,改进、完善和优化教学策略。学生观察员解决了年轻老师上课说不出或者说不出重点的尴尬局面。
教室里的学习情况变化很快,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这种结构性矛盾决定了课堂上的老师很难去关注每一个学生,而学习的观察者就像课堂上老师的“第三只眼”,可以帮助他们发现更多的学习情境。
注重对学习情况的观察,就是避免老师在课堂上“瞎了眼”。我们日常所知的学习条件大多是抽象的、集体的,这只是学习条件丰富复杂的冰山一角。因此,在学习情境观察者的帮助下,课堂和观摩课的教师可以找到更真实、更多样的学习情境。
学生职位
改善课堂,学生不能缺席。课堂改革需要坚守的重要阵地之一就是学生阵地。因此,在多角度的教学和研究中,我们提出了坚持学生立场的策略。当我们的课堂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时,请不要忘记倾听学生的声音。有时候“求健康”可能比“求专家”更有效。课堂研究应该以学生为基础,为学生服务。课堂研究不应忽视学生的地位,学生应该是课堂研究的直接受益者。
坚持学生立场的方法有三种:第一,学生要作为学习者说话,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在课堂上最有发言权。可以听听同学们在这门课上收获了什么,有哪些遗憾和防范;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课堂。学生评价小组反馈他们从老师和班上其他学生那里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和建议。学生真正作为平等的对话者参与评价;第三,不同方面的评价信息要同时直接反馈给学生。过去,听力和评价主要指向教学,期望教师教学的变化带动学生学习的变化,而多视角的教学和研究侧重于教学条件的双向变化,从间接反馈到直接反馈,因为同样的问题反馈,学生往往比教师先变化。
课堂研究学生不应该缺席。听课的学生最有权利评价教室和老师。同时,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参与课堂观察和讨论。老师应该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听取学生的意见。
对观摩课的建议给予学生直接反馈。除了直接将学习成绩反馈给教学老师外,更重要的是学术观察人员要直接将学术信息反馈给所在组的学生,从学习的角度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经过协商,各组观察员也可以反馈全班的观察结果,提出改进的建议和策略。
六顶思考帽
“六顶思维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邦诺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它提供了一个“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了浪费时间互相争论。使用六顶思维帽会让混乱的思维变得更清晰,让群体中无意义的争论通过头脑风暴变得有创意,让每个人都有创意。
六顶思维帽顾名思义就是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了合作教研背景下观察课堂的六种不同视角,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白色思维帽代表中立客观,思考客观事实和数据,上课注意收集数据和细节;红色思维帽代表情绪、直觉、感受,提供感性观点;黑色思维帽代表冷静和认真,意味着谨慎和谨慎,专注于发现问题,直接触及课堂教学的痛点和不足;黄色思维帽代表阳光和价值,是乐观和充满希望的积极思维,注重带着欣赏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亮点;绿色思维帽是草和蔬菜的颜色,代表丰富、肥沃和活力,指向创造力和新思想,主要基于课堂教学创新点的分析;蓝色思维帽是很酷的颜色,也是天空的颜色空。它控制和组织思维过程和其他思维帽子,负责得出结论。蓝色思维帽要顾全大局。最后,要全面系统地评价所有评价者的评价和教师的课堂教学。
借助六顶思维帽,可以提高课堂评价的针对性和效率,消除自我偏见,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某个时间做一件事上,更好地促进头脑风暴,有效听取他人的意见。
多视角教学与研究的过程
多视角教研可以参考以下流程。
本着师生反思、互助互助、班带专业的主导思想,首先成立教师评价组、学生观察组、专家评价组。同年级其他班的学生代表组成学生评价组和学生观察组,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学生专家讨论组。在教学和研究之前,应先简要听取教师的课堂设计思路、想法和目标。同时,几个班级评估小组要有适当的分工,教学工具要准备好。
现场多视教研按分工进行,在不干扰学生和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做好相关记录。尤其是学术观察者,更应该是班主任的“第三只眼”。
课后我们会召开多视角教研信息反馈会。
在这个环节的过程中,首先,学生和教师的学习观察组将观察到的学习情况直接反馈给观察组,同时提出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措施。两组专家评价组也要直接评价和指导学生在这门课上的表现。
课堂上的老师、学生、班组长都在反思自己。老师上课主要讲设计理念、意图、成功和遗憾,学生主要讲目标达成和个人小组表现。
两组学生和教师学习观察组的代表在课堂上给老师反馈,只描述不评价。老师和学生应该谈论他们学到的东西,并向老师提出建议。两组专家评估小组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最后,老师、学生和专家进行平等对话。在专家对常见问题的专业指导的基础上,所有人都写“找出自己的教学痛点,描述自己的痛点,找到痛点的方法”的反思。
专家要发挥“变压器”的作用,变“高电压”为“低电压”,即利用理论工具讲解具体的教学案例,通过通俗的讲解来解读先进的理论,便于一线教师接受;同时要能把“低压”变成“高压”,即对一线教师的经验叙事进行总结和完善,上升到理论层面,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
多视角教学与研究的七大趋势
从校本教研到跨校合作教研,有利于打破学校教研中学术观点的同质化,打破同事之间的审美疲劳,进而实现教研动机的顺利转换。多视角教研作为校本教研和跨学校合作教研的重要方式,使教研更加开放和落地。综上所述,多角度的教学和研究将完成“七大趋势”的转化。
第一,从教学到研究。设置学习情境的观察者,从观察教学走向学习。课堂研究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从过去过于重视教师,重教,到注重观察研究学习情况,再到“以学重教”。
第二,从专业立场到学生立场。从过去以教学研究为基础的评价,以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地位”,到促进学生学习的“学生地位”的评价。课堂研究不应忽视学生的地位,学生应该是课堂研究的直接受益者,因为改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三,从评价辨别到诊断改善。班级评价的目的已经从解剖他人和反思自己转变为在诊断和改进的基础上实现共同提升。课堂研究不仅要停留在评判他人和自我反思的层面上,更要在诊断的基础上走向持续改进。多视角教研提供的很多第一手资料,更有利于课后复课,有利于自身教学策略的改进、完善和优化。
第四,从单一视角到多重视角。三维、多维、多学科的课堂讨论体系极大地增强了课堂讨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使传统单一的同质化课堂观走向多元化、跨界化、提高化、创造化的新视角。
第五,从守望到合作。老师的角色转变,让他从旁观者变成了亲临者,让他更投入,更专注。多视角教学研究侧重于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尺度和多学科的不同视角,对真实的教学和学习进行协调观察。
第六,注重过程设计,看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教翻转”,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否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课程设计包括“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系统设计,这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巨大挑战。
第七,将传统的听力与评价课程从“结论+举例”的演绎式评论提升为“案例+分析”的探究式对话。
课堂改革是一个永远待解的未知数。没有什么经验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
教学与研究的多元观点可以改善教学,促进学习。需要提醒:1。听力与评价课程的升级迭代不是取代,而是优化。2.每个阶段对课堂的关注程度不同,观察和评价班级的方式也不同。3.跨校合作教研每学期可以尝试一次。日常校本教研不必严格按照多视角教研的流程来做,可以简化。所有的教学和研究策略和程序都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的。
作者王是河南省民办教育社团主席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日报
微信编辑|董慈
微信投稿及业务合作请联系大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参加首届语文教师诗词对联大赛
1.《观评课报告 不会观课不懂评课?送给你3.0版观课评课体系!(附全文解读,请珍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观评课报告 不会观课不懂评课?送给你3.0版观课评课体系!(附全文解读,请珍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666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