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最初是由《真史》的特别作者“老南李”创作的。在《真实历史》里是独家推的。欢迎转发。严禁擅自转载!

第一次鸦片战争被普遍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我们过去的历史书经常侧重于讲述事件,战争的过程对中国人民来说是非常谦卑的。这是中国被英美列强侵略欺凌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衰落的起点。

更有意思的是鸦片战争的基本背景,而不是具体的事件,也就是它的深层渊源是什么?假设虎门没有硝烟之类的具体事件,会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还是林则徐禁烟成功,大清就能摆脱危机?总之,希望通过史料的表面细节来观察背后的历史逻辑。鸦片战争从中英鸦片贸易开始,要看中英贸易史。

中英贸易

英国不是第一个接触中国的西方国家,但比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晚了很久。18世纪中后期后,它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国,并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成为西方列强的老大,垄断了对华贸易的大部分。一部中国近代外交史也可以看作是中英关系史,而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中英贸易史。

英国在亚洲扩张的前期,是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的,海外殖民扩张的任务被委托给商业组织,这也是商业帝国的特点。1600年,英国女王将印度对华贸易的专有权授予东印度公司。随着东印度公司在南亚的扩张,其贸易于1680年到达中国南方,也是历史巧合,与康熙收复台湾省后解禁海禁相吻合。直到17世纪60年代,中英贸易受到广州制度的限制,没有发生重大摩擦。

当时英国主要从中国进口茶叶、瓷器、丝绸等奢侈品,尤其是茶叶。中国茶很快在英国流行起来,成为英国家庭重要的普通消费品。皇室和贵族热衷于喝茶,这导致了时尚生活方式的流行。也许是和对有提神作用的茶的轻微上瘾有关。到19世纪初,英国家庭平均收入的5个百分点被用于茶叶消费。

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从17世纪末的每年200磅增加到18世纪的每年40万磅,再到19世纪初的每年2800万磅。它已经成为中英贸易的主要品种,给东印度公司和中英两国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来源。直到两次鸦片战争,英国才成功地将中国茶叶引入印度和锡兰,逐渐取代了中国茶叶的进口。祁门红等优质茶叶仍需从中国进口。

为了维持贸易平衡,是如何为英国找到相应的商品或贸易方式来支付茶叶进口。

东印度公司用了三种商品,第一种是棉花。形成第一个三角贸易循环,印度棉花出口中国,茶叶出口英国,英国产品出口印度。18世纪中期,东印度公司开始了对印度的军事占领,向王室借了很多,需要用贸易利润来偿还。到18世纪末,中国对印度棉花的需求下降,所以它在寻找其他商品。

第二种是美国的白银,是明清以来的传统贸易产品。然后是第二次三角贸易,英国向美国出口中国茶叶和制成品,美国白银去广州喝茶,茶叶又去了英国。然而,白银贸易受到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美洲殖民地革命的阻碍。美国独立战争的诱因是波士顿倾茶事件,中国茶叶被抛入海中。

所以第三种是印度鸦片。印度东印度公司生产的鸦片质量很高,超过了土耳其等其他产区的烟土,在中国销路很好。英国知道鸦片贸易不地道,就通过英美私船走私,经常遭到传教士的道德谴责。

当时,中英贸易对英国变得非常重要。到19世纪初,英国王室税收的六分之一来自中国的贸易。英国本来就是一个重利轻义的商业国家,逐利的商业选择非常简单明了。

道光凹陷

嘉道皇帝统治时期,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衰退,历史上称之为道光萧条。从银铜来看,通货紧缩,道光萧条就像是金融危机,或者说金融危机对道光萧条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银本位制。小货币是铜,铜银比代表基础货币走势。理论上,比例是1000:1。小于这个比例意味着白银贬值,大于这个比例意味着白银升值。就经济影响而言,银多铜少,通货膨胀,银多铜少,通货紧缩。

满清比明朝更懂商业,所以在货币管理上从来不采用固定汇率而是浮动汇率。18世纪初一般是700:1或者800:1,19世纪40年代是1600: 1-1800: 1,咸丰时期又上升到2000:1以上。货币体系的混乱引发了信贷危机,导致许多银行倒闭。通货紧缩效应和现代经济一样,使实体经济衰退,社会危机加剧。

白银价格的波动有两个因素。首先,拉丁美洲革命中白银产量的减少导致全球白银价格上涨。第二,中国贸易顺差转为逆差,白银流出。

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进口国。在19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有2800万银元的净流入。之后银流逆转。1808年至1856年,年均净流出800万元,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达到高峰1700万元。

清廷辩论鸦片政策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从广州进口的鸦片增加了十倍以上。据估计,当时中国有十分之一的人可能成为瘾君子,鸦片贸易是白银外流的直接原因。当时学者普遍认为鸦片是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

后知后觉,很明显,嘉道年间是清朝兴亡的转折点,道光萧条也是一些长期的危机因素造成的。然而,道光君主和官员们迫切需要处理导致金融危机的鸦片贸易问题。重要的是,这件事还关系到帝国安全、军事实力、官僚伦理、政府行政效率等等。

19世纪30年代,清廷打开国门,展开了相关的政策辩论。温和派主张鸦片贸易合法化和征税,强硬派主张严格禁烟。林则徐是代表,道光选择了强硬政策。这就成了后来满清皇帝对外反应的标准模式,先硬后软,先战后合,签订城下联盟。咸丰二十年后,吴佳光绪,庚子慈禧,不亚于此。即使后知后觉,现代人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实不管怎么选,结果都会差不多。当你开始主战的时候,至少有血淋淋的一面,不战而屈人之兵。后来主解释说,有现实的一面。

英国对清朝的外交努力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国王四次派特使与清朝皇帝接触和谈判,只有一次见到甘龙。

1787年,驻扎在孟加拉国的军需官查尔斯·卡斯卡特第一次带着英国国王的信来到甘龙。不幸的是,加斯顿的肺结核死于海上,未能完成使命。

第二次是在1792年,一位高级外交官被任命为特使,乔治·斯汤顿为副特使,以避免贾的失败。1793年8月21日至10月7日,马终于在北京和承德与乾隆会面,但实质性的贸易谈判被乾隆拒绝。之所以拒绝,是因为除了表面上的“中国盛世产品”之外,没有要求的必要“我自古在中国,先王制定佛法,传给后世...不违反古老的教义。”更重要的是要警惕和担心伊稀,这应该是有道理的。至于历史学家批评的中英礼仪之争,是清廷抵制开放的借口。

第三次,1816年,阿默斯特勋爵率团来京,嘉庆没有见到他。

1834年,纳皮尔勋爵第四次受命监督英国和商业之间自由贸易的开放。他只去了广州,却被拒绝谒见,给两广总督写了一封信。他在珠江上与清军发生冲突,回到澳门,那年死在那里。

标签

经过半个世纪外交努力的反复挫折,英国对清朝失去了耐心,决心打一战。没有沟通渠道,中英双方都有不惜一切代价战斗的意图,战争不可避免。只是道光的君主和臣民都不确定他的对手大英帝国发生了什么,无法想象和推断战争的后果。

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赢得了印度的殖民战争。1834年,英国王室不满东印度公司债务的扩张。国会听取了英国商人的自由贸易,废除了贸易的专属权利,允许英国商人不受限制地与中国进行贸易。这就等于承认了商战可以开始。

当时英国已经打赢了法国对拿破仑的战争,具备了发动对清战争的一切条件。其动机是为英国工业寻求扩大海外市场。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市场。经济信条是斯密的自由贸易主义,国际法的支撑是条约体系。英国拥有强化舰船和发射快枪的现代战争力量,所以尽管有远距离征服,但仍具有不对称战争的优势。大清不知道自己不是知己,就贸然一战,胜负可想而知。

当时中英茶叶贸易的份额因英国引进的中国茶叶在印度的进口替代而被削弱,尝到甜头的英国自然放不下,于是在20年后的中英天津条约中使鸦片贸易合法化,19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一直在中国进行不道德的毒品交易获利。

人类对兴奋剂的上瘾和依赖是一件遥远而不可控制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必去批判两个世纪前中国人当中的一大批瘾君子毁了中国的大事。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国家控制毒品黑市交易也很麻烦,能做的只有清廷讨论的软硬两手。以美国的实力对付大大小小的毒贩还是很难的,菲律宾式的超强硬的大规模屠杀政策的最终效果还有待观察。而通过炮舰政策向另一个国家倾销毒品,中英鸦片战争的世界历史上只有一个案例,这无论如何对英国来说都是一件尴尬的事情,也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污点。

换个说法,就算没有鸦片,中英之间的商战也不会发生?西方列强会放过东亚的肥肉中国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这个老牌大帝国和英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战争的结束也指向中国的失败和被迫开放。

虽然有宿命的味道,但只是历史上向现代过渡的必要一步。中国将伴随着世界历史上最戏剧性的漫长过程。不会像日本等其他国家那么幸运。中国历史指向一个世纪的过渡时期。我们能做证人吗?希望我们运气好,不用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而太沮丧。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真实起因: 又是你不愿意看到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真实起因: 又是你不愿意看到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669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