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一行来到流沙河,河边石碑上写道: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沉底。

流沙河沙僧拦路,悟空八戒大战沙僧。

沙僧自述: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 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 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 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 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 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 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 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 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 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

悟空八戒战而不胜,观音菩萨派木叉收复沙僧。

本节主讲收复沙僧,沙僧居住在八百里流沙河,沙僧以沙为姓,而不以河为姓,同时对流沙河的命名也是这样,也是以沙命名,很显然这是在强调“沙”,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河的命名是以水命名的,比如:黄河、长江等。为什么这里特别强调“沙”,而且是“流沙”呢?这是因为沙是土,主静,因此沙僧主静,能够调和悟空和八戒。土多则不灵活,无法发挥调和作用,“沙”虽为土,却是少土,因此为流沙,能够流动的沙,具有灵活性,能够发挥协调作用,能够机动灵活地调整悟空和八戒之间的矛盾,这是暗示我们实证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不能受困于方法。沙源于石,含有金性,与悟空相应;沙僧的沙为水中沙,又含水性,水为木母,故又能调和八戒。沙僧同时含有悟空、八戒之性,因此能够调和悟空八戒之争,使之最后融合为一体,融合为“潜意识专注”。如果沙僧的沙不含水性,而仅为土,则由于木克土,沙僧将无法发挥调和作用。沙僧来自天道,天道为“专注”,故沙僧的静是“专注的静”,不是一般的静。

沙僧属土,主静,本节主旨在于讲“静”。这一点从流沙河碑文也可以看出来: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沉底。河长八百里,自然是大河,这里代表身体。大河与小河的区别在于小河喧闹,大河深沉,故大河主静;同时,“八”为“坤”,坤为地,主静,流沙河这一节主讲“静”。“三千弱水深”也是极言其河水深沉、柔弱。修行人的心必须柔软、安静、深沉才能与道相合,《西游记》用“鹅毛飘不起,芦花定沉底”描述这种心境。什么样的静才能达到这种程度?当然是“专注的静”,沙僧的静是“专注的静”。这里的“鹅毛”、“芦花”指微弱的烦恼,指“潜意识散乱”。

在收复沙僧的打斗中,八戒为木,沙僧为土,木克土,故八戒能够打败沙僧;悟空为金,土生金,故悟空胜不了沙僧。从修行中的实际情况来说也是如此,沙僧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改造八戒所代表的功能,因此只能是八戒和沙僧恶战,悟空则处于从属地位。沙僧之沙为水中沙,水为木母,且沙为流沙,具有灵活性,因此虽然木克土,八戒能够战胜沙僧,但却无法收复沙僧。

沙僧的宝杖被八戒称为哭丧杖,哭丧是因为大悲,因此沙僧代表大悲心,与大悲心相应。宝杖内金外丝,“金”代表如来藏,代表“光”这种物质状态,“丝”代表柔软心、细心,代表“气”这种物质状态,“内金外丝”暗喻要与如来藏深悬细的心境相应,也指沙僧所证入的境界是由“气”到“光”的过渡状态。

悟空、悟能、悟静,三人皆有一个“悟”字,强调修行要用“悟”,用智慧,用潜意识,而不能用世智辨聪的思维,不能用世俗观念认识“空、能、静”,否则我们将堕入偏空、顽空,将陷入世俗的所谓能力,将沉迷于灰心灭智的静中。

上回和本节都在解决“气”这个问题,黄风怪的问题是“气机走窜”,正因为已经觉察到有问题,但又找不到问题的原因,因此黄风怪的一大特征就是“狐疑”,这也是黄风怪手下多狐的原因。黄风怪在灵吉菩萨帮助下通过入静解决了气机走窜问题,于是唐僧一行跨过黄风岭,步入“一派平阳之地”,气机进入平稳状态。黄风怪是在别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怎样才能自主解决问题呢?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这只有从自身找问题,只有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不再出错。问题在哪里呢?在于唐僧一行缺乏“静”这个角色,于是本节收复沙僧,彻底解决了“静(潜意识)”这个问题。由于彻底解决了“静”这个问题,因此唐僧这时候真正认识和掌握了“气”这种微观物质状态,这样就能上法船了。这里的上法船指的是修行基础已经具备,为什么认识和掌握了“气”这种物质就说明修行基础具备了呢?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是和意识紧密关联的,是和散乱心紧密关联的,而微观物质是和“潜意识专注”紧密关联的,认识和掌握微观物质说明我们已经能够认识和掌握“潜意识专注”,因为心物是一体的,二者是一回事。认识和掌握了“潜意识专注”,真正的修行就正式开始了,这就是上法船。另一方面,由于已经掌握了身体的微观物质,因此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也就不再发挥作用了,所以唐僧一行“不多时,身登彼岸,得出洪波,又不拖泥带水,幸喜脚干手燥,自在无为”。这里的不沾水就是没有身体宏观物质方面的任何觉受,而“自在无为”则指“潜意识专注”,这时候意识和潜意识已经能够融为一体,沙僧的功劳由此可见。

小 结

到此为止,取经队伍五行配齐,这标志着唐僧已经能够初步把当前这种状态的各种特征、功能融为一体,于是真正的修行开始了。《西游记》诗曰: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己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

五行匹配合天真

古人做事讲究五行匹配,只有五行匹配才合天真,也就是与高级状态相应。“认得从前旧主人”,认得悟空,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方向,不会产生方向性错误。“炼己立基”和“辨明邪正”指的是解决身体方面的物质问题和解决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思维方面的问题,要正确认识物质和思维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借假修真,正确使用当前这种状态进行实证。“金来归性还同类”指的是要认识到我们当前这种状态中与如来藏相应的特征,我们要在这些特征的引导下进行实证。“木去求情共复沦”指的是对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特有的功能要正确认识和利用,使之能够在悟空所代表的功能的主导下共同完成修行,这里的“求情”并不是求一个人情,而是类似于求爱的求情,也就是向悟空所代表的功能靠拢,以悟空所代表的功能为主导,完成阴阳融合,意识和潜意识融合。“二土全功成寂寞”,二土为圭,指高级的静,也就是“专注的静”。静极为寂寞,为潜意识,我们要在“静”的基础上实证,要在潜意识主导下实证。“调和水火没纤尘”,这里的“没纤尘”指的是丝毫也分辨不出水火,把水火完全调和在一起,把阴阳完全融合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非水非火的新东西,用思维本体学的名词来说就是把意识和潜意识完全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潜意识专注)而再也无法分辨出哪是意识,哪是潜意识。

以上侧重于从五行匹配角度谈取经队伍的形成,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实际的实证情况认识唐僧师徒的出场顺序及其配备目的 。

人物出场顺序与实修

唐僧是修行主体,因此首先出场。修行必须认识真心、依靠真心,于是紧接着悟空出现。悟空所代表的思维功能贯穿各个思维状态,因此悟空能够自由往来于佛菩萨及天上人间等各种境界。我们实证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当前这种“相续性思维”及其对应的物质境界方面的各种问题,怎样让悟空和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紧密结合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白龙马就扮演了这个角色,“龙”为“意”,意者气也,得白龙马后开始进入“气”这个阶段的修行。“意”这种“相续性思维”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一种思维现象,与之对应的“气”这种物质是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特有的物质现象,因此有了白龙马,就把悟空所代表的功能和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紧紧结合在一起。悟空所代表的是高级状态的功能,把他和我们当前这种低级状态结合,就能改造我们当前这种状态,提升其品质,这就是取经的真实意义。怎样结合呢?悟空代表的是“专注”,这种专注是与高级状态“潜意识专注”相应的专注,因此我们要潜意识地专注于和安住于“气”这种物质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这种结合。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取经队伍只有悟空和白龙马,如果我们的实证只有悟空和白龙马所代表的功能,那就完全能够顺利完成实证任务了,因为他们两个已经在理论上具足一切实证要素了,已经具备成功的所有条件了。事实正是如此,悟空的修行过程说明了这一点,悟空到龙宫取得金箍棒,然后就顺利成功了。“悟空+龙”这是成功的两个必备条件,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就能解决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的所有问题,就能使实证顺利成功。“悟空”代表“专注”,“龙”代表“意”,代表符合实证需要的“相续性思维”,代表“时间”,这两个要素加在一起,就能顺利形成“潜意识专注”。这就是顿法,是最为快捷的方法。这种方法无论在佛家还是道家,都是一流大法。

然而遗憾的是取经队伍的主角是唐僧,是凡人,结果导致顿法行不通,只能渐进而行,因为凡人具有猪八戒所代表的功能,这种功能总是破坏悟空所代表的功能。这就需要对猪八戒进行改造,怎样改造?用两种方法进行改造,一是通过沙僧对八戒进行“潜意识化改造”,因为猪八戒所代表的是意识,是散乱心,而沙僧代表的是潜意识,是静;二是通过悟空对八戒进行“专注化改造”,因为“持久的专注”容易演变为“潜意识专注”。

八戒代表的是意识,是散乱心,这种思维现象和“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对应。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只要“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还在发挥作用,那么八戒所代表的功能就一定会继续保持活跃状态,为此我们必须放弃“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必须证入“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气)”。只要我们能够对“气”保持“潜意识专注”,就能和“气”融为一体,就能住于微观物质状态,从而完全放弃“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完全破除八戒所代表的功能。

然而在实证中,我们很多人是故意专注于“气”这种物质状态的,这样就容易产生“气痞”,容易产生风一样的偏差。这种偏差的形成是由散乱心导致的,是由“选择性思维”导致的。八戒代表散乱心,代表“选择性思维”,因此从“风”这个偏差,引出了猪八戒。猪八戒所代表的思维功能和悟空所代表的思维功能互相矛盾,容易使“气机”产生风火症状(黄风怪)。这种风火症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必须调和悟空八戒之间的矛盾,使他们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也就是融合为“潜意识专注”。这种调和作用只有沙僧能够完成,因为沙僧代表极为深沉的静,代表“专注的静”,于是最后收服沙僧。收服沙僧代表气机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接下来就正式开始进行气机方面的修行。我们一定要深入认识沙僧所代表的“静”,沙僧来自于天道,天道在思维方面的特质是“专注”,因此沙僧所代表的静是“专注的静”。只有这种“专注的静”才能调和悟空八戒,才能把悟空和八戒的功能融合为“潜意识专注”,因此我们在实证中要按照“专注的静”进行实证,要防止堕入一般的静。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唐僧一行的出场顺序是严格按照修行中的实际情况出场的,我们要按照这个出场顺序对照我们的实证,以便对我们的实证进行调整。

初学者实修准备

从唐僧一行取经队伍的形成我们来分析初学者应该怎样做好修行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明白修行必须基于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和物质状态(身体等),这就是唐僧的寓意。接下来我们就必须分析当前这种状态中与如来藏相应的功能(这就是悟空),然后要安住于这些功能,并使之服务于我们当前这种状态,以便解决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的问题,这就是白龙马。为了能够安住于这些功能,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认识到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中不利于实证的功能(这就是八戒),然后对这些功能进行改造(这就是沙僧),使之能够变不利为有利,和悟空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修行。沙僧的功能虽然名义上是调和悟空八戒,但事实上完全是在改造八戒,因为问题出在八戒身上。怎样改造呢?沙僧代表“静”,静是潜意识,因此这种改造是潜意识化改造,要把八戒的功能进行潜意识化改造,使之符合潜意识要求。以上准备工作是我们每一位初学者必须认真对待的,否则我们将快步如飞误入歧途,结果会象唐僧那样遭受巨大磨难。

唐僧师徒几人都曾证入很高状态,结果都被贬下界,都退失下来。他们退失的原因也是我们在实证中常见的退失原因,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他们退失的原因。他们的退失都是自己造成的,并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因此面对退失我们一定要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查找内因,不能推卸责任掩盖问题。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敢于直面问题,只有善于总结失败教训,才能最终取得成功,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唐僧师徒几人被贬下界的原因。

唐僧被贬下界的原因:唐僧是佛陀身边的弟子,他的退失原因是轻慢佛法。你可能觉得这个原因很不可思议,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常见。经常和大师生活在一起的人反而难以升起崇敬心,因为真正的大师都是凡人,而决不会有丝毫的大师模样。他们会因此而逐渐轻慢大师,甚至挑毛病,最终连大师所讲的法也轻而视之。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初学者往往认为大师一定不是凡人,一定会经常展现各种神通。殊不知学佛的目的是让我们恢复天然,是让我们变成一个真正的凡人,殊不知所谓的神通多是侧重于物质的,而一切物质都是虚幻的,如果经常展现神通则容易误导初学者,容易导致他们把修行停留在虚幻的物质方面,最终无法证入如来藏。佛法是心法,佛法是侧重于思维的,并不是侧重于物质的,一切物质都是虚幻的,佛法是让我们脱离虚幻的轮转而证入真实的生活,佛法追求的是真实而不是虚幻,佛法是不会引导我们追求虚幻的神通的,真正的大师是不会引导我们追求虚幻不实的东西的。如来藏是思维根本状态,是真实的,因此我们要研究思维,而思维是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容易被我们轻视的,更何况真正的佛法都是和生活紧密结合的,都是司空见惯的,比如:观呼吸、观心等都是司空见惯的,这将导致他们更加轻慢佛法,所以很多学佛人其实是很轻视佛法的,他们甚至更愿意追求气脉反应。《西游记》在唐僧到达西天后,佛陀告诉唐僧,佛法曾经被贱卖,指的就是佛法被轻视;此外,阿难等让唐僧用珍贵的紫金钵换取佛经,其实是让唐僧等不要轻视佛法,并不是大修行人还贪图金钱。如果唐僧爱财胜于爱佛法,连金钱这些身外之物也不肯舍弃,那是不可能真正学习佛法的。可喜的是唐僧终于肯用最珍爱的紫金钵换取佛法了,这说明唐僧已经能够极其珍视佛法了,已经能够改掉以前的毛病了,已经堪当大任传承佛法了。

悟空的问题在于贪恋物质境界。悟空在斜月三星洞已经明心见性,但由于此后物质方面的修行境界极具吸引力,因此他逐渐迷失在物质境界里。可喜的是悟空已经明心见性,因此最终能够在佛陀引导下继续完成“心(思维)”方面的进一步修行。这里要注意明心见性证入如来藏并不是万事大吉一了百了,相反明心见性证入初地后,真正的修行才刚刚开始,我们一定要在证入初地后继续修行,不能相反地被各种物质境界束缚。

八戒的问题在于“潜意识散乱”。八戒代表我们常人的各种习性,我们在生活中形成了散乱习惯,这些习惯沉淀在潜意识里形成“潜意识散乱”,“潜意识散乱”总是悄然发生作用,使我们不知不觉堕下来。更何况蟠桃会代表酥暖,在酥暖这个阶段是最容易“静极生动”的,是最容易被“潜意识散乱”牵着走的。

沙僧和小白龙的问题都是因为“静”,但“静”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由“静”转向昏沉,沙僧就是这样,在“静”中逐渐昏沉而失手打碎玻璃杯,从高级状态退失下来;“静”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静极生动”,小白龙就是这样。“静极生动”则化火,因此小白龙是因火而退失的。龙非凡物,没有“潜意识散乱”,因此同样是“静极生动”,八戒“静极生动”后因色而退失,并最终堕于色,小白龙却不会堕于色。

总之,唐僧师徒各有各的退失原因,我们要深入认识他们的退失原因,防止这些问题在我们身上重复上演。

取经队伍形成后,接下来正式开始进入身体微观物质(气)方面的修行。为了使这方面的实证顺利进行,我们要首先破除色心(四圣试心)、破除“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三打白骨精),当然还要防止堕入死水不藏龙的静(五庄观)。

待续。。。

1.《西游解读18 ┃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西游解读18 ┃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