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钢琴家郎朗有自己的传记《千里之行:我的故事》。
在书中,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不可避免地感到悲伤:
”爸爸觉得我调皮,没按时学钢琴,歇斯底里地吼道:
我为你放弃了工作和生命!不练琴,真的没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亡才能解决问题..."
说完这些话,郎朗的父亲竟然拿起一个药瓶,让他全部吞下!
回首往事,郎朗依旧心有余悸。
“每年30号,我都要练琴八个小时才能吃年夜饭。菜是凉的...小时候父亲对我太激进了。其实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摧残。”郎朗面对来访者时当着父亲的面说。
但是爸爸看到郎朗书里写的这些东西,好像就想不起来了。
“严我也严,松我也松。我以前带他骑摩托车抓蟑螂!”
“就两次!”朗朗马上解释道。
尴尬的父亲承认:“当然,我有时踢过变形金刚……”
总之,郎朗对父亲的总结是:独裁
其实,“威权父母”并不是一个新词。
如今,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从成人的角度问孩子——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家长说了算,完全无视孩子的感受。
因为大多数父母都有一个想法,那就是——
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有些人可能会说,
正是因为郎朗父亲严格独裁的教育方式,他才能培养出郎朗这样的钢琴大师。
但对孩子要求严格的“独裁”父母比比皆是,郎朗这样的神童更是凤毛麟角。
在“独裁”父母的高压教育下,真正能“逼”出潜能的孩子并不多。
反之,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固执的安排,孩子出了问题,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毕竟,当我们做父母认为对的事情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偏见,不一定是正确的决定。
不可否认,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在期待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完全忽视孩子的感受。
要知道,强迫孩子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也许孩子会在我们的高压下选择“乖乖听话”。
但并不能让孩子真正从内心认同对方。
这样一来,个人关系就会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疏远。
曾经有一个女生,学习很优秀,各方面表现都很好。
但是她说她不想和父母说话。
是什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交流?
当一个女孩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真的以为:
小学时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班干部;
初中的时候也拿过不少奖,后来考上了最好的高中;
然后考上了好大学,每年拿奖学金,当团支书,入党...
我妈说我给了我爸很大的面子,但我知道这些只是他长脸的资本。
从小就被要求出类拔萃,做这个做那个,一直到现在。
我不忍心让父母失望,我也从来没有让他们失望过。
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要求的是他,而不是父亲对女儿的爱。
看完女孩内心的告白,你可能会觉得,这并不代表她的父母不爱她。
只是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在情感上无法接受。
许多父母习惯于要求他们的孩子做这做那,他们致力于孩子的利益。遗憾的是,他们从来不问孩子的真实感受,也不问孩子是否喜欢这样的安排。
而他们的爱与深深负责的做法,在孩子眼里,只是一种独裁与霸权。
甚至作为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这种教育的结果,
无论你对孩子有多好,付出多少,他们都不会从心底里感激你。
相反,你可能会抱怨你的“独裁”。
让孩子按照家长规划的路线走,也需要看孩子能不能承受压力。
如果父母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不仅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你以为你是独裁家长吗?
想象一下,当一个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
“爸爸/妈妈,我觉得兴趣班我可以自己选。”
“爸爸/妈妈,晚上7点有我最喜欢的动漫。我想先看动画片,然后做作业。我可以看10分钟吗?”
“爸/妈,我不喜欢XX叔叔家的孩子。别带我去他家,好吗?”
如果你的孩子提出这些要求,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是专制还是开明?
覆盆子认为,很多父母可以为自己做出公正的判断。
平等是父母和孩子幸福相处的前提,
如果父母和孩子在相处过程中独裁,孩子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会有来自父母的怨恨。
因此,父母应该与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
而不是父母说了算的专制家庭关系。
父母需要教育孩子,但也要接受孩子的建议。
从传统的封闭教育模式到开放教育模式。
——结束——
感谢阅读!
更多的教育经历,父母的感受
欢迎使用微信官方账号:覆盆子队长
1.《郎朗的父亲 郎朗:我恨我的父亲。钢琴“天才”背后的辛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郎朗的父亲 郎朗:我恨我的父亲。钢琴“天才”背后的辛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2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