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癌症血检”发酵以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们忙得不可开交。当外界不断进来询问罗教授的联系方式时,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回复: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联系,不方便。
4月29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清华大学罗团队用热休克蛋白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完成肝癌临床试验,成功通过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闻。这个消息在五一假期迅速升温。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说“用一滴血检测癌症”,都在“夸中国制造”,让扩散“更快”。
但很快,这样的说法遭到了专家的质疑,随后罗的团队提出了反质疑。几次反转之后,大家都晕了。许多人越来越困惑于普通大众应该如何理解这一成就,这对普通人有什么意义。有人怀疑科研成果的发布最终会如何变成“战争”。上升的新闻背后,真相在哪里?
记者第二天早上收到了电话回复,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要求采访。电话的另一端是一个自称是罗教授团队成员的女孩。她的声音不成熟,但措辞非常官方。她说:“我现在在北京见不到罗教授了。”。这位工作人员证实,记者来自解放日报上官新闻,然后表示,专门研究纸媒的老师将负责采访。看来对方的应对团队分工明确。
记者被“指派”给王灿,王灿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罗团队成员,他代表团队回答了一些问题。两天后,记者收到回复,对方表示“最近团队时间比较紧,不好意思等了这么久。”
变成了闹剧,是炒作吗?
解放日报-上官新闻:“一滴血能测癌”可以说是在这则新闻中掀起热议的关键词。这个具体的说法一开始是从哪里来的,是你的团队,还是制作企业,还是媒体?
王灿:“一滴血可以测量癌症”是媒体对我们产品的浓缩表述。“一滴血”是指我们做检测的时候,只有2.5微升血浆就够了,但是正常情况下,一滴血的血容量是50微升左右,所以我们的实际用量很小。所以媒体把测试描述成滴血测试。
“可测癌”是指我们的产品经过检测,对应的适应症是肺癌、肝癌。也许是为了标题简洁,媒体浓缩了一句话。后来一些媒体进一步集中,简称“癌症验血”,我们看到报道才知道,之前也没有刻意去谈。
解放日报-上官新闻:这个说法一出来,你就突然生气了。有人说你在投机。
王灿:我们不喜欢炒作,也不会主动炒作。所谓的几个反转,我想,都是围绕标题展开的讨论。
解放日报-上官新闻:据报道,贵团队研发的热休克蛋白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于2013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但在媒体集体关注这个劳动节之后,才开始“走红”。当时的“低调”和现在的“高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灿:其实不是我们想高调低调,而是大家对癌症的关注导致了最近的热议,而不是一些人想象的刻意的商业宣传。我认为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研究与癌症有关。近年来,由于癌症发病率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癌症。人们经常“谈论癌症变色”,因为癌症不仅治疗费用非常昂贵,而且许多晚期患者也很难治疗。因此,当与癌症相关的词语出现时,很容易引起热烈的讨论,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癌症诊断和治疗突破的迫切需要。当然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让信息传播比以前更快更广,也起到了作用。
普通人如何理解评价是假高?
解放日报-上官新闻:如果“一滴血可以测癌”是一个不准确的缩写,那么热休克蛋白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对大家关心的肿瘤检测筛查机制有什么影响?与其他肿瘤生物标志物相比,是否更有优势?
王灿: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从来没有说过只有使用热休克蛋白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才能筛查肿瘤。我们一再强调,肿瘤标志物不能作为癌症诊断的依据,只有病理检查才是金标准。然而,高肿瘤标志物,尤其是持续增加,确实表明癌症风险增加。价值越高,风险越大。
与其他肿瘤标志物相比,热休克蛋白90α的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因此肯定会有优势。
解放日报-上官新闻:目前有被神化和误读的倾向吗?
王灿:热休克蛋白90α可作为癌症治疗的监测工具,在治疗无效、病情恶化时其浓度升高;当肿瘤缩小,病情缓解时,热休克蛋白90α的浓度会降低。当然,不能说热休克蛋白90α能“征服世界”。其实知名的ct或者b超是做不到的,从不同方面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持。希望癌症可以通过单一的测试来诊断是不现实的。
解放日报-上官新闻:热休克蛋白90α被批准以来,研究有什么新进展吗?
王灿:2013年,我们获得了肺癌适应症的批准。本报告是我们用热休克蛋白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成功完成肝癌的临床试验,其对肝癌的敏感性几乎是现有肝癌标志物AFP的两倍,并通过了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
目前,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临床试验即将结束,进入数据统计阶段。随着临床应用的逐步普及,我们将对热休克蛋白90α的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探索这一肿瘤标志物的更多潜力。
比预想的要关注,如何体现?
解放日报-看新闻:媒体和大众对球队关注度高吗?公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有没有超出你的预期?目前有很多疑问,但业内专家支持力度较弱。对此你怎么看?
王灿: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确实让我们有些无奈。首先,我们发现很多人关注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标题。对于我们这些搞科研的人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
我们的意图是让大家了解这项新成果,普及一些癌症防治常识,提醒高危人群进行规范的抗癌体检。有些人连课文都没看就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甚至有人说产品没有经过任何调查确认就通过了审批期,说明我们在作弊。
我们理解公众对这份报告的关注。毕竟癌症是危害生命健康的最大疾病,也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我们尽量做到真实,一开始就解释和纠正误解。
至于科学问题,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看到的问题也不同。思想发生碰撞很正常,久而久之最终会被证明。全世界都在嘲笑埃隆马斯克造不出火箭,但是今天呢?
我们的团队其实是一群喜欢做实事的人,他们不想靠媒体出名,不想靠媒体赚钱。之所以进行这次采访,是想引起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呼吁大家提高防癌意识,正确理解相关知识,真正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
解放日报-上官新闻:针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药物研究突破的新闻,科研团队、研发企业和媒体应如何合作,搭建清晰、清晰、畅通的信息桥梁?你的团队有没有反思这件事?
王灿:十八大提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一个国家的繁荣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是靠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在这方面,我们科研人员自然要承担起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和义务。当然也需要政府部门和媒体的正确引导,需要建立全民理解、热爱、尊重、学习科学的氛围。
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心态上的一些扭曲,但内心其实受到了重创。我们想号召大家关注健康,结果变成了“娱乐新闻”。我们担心,如果这种氛围持续下去,会不会有科学家敢出声?有没有人愿意做研究创新?
1.《科研成果成为抠字眼“大战”?罗永章团队回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科研成果成为抠字眼“大战”?罗永章团队回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48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