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正在架设的生活水管。张丹

大理5月21日电21日,记者来到李村一户贫困户熊万春家。聊天的时候,每人手里的一杯茶,就是一年前全村人梦寐以求的“生命之源”。

熊万春住在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李村委会洪水堂自然村。条村是一个贫困村,在其管辖的八个自然村中,红水堂村是最偏远落后的,也是条村脱贫最难的“硬骨头”。原因是缺水。据统计,中国60%以上的贫困人口是由缺水造成的。

图为分散在野外的水库。张丹

红水堂村海拔2200米。村子里有一个洼地,夏天的雨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在那里,形成一个泥泞的池塘,因此得名。村里十七户分散在森林茂密的山麓,都是傈僳族。农业以烤烟、玉米和经济水果为主。

汽车驶过一条蜿蜒的水泥路后,摇摇摆摆地驶进了泥路。“这是一条2015年底刚挖出来的路。最近就要变硬了。”李村扶贫小组“一秘”祁凤成回忆2015年9月第一次去洪塘。车子一过,尘土漫天,路边散落的梨树一片灰暗。眼睛里没有水,都是干草。

一旦进入村庄,田野和路边随处可见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水窖。齐凤城说,这里的生产用水靠自然降水,没有水利设施和灌溉水源,还停留在靠天气吃饭的阶段。生活用水也很难。家家户户在家里建一个简易水窖,从山的出口取水,人们驮着马和骆驼储藏。

队伍第一次来到熊万春村的家。戚凤成说,他家当时是老土坯房。房间里一片漆黑,炭火盆的昏暗光线清晰地看到了他那布满皱纹的黑脸。除了土炕上的被褥,烧开水的锅碗瓢盆,房间里只有几个破旧的小凳子和一张桌子。用塑料薄膜精心包裹的老式录音机是唯一透露出现代气息的东西。

“他主动给我们泡茶,但他没有。”戚凤成说,经过详细询问,他知道自己的地窖快没水了。3公里外的山青,由于连续干旱,基本上被切断了水源。“那时候我手里拿着茶,不忍心喝。”

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工作队制定了精确的扶贫和抗旱紧急救援项目的实施计划。2016年3月21日,开了一口140米深的井,通过后期的管道架设,完全可以满足洪水塘17个村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再通过水库的建设,也满足了一定量的农业生产用水。它改变了红水堂村几代人的饮水问题。

老村长朱说道:“我还记得那天的情景。钻孔机周围有潮湿的沙粒。钻头拉回时,地下泉水涌出。全村人都围在这里,别提多开心了。”

现在,红水堂的村民不再受水的约束,开始发展经济作物来增加收入。2016年,村民朱种植了6亩豌豆,收入近2万元。“有水就好,比种玉米的收入高多了。”

1.《云南大理贫困村:寻"生命之源" 解贫困之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云南大理贫困村:寻"生命之源" 解贫困之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59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