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中国式交通”越来越普遍。每次下班路过学校门口,都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拥堵,让人有一种被逼的感觉。
我们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一方面,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机会和孩子深入交流。所以他们把送孩子上下学的过程看成是培养亲子感情的短暂时间,或者也许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希望给家里唯一的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
另一方面,这也是客观环境所迫。父母担心社会秩序不好,犯罪分子对未成年人犯罪,子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我也担心道路交通秩序混乱,孩子一个人走路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为了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有的家庭走的比别人远,所以接送是必须的。
从以上来看,接送孩子是合理的。
当然,社会也对“中国式交通”有些担忧。首先,孩子大了,父母还接送,孩子的独立意识很难培养,容易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弱;其次,中小学空入口小,没有临时停车位。大量家长短时间聚集,使车辆容易随意停车,造成交通拥堵,增加交通安全隐患;最后,不同家庭接送孩子的交通工具不同,会成为评价家庭经济状况的标准,进而滋生学生攀比心理。
“中国式交通”说明,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优质的成长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一,父母敢于放手。父母要意识到不能一辈子陪着孩子,要“试着放下”,让孩子自己去。对于住的比较近的同学,家长可以找地址相近的同学和孩子一起上下学;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偷偷观察情况再放开孩子的独立性;孩子也可以配备手机等通讯设备,方便及时联系。对于住的比较远的学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孩子上高年级后,自主骑自行车或公交车上下学。
第二,学生要树立安全意识。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典型的青少年暴力案件和阅读安全教育手册来学习安全知识。包括掌握应对违法侵权的基本自我保护技能;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和行为规范;掌握安全和救援常识,学习事故预防、自救、逃生和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增强警惕性和独立性。
第三,校花在路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校车接送服务,在学生居住区或者街道附近设立集中接送点。父母把孩子送到集中点后,会用校车接送;或者设置学生陪护;或者成立教师家长协会,指定专人轮换,在校时间在学校大门周边区域护送学生过马路;或者在同一所学校的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之间,在错误的时间离开学校,避免学生冲出校门造成拥挤。
第四,公安部门要加强校园周边的安全管理。公安部门可以依法在学校门前设置交通警示标志、红绿灯、减速带等设施,或者在上下学期间临时调派交通助理员,疏导学校周边交通。同时,学校应作为治安巡逻的重点区域,在学校附近增设治安岗亭,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处理扰乱学校秩序、侵犯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五,教育部门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教育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适龄学生人数安排和改善学校场地;根据学校分布情况,合理划定各公立学校的招生范围。此外,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重点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倡导对口支援,实行学区管理,整体提高市辖区的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全体学生就近接受优质教育的目标。相信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可以为孩子健康成长和家长放心工作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和社会环境,从而使“中国式交通”成为科学教学和安全出行的代名词。
1.《中国式接送 浅谈“中国式接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式接送 浅谈“中国式接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63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