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龙”完成150次潜水,驰骋6个海域,探索深海秘密

新华社“向阳红09”号6月9日电:“震龙”号完成150次潜水,驰骋6个海域,探索深海秘密

新华社记者刘石平

载人潜水器“蛟龙”9日16时35分从6488米的雅浦海沟深渊区域返回海面,搭载了首次对海底进行深入观测的科学家,以及海参、近底海水、岩石、沉积物样品等深海信息。24分钟后,他回到“向阳红09”号科研船,完成了自2009年8月出海以来的第150次潜水。

从南海50米海试开始,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飞跃;从太平洋海底的海山和海沟,到印度洋海底的洋中脊,无论“蛟龙”走到哪里,都留下了中国载人深潜的足迹,留下了中国科学家深海科学探索的背影。

从38米到7062米,52次潜到海底,赢得了“世界深度潜水俱乐部”的门票

“我参加了‘震龙’潜水,从水下38米开始。当时我是左试飞员。然后我越陷越深,进入3000米、5000米的深海,直到7062米海沟的深渊。”指挥第150次“蛟龙”跳水的唐家岭说。

唐家岭和第150艘潜艇的驾驶员傅是中国第一批潜艇,他们经历了“蛟龙”号150次潜水的全过程。他说,“水下38米”是2009年8月18日“蛟龙”号的第一次50米试航,第一次下潜38米,这是中国载人深潜的第一步。

“虽然‘震龙’是一艘7000米长的载人潜水器,但我们的深潜从水下50米开始。”中国海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表示,当时的探索充满艰辛,各方面的努力都在凝聚。

“蛟龙”深入大海,从50米、300米和1000米试航开始,接着是3000米、5000米和7000米试航。在2009年至2012年的这些试航中,刘峰担任了历次试航的总指挥。

“震龙”跨越50米、300米、1000米门槛后,一步步步入深海:2010年5月至7月,“震龙”在南海进行了3000米试海,最大深度3759米;2011年7-8月,“震龙”号在东北太平洋进行5000米试航,最大深度达到5188米;2012年6月,“蛟龙”首次向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进发,成功创下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深度7062米的纪录。

“海上试验的成功表明,中国已经能够深入世界上99.8%的海洋区域。这是中国深海技术领域的一大进步。中国已经能够迅速进入“世界深度潜水俱乐部”,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国家。掌握6000米以上的深载人深潜技术。”刘枫说道。

从海山到海沟,6个海域探索海底秘密,促进深海科学的发展

“打开探照灯,黑幕消失,雅浦海沟的底部展现在我眼前。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震惊。我无数次想象过自己到达海底后会看到什么样的场景。在雅浦海沟潜水之前,我也仔细看过‘震龙’的视频,但海底的真实世界仍然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第150次下潜的科学家杨继超,从“蛟龙”号载人舱内走出了很久,但心情依然不平静。很多潜水归来的科学家都有和他一样的感受。自从“蛟龙”号进入实验应用阶段以来,已有数十名海洋科研人员带着它深入海洋进行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

中国海洋38号航班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彭晓彤表示,自2013年启动从海山到海沟、从冷泉到热液、从海底多金属结核区到地壳区域的试点应用航次以来,“蛟龙”号充分利用了大深度定点作业的优势,获得了一批常规调查方法难以获得的高质量样本、数据和信息,在中国深海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如一位潜水归来的科学家所说,2013年中国海洋31航次仅完成22次潜水,获得的生物样本数量超过了中国过去20年海洋科学研究的总和。

“对于深海科学研究,从海底调查获得的样本质量对研究结果非常重要。在过去的常规深海调查中,由于缺乏高精度定点海底作业,只能获得大约位置和区域的样本。虽然也可以获得海底样品,但往往不知道这些样品的赋存和形成环境,更难以在海底同时进行观测和原位实验,极大地限制了高质量深海科研成果的产出。”彭晓彤说。

自2013年启动实验应用航程以来,“震龙”号搭载了南海、东太平洋盆地、西太平洋海沟区、西太平洋山区、西南印度洋海岭、西北印度洋海岭等几十名科学家。深度潜水:

——2013年,在中国海洋第31次航行中,蛟龙在南海冷泉区和海山区、东太平洋盆地和西太平洋海山区完成了22次潜水。

——2014-2015年,在中国海洋第35次航行中,蛟龙在西太平洋海山和西南印度洋海脊完成了26次潜水。其中,第100次潜水于2015年2月3日在西南印度洋完成。

——2016年,在中国海洋第37次航行中,蛟龙在西太平洋海山和海沟完成了21次潜水。

——2017年,在中国海洋38航次的第一、二航次中,“震龙”号分别在西北印度洋海脊和南海进行了11次和9次潜水;第三段已经完成了八个动作,最后两个动作将在不久的将来完成。

“深海研究的进展离不开深海设备的发展。“震龙”号的潜水足迹遍布太平洋等六个海域的典型海底地形,特别是马里亚纳海沟和雅浦海沟,发挥了“震龙”号在深海技术上的世界领先优势,进一步验证了其技术设计。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中国的国际深渊科研前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中国远洋38航班第三航段现场指挥吴长斌说。

从“龙”到“龙”家族,中国的深海装备迎来了大发展

“蛟龙”号副总设计师、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铮表示,“蛟龙”号推动了中国深海技术的全面发展。它开辟了深渊科学的新领域,开创了高效深海探索的新模式。

“‘蛟龙’号是世界上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它的开发和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我国自主研发深海重大装备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了万米载人潜水器、万米无人潜水器等深海重大装备的建立,加速了我国载人潜水器的发展。谱系的发展速度。”刘枫说,以“蛟龙”为代表的中国深海勘探装备技术体系已经形成。

就“龙族”潜水器而言,以“震龙”载人潜水器、“海龙”无人缆控潜水器、“乾隆”无人遥控潜水器为代表的“三龙”潜水器装备体系已在国内初步建立。此外,国家海洋局正在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广载人潜水器的谱系。

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国“龙”将潜入海中:4500米载人潜水器将进行海上测试;整个深海载人潜水器正在开发中...

刘枫表示,中国载人深潜装备正在向深海和血统方向发展。“蛟龙”推动了深海装备的发展,推动了深海功能材料、深海装备制造技术、深海通信导航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发展。

“载人深潜发展思路谱系逐渐清晰,潜水器数量更多,深度分布更广,服务领域多样化,作战能力、新技术应用、行业标准和商业模式进一步完善。”CSIC 702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副主任、万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说。

叶聪还认为,“蛟龙”是我国应用经验丰富的深潜装备,不仅体现在载人潜水的深度和时代,也通过它带出高水平的深潜主力。

吴长斌表示,通过150次潜水作业,深潜队伍不断壮大,初步建立了专业的潜艇和技术保障人员,探索出了载人深潜业务运营的机制,可以说具备了转为业务运营的基本条件。

“蛟龙号是中国载人深潜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一种深海装备,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畏艰难,追赶世界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进入深海的号角。”刘枫说道。

1.《“蛟龙”号完成150次下潜 驰骋6大海区探寻深海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蛟龙”号完成150次下潜 驰骋6大海区探寻深海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69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