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爆发肺炎引发全球思考:我们应该逃离大城市吗?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大城市的吸引力下降。"这一观点是由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英国卫生与社会关怀部顾问卡拉米·凯文·迪什提出的。他说,新冠肺炎疫情给一个重要的现代化趋势——特大城市带来了深刻的挑战。由于人口密度高,大城市中心成为新的爆发地。
疫情对经济水平和人口流动性的影响也将导致城市格局的变化。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崛起,引领大都市区和城市群发展是必然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在接受《中国商报》采访时表示,“从我们团队的推演可以看出,2060年之前,全球城市将继续向四大区域集聚,而且这种趋势不会停止。像我们长三角城市群,可能是世界四大区域之首。截至今天,长三角城市群的规模、人口和经济增长率均位居世界前十位。”
城市群是一种趋势
人口等要素向大都市区和城市群聚集是必然趋势。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地理学教授迈克尔·斯托尔珀在《城市发展的逻辑》一书中说,在全球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自贸易革命以来,一直在迅速崛起,其间经历了工业革命、若干新经济产业的兴起、贸易一体化等,推动了世界不同地区城市的兴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以不规则和多变的方式向不同的地方洗牌和发牌。
他在书中引用了2011年的一组研究数据,即世界600个最大城市约占全球产出的1/3,2000个中心城市占大部分产出。大都市区规模持续扩大。虽然郊区化的浪潮在西方国家逐渐放缓,但在新兴经济体却在增加。21世纪,许多大都市都在通过复制多中心模式进行扩张。
中国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国家统计局局长纪宁哲在今年1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到2019年底,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0.6%。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率首次超过60%。“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据,表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取得了重要进展。”纪宁哲说。
吴志强的团队长期以来对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进行了抽样研究。研究发现,城市化率达到60%后,不同的国家和城市会走向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条是知识城市化,一条是物质城市化。
“可以看出,在城市化率达到60%之前,所有城市和所有国家都有类似的道路和法律。从农村人口到城市人口,城市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三倍,收入会增加三倍左右。”吴志强说,关键是达到60%以后,世界已经一分为二了,一条是去智力创新,人均GDP可以从现在的一万美元成倍增长;还有一种方式是延续之前的实物路径,这样80%的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2万美元的时候就会停止,但实际上它的极限值是1.8万美元。
"中国的城市化正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吴志强说,未来,我们的城市发展将依靠智慧,走向创新、智慧、生态的新型先进城市化阶段。以创新驱动城市发展,以智力创新驱动城市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摩根士丹利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国城市化2.0:超级大都市圈》蓝皮书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上升至75%,新增2.2亿新市民。报告认为,要实现上述情景,需要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发挥集聚优势;建设智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疾病;实现农业现代化。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国家发改委于今年4月发布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2020年重点任务》。
在加快重点城市群发展方面,加快实施京津冀协调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推进哈长、长江中游、中原、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分阶段推进,支持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推进兰州-西宁、-鄂豫皖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良好工作机制,推进天山北坡、滇中边疆、山东半岛中部省份和贵州城市群发展。
同时,大力推进同城大都市圈建设。深入实施《关于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协调推进机制,支持南京、Xi、福州等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提升中心城市的能源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优化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发展,加强土地利用等因素保护,优化主要生产力布局。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辖区的规模结构和管辖范围,解决发展严重不足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引领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
创新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
据媒体报道,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今年4月表示,在未来5至10年内,加快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结构潜力和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窗口”。
刘世锦特别强调大都市地区和城市群的重要性。初步估计,未来十年,都市区建设每年至少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0.5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力,不仅为应对疫情影响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未来较长时期的中速、优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大都市区,出错的几率很小。
今年5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除部分特大城市外,放开和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探索在城市群实施户籍和居住证互认制度。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级别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
分析指出,探索在城市群实施户籍和居住证互认制度,有利于加快人才和人口在重点城市群的集中,加快城市群内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大大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是城市群创新发展的生动例子。
“我们来看看长三角城市群的规模、体积、规模和速度。它不仅大,而且跑得更快,速度在全球地区名列前茅。”吴志强说,不过长三角还是有质量问题需要提高,就是城市群的跳跃能力、肌肉力量、大脑力量不够。比如人均专利数比其他地区低两三倍,需要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吴志强的团队发现,长江三角洲的跨市联合专利申请数量在十年内增加了三倍以上,也就是说,长江三角洲正在自动聚集和链接。
由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科技智库共同撰写的《2020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6月6日发布。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水平迅速提高,资源共享指数增幅最大,科技成果在长三角地区加速推进。
报告显示,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11年的100.00点上升到2019年的204.16点,总体指数得分翻了一番,同比增长11.17%,年均增长率为9.33%。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水平迅速提高。从五个一级指标的发展变化来看,资源共享指数增幅最大,从2011年的100.00点上升到2019年的219.41点,年均增长率为10.32%。这也说明长三角地区完全具备开展协同创新的资源基础和共享能力,一市三省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人才储备水平较高。
在人口、资本、技术、文化相互循环的城市群中,无论是防疫还是环境治理,单个城市都无法独善其身,需要融合合作才能实现功能互补。
“我们客观评价了长三角所有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最后,筛选出135个决定长三角城市创新能力的因素。每个城市有6个指标,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短板。还有多余的长板。我们把这个长板填进了其他城市的短板,整个城市群的人都能受益。这就是我提出的联合板理论,不仅是短板,长板,还有联合板,一个城市。吴志强说。
闭合理论完成后,使用人工智能进行配置。就像AlphaGo下棋一样,在城市之间双向提炼和补充。这是一种社区智慧。
吴志强说:“这些元素都在网上配置好了之后,线下就在一起了,然后创新元素又来了。你会发现社区很强大,社区是补充。城市社区是世界发展的必然和客观趋势。到2060年,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的主要创新点、文明程度最高的发展点、未来创新的示范区都在这四个区域之中。”
文章作者
童言1.《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2.0:往左还是往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2.0:往左还是往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74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