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觉果

摘要:四川绵阳平武地区白马人的“舞草盖”和青海黄南地区的“六月会”,是典型的祭祀乐舞活动。民间舞蹈是延续和继承我们民族古老文明和文化的方式之一,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同时,通过对两地民间祭祀舞蹈的比较,希望能为白马人的人种提供旁证。

关键词:舞蹈;牺牲;白马人;藏族;科属

在白马地区的田野调查中,白马人告诉自己,他们的祖先来自青海和甘肃,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的地域概念也证明了该地区是多民族迁徙、融合和交流的重要地区空。从这个角度来说,白马人应该和黄南地区的藏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平武白马地区的“跳草盖”和黄南地区的“六月会”,是两地最具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关系的大型祭祀乐舞活动。这两种大型民间祭祀乐舞活动的共同特征和基础是民族悠久的信仰体系。因此,对两次大型祭祀活动中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分析和比较是有帮助的。

一、平武白马人的祭祀舞蹈

《曹盖舞》

“草改”一词来源于白马语的音译,有两层含义:一是特定的面具;第二,假面舞者。“草盖舞”是白马人祭祀祖先神灵、驱邪祈福、家庭平安、繁荣农牧业的大型民间祭祀乐舞活动。“曹盖舞”是“跳槽”期间戴着面具的舞者表演的舞蹈,因此得名。《曹丐舞》《猫舞》《袁媛舞》《郭庄》里有几种舞。“袁媛舞”、“郭壮舞”不属于“跳草盖”的祭祀活动。

“跳曹盖”必须由“北干”和“北木”主持,“北干”和“北木”在汉语中也被白马人称为“道士”,即“夷”。“北牧”一般指的是所有的“傅”,包括“北干”,而“北干”只指有经验、年龄较大、资历较深、能带徒弟的“傅”。《曹丐舞》人数单数,9人、11人规模较大。曹盖舞的具体情节和内容很难表现出来,主要体现了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内容是求神拜神,驱鬼辟邪,保平安,祈福长寿。但可以表现出民族历史、战争、劳动等某些因素。舞蹈的特点不是叙事和表演,而是强调功能和仪式。

跳“曹盖舞”时,舞者必须穿反了的羊皮衣服。小腹系柱状结,臀部系结,是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体现。此外,舞者还要用羊尾巴、牛尾、木刀、木棍等道具跳舞,体现了白马人的尚武精神。舞者在“曹盖舞”中舞蹈,呈星形分布,按照“北母”诵经仪的节奏舞蹈。舞蹈动作简单,动作元素类似“跳羌姆”的藏族舞蹈。

《曹丐舞》的编排与时间、地点、地形有关。整个排列以星形为主。“曹盖”一般在最前面,离“北母”最近,称为“大哥哥曹盖”,有二柱、三柱、四柱等多种安排。形成是由当地祭祀场所和舞蹈动作的条件决定的。一般来说,资历最深、年龄稍大、舞技较好的排在前排,充当“曹丐兄”。

白马草堂-吉日

《猫和猫的舞蹈》

“猫猫舞”是白马人整个“跳槽”活动中唯一由“北干”和“北木”领舞的群众性舞蹈。舞蹈表演在第六天中午12:30左右进行,北干和北木在前面领舞,其他人紧随其后。跳舞没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舞蹈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棚外舞蹈区,逆时针绕圈舞蹈,左手持“北干”、“北木”持“铃”,右手持胸衣裙摆领舞,配以锣、鼓;第二次是在寨子外场地较宽的空场地表演,在跑马场散步、饲养牲畜的场地。舞蹈的特点是舞团的直线方式,组队时间长。二里寨的“北干”塔鲁说“猫猫舞”是“舞龙”的一种,和“曹盖舞”一样,但比“曹盖舞”更活跃、更人性化、更通俗、更有趣,动作也比“曹盖舞”更丰富。《猫猫舞》主要模仿动物和生命的运动形式:1。模仿乌鸦行走跳跃的形式和动作;2.用盘羊模仿打斗的动作和形式;3.模仿微风摇曳的花朵形状;4.模仿磨劈木刀的动作。这种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白马人的喜爱。

《圆舞曲》

“圆舞”是汉语的称谓,白马的“若卓”是指围成一个圈跳舞,一般是晚上围着篝火跳舞。这种舞蹈形式在所有民族中都可以看到。“圆舞”并不局限于“曹盖”,可以在各种场合、各种时间表演。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围绕篝火顺时针行进,手挽手跳舞,还有“走”、“跳”、“踩”等几个基本动作。“圆舞”音乐性格忧郁内敛,具有歌唱性和叙事性特征。调式结构为五声或三声,使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和调式泛音,比“国壮”、“沙朗”更为复杂。与“锅庄”、“沙朗”不同的是,五声音阶的框架非常清晰,基本上是两个短语的分段结构,而分段中的两个短语往往长度不对称,因此停止使用格莱德。虽然“圆舞”的含义与“国壮舞”相同,但在舞蹈方法、模式、旋转方法、风格等方面与黄南藏族的舞蹈、民歌有很大不同。

二、黄南藏族的祭祀舞蹈

“六月会”是青海省黄南地区一项以藏族和土族为主的大型民间祭祀乐舞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的夏天,在黄南州龙坞地区的10多个村庄举行。整个活动由“熔岩”主持,翻译成中文为“大师”“中国人”。“熔岩”在整个“六月会议”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主导的、神圣的人物。

热贡六月会议

“六月会”的舞蹈主要由“神舞”、“龙舞”、“军舞”组成。从舞蹈的表现方式来看,有“熔岩”独舞、男人舞、女人舞、群舞等。舞蹈演员通常在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方面受到限制。

“熔岩”舞

“熔岩”的舞蹈往往采取独舞和领舞的形式。如果在别的村子遇到“熔岩”,就会出现“对面舞”的场景。跳舞的时候会伴着龙鼓和哈达舞跳舞,偶尔会敲锣。“熔岩”之舞往往是在仪式开始和结束时或活动的每一段之间,在占有的情况下进行的。从功能上讲,分为“请神”、“显神”、“送神”几个部分。舞蹈区往往在庙前,往往在舞蹈人群的中心或显眼醒目的位置,指挥、调度、引导整个活动。舞蹈动作中有藏族“卓”的动作元素。

《神之舞》

藏语叫“拉什泽”。“六月会”是天上诸神的节日。因此,在寺庙前跳舞是献给神灵的,以使他们快乐。它多由男团舞和女团舞组成,供奉各村供奉的不同神灵。有以下几种:“龙鼓”舞:男子集体舞,舞者手持单面羊皮鼓,故又称“上帝鼓励”,有多种不同节奏和组合的舞蹈。在顺时针方队列中起舞,献给四面八方的神灵。45岁以下的男性必须参加团体舞蹈。这些舞蹈节奏明快,气氛活泼,体现了一种团体精神、男子气概、自信和快乐的心情,是“六月会”最重要的舞蹈。

“格尔”舞:女子集体舞蹈。所有13至25岁的未婚女青年或尚未生育的新婚女青年都参加了。舞者们盛装打扮,面部表情虔诚、庄重、严谨,等级按老少排序。另一个由年长的男性进行。舞蹈队的步态稳中有缓,舞者将手掌举至胸前,这是一种表示尊重的肢体语言。舞蹈是仪式。随着锣声,舞蹈不时向前移动,然后扩散,有时面向四神膜拜,顺时针移动。

郎家村的“神舞”是一种有特色的男性集体舞蹈。在站在“唐卡”下的“师父”的指引下,象征着这个村子的主神的祭祀,这个舞蹈也祭祀“龙女”,带有生殖崇拜的痕迹。舞者伴随着舞蹈节奏大喊“唉,哈哈”。舞蹈非常热烈,舒展而壮观。舞者带着小面具和木斧顺时针起舞。

阿扎拉舞:两个孩子在古印度扮演长寿的角色,意思是祭祀神灵,祈求长寿,调节现场气氛。

汩汩舞:这种舞蹈是以舞蹈者在跳舞时喊“汩汩”来命名的。也是献给上帝的舞蹈。

舞龙

藏语叫“乐视泽”,是一种大型集体舞蹈,男女老少都参加。舞蹈队也是按老幼排序,由长者带队。舞步轻柔,舞蹈也强调功能和仪式。舞者手持哈达,以一定的节奏向不同的方向膜拜,将这支舞蹈献给“龙神”。对藏族人来说,“龙”是一个宽泛的称谓,常指地下神灵。

军舞

藏语叫“莫赫泽”。男子舞蹈多以军事题材为主,不同的村落有不同的舞蹈方式。

“唉哈”舞:在几个藏族村落跳舞,主要是四合集村。舞者在寺庙前手持张裕、三角旗等顺时针舞蹈。队伍排成正方形。每次到达会场的四个角落,他们都用旗帜,给一些地方,喊“唉——哈”表示对和平的期待,对战胜敌人的勇气和精神等。这种舞蹈简单而高度仪式化。

多沙日和果马里村的“军舞”:这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献给二郎神的男舞。它是通过两个土族村庄之间的相互访问和对抗来表演的。每村10人一组,分两队。跳舞的人手里拿着一根两英尺多长的木棍面对面跳舞。这种舞蹈比以前的“神舞”、“舞龙”更复杂,技术节奏和手法强,表演性强,没有对抗性,类似于“表演”。

高跷舞:踩着高跷跳舞,人数少,只有两个舞者拿着棍子跳舞,两个舞者分别代表老虎和豹子。棍棒的舞蹈方法类似于武术棍。棍棒作为一种武器,反映了舞蹈者的技术性和武术。

“六月会”的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以四合集村为中心的藏区、郎家区的藏区和以年都湖、果马里、嘎萨里村为主的土族区。“六月会”的舞蹈,无论是“神舞”、“龙舞”还是“军舞”,都是献给神的舞蹈。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神舞”。稍加细分的话,有以下特点:“神舞”是献给天上诸神和村里山神的,主要有男团舞“龙鼓”和女团舞“格尔舞”等。舞者是年轻人,年轻人用“龙鼓”或雕像、木斧跳舞,年轻女性用哈达或鲜花或赤手空拳跳舞,男女不跳舞,舞蹈队形以顺时针旋转为主。《龙舞》献给地上的神灵。男女老少共舞,按年龄排序,无龙鼓,舞蹈队形以顺时针旋转为主。“军舞”与军事题材有关。男人用棍子、枪、剑、旗帜等跳舞。而不是“龙鼓”,编队大多是矩阵和队列。

三.结论

青海黄南地区的“六月会议”和四川平武地区的“跳草盖”有以下重要的共同点:

1.《督邮》是唐蕃战争中藏军后裔的考证和传说。

2.都是大型民间祭祀乐舞活动。

3.整个祭祀活动由“颜”主持。

4.舞蹈是整个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

但是也有很多不同,如下表所示: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两地的大型民间祭祀乐舞活动有很大的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集体性、即兴性和民族性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和条件,也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1.《曹盖 探藏族民间祭祀性舞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曹盖 探藏族民间祭祀性舞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76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