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中国,物以类聚,人以类聚,但是对环境问题的集体焦虑降低了公众的幸福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世纪的伟大事业,要以天为鉴,符合国情,顺应民心。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自然也要贯穿教育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新形势下,教育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进行调整,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设计、综合运作和分类发展。

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一直主张同时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纠正惩罚,二是强调教育。前者以法律禁止为红线,违反秩序必须追究,法律必须制裁;后者用伦理引导美善,“公”者赞之,“能”者赞之。它们就像鸟儿的翅膀,缺一不可。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古代圣贤更看重后者。子曰:“道以政治之,刑以刑之。人民自由无耻;贤惠有礼是可耻的,也是体面的。”他认为内在教育比外在强制更根本。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当然不能只注重教化。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以严厉的惩罚迅速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不仅必要,而且紧迫。但是,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罚代礼,法治与教育应该相辅相成,而不是软硬兼施。因此,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正规化、系统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空之前,环境问题是复杂而广泛的。因此,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和联合教学团队的建设,还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各种课程和教材中。现实是很多学科的学者讨论环境问题,进行相关的教学。但在研究对象、问题定义、理论工具、学术语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且多为自说自话或“鸡鸭共谈”。这就要求我们突破学科界限,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凝聚共识,整合思路,整合团队,集中资源,实现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识的细化和系统化。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师是关键,课程是基础,学生是主体。目前,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严重短缺。由于成长环境和经验的限制,现有的教师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思维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必须同时学习、研究和教学,任务繁重,压力大。与此同时,由于生态文明的教学起步不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均衡、教材抄袭编辑、观念不同、知识矛盾等问题。因此,组织精干的队伍,设置优质的课程,编写优秀的教材迫在眉睫。实践表明,开展校际合作、建立教学联盟、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共享平台是可行的。对于学生,要从国情、科技知识、人生价值、自然情感、经济模式、消费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系统地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变化,了解中外差异,理性认识环境,自觉承担责任;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行精神,从日常生活和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美丽校园”建设,发挥其“绿岛效应”;支持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研究和社会服务实践,培养家国情怀和“认识中国、服务中国”的主人翁意识。总之,要在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贯彻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素质,指导学生的行动,使学生成长为具有生态文明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

与学生培养不同,大众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模式化和系统化,需要针对不同的时代、地点和人群进行量身定制,针对不同的人群设定不同的目标取向。比如,各级领导干部要着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时刻关注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安全健康,担负起保护一方山川秀美、世代生存之都的责任,担负起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责任。对经营者来说,他们处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前沿,所以他们必须以正确的财富观念为指导,赋予明确的环境保护义务,帮助他们放弃以利润为重的经营理念。对于其他公众,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政策,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精神;同时,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方法,树立适度、合理、简单的消费观念,形成节约资源、物尽其用、环境友好、摒弃铺张浪费的绿色消费模式。

1.《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7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