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邱

田里的米粒饱满,米粒下面的蜗牛又肥又大。这是记者前几天在梧州市卫龙区田野里看到的丰收景象。据介绍,该地区大力发展稻螺生态综合养殖,通过“水稻种植+蜗牛养殖”模式带动数百名农民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每亩水田年产值达12200元,其中养殖螺蛳年利润约6300元。蜗牛,一种不起眼的小动物,现在已经成为卫龙区的富民产业。

“福寿螺的综合种植养殖技术已经基本成熟。每亩稻田放养100-250公斤蜗牛,然后放入一些鱼苗。稻、鱼、螺在田里共存,形成生态循环链,有效地促进了螺的生产和品质。”卫龙区水产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说。养殖基地为了提高种植养殖效率,经常使用益生菌发酵池、太阳能杀虫灯等设施。据白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杰介绍,去年,平均亩产超过1000公斤,亩产超过12000元。

近年来,卫龙区将养螺作为重要的特色产业,制定了《螺蛳产业扶贫开发实施方案》,按照建塘或改田标准给予补贴至300元/亩、养螺800元/亩,并鼓励贫困户养殖螺蛳。在稻鱼螺混生的立体稻田大力推广综合养螺技术,在广平镇城潭村、龙圩镇寨中村、大坡镇嵊州村建设示范基地,引导农民种植养殖。推行“农民+合作社”模式,农民使用土地、资金、劳动力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统一开挖螺塘或改造稻田,农民与合作社签订协议约定收益分成;对带动村内30%贫困户的养殖合作示范社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在合作社的推动下,农民种田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技术和市场化销售,降低了种田风险,提高了效益。同时,加强培训,通过现场教学、参观学习、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技术。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十多个水稻和蜗牛综合栽培技术培训班,培训了近600人。

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农民参与积极性不断上升,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据介绍,目前该地区已成立5个蜗牛养殖合作社,全区蜗牛养殖面积已从2015年的250亩增长到现在的2000多亩,预计到十三五末可增长到1万亩。稻田养螺的繁荣不仅使农村部分废弃稻田得到了再利用,而且改善了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去年,卫龙区有560多户农民参加了综合养殖米螺,其中近300户为贫困户,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工作。

1.《稻螺套种富农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稻螺套种富农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9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