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25岁的“红军刘连昌”死在这里;今天,在她25岁的时候,她接过了守护他坟墓的棍子
盛夏的清晨,阳光静静地洒在成都以西300多公里的小山村——昌平山东坡的娄米岩村,迎来了新的一天。
25岁的冯莲和他的父亲拿着扫帚和簸箕走出家门,面对着阳光。
她家旁边是一座新装修的坟墓。到现在也没人知道墓里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叫什么名字,但冯莲的家人默默守护了他80多年。□新华社记者任光宇
25岁牺牲
冯连从出生就一直在这个墓里。
墓碑上刻着七个字:“红军刘连昌墓”。80多年前,冯连的曾祖母在临死前说了最后一句话,要她的子孙世世代代守着刘连昌的墓。
站在墓前,冯莲向记者讲述了她的家庭故事。
1933年底,为了掩护主力转移,一位姓刘的红军连长自告奋勇留在川东重要关口南部县昌平山。他领导士兵在敌后进行武装斗争,同时在普通民众中宣传革命思想。红军战士留下的宣传口号还刻在昌平山的岩壁上。
住在这里的穷人经常受到红军战士的照顾。“当年的南部县人民饱受地方军阀的折磨,一年要缴纳几十种苛捐杂税。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无法保证。1932年,在南部县爆发了著名的瑞铃起义,起义队伍后来并入川陕红军。”这些历史在冯莲家里代代相传。
刘连昌在昌平山驻扎的日子里,经常去山脚下陈秀坤的家,背水一战,所有的体力劳动都是赶工。陈翰没有孩子,把他当亲生儿子。
“红军大部队转移后,刘连昌和他的士兵被军阀部队发现,300多人围攻昌平山。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刘连昌身受重伤,被敌人杀死。那年他才25岁。”说起在自己这个年纪死去的前任,凤莲为你落泪。
刘连昌死后,军阀部队威胁说,如果有人敢收尸,就要处死全家。陈涵没有理会这些警告,第三天晚上,她和丈夫以及亲戚一起,偷偷把刘连昌的尸体抬回家。
除了枪伤,刘连昌还有七处刺伤。陈翰给他裹上白布,放在原本为自己准备的棺材里,连夜埋在老房子后面。没有坟墓或墓碑,干草覆盖了刘连昌埋葬的新土壤。
军阀部队发现的尸体失踪后,四处搜查,逮捕了陈三天,但始终没有从她口中得到尸体的下落。陈涵被释放回家三个月后去世。
临死前,陈告诉丈夫收养一个男孩,并把的墓留给后人...
在25岁的时候等待
陈翰死时没有棺材,她的家人用木板钉了一个木箱,把她安放在刘连昌旁边。
今天,800多块墓碑已经竖立在刘连昌墓后面的山坡上。他们是80多年前为中国南方革命牺牲的一部分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
80多年来,冯连家所有成员都接受了启蒙教育,这就是红军的故事。
陈翰死后第四年,陈修坤从冯家收养了一个男孩,取名陈中民,意为“忠于人民”。
1971年,陈中民继承了养父的遗志,接管了看守陵墓的责任。
31年后,他因病去世。同年,在广州工作的女儿女婿回到家乡守墓,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长坪山。
2016年,从峰联大学毕业后,开始担任昌平山红军烈士志士解说员。她查阅了大量资料,记住了南部县的红色历史。“为刘连昌守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其他人来说,这些历史太遥远了。对我来说,是我们家的回忆。”她说。
“有很多人来这里祭拜神灵,但是没有人知道刘连昌是谁。”冯莲说,她一直想知道死在异国的红军连长,死的时候担心的方向。“在他的亲戚找到他之前,我们是他的亲戚。”
今天,刘连昌不仅和她的曾祖母葬在一起,还和她的10个家庭成员葬在一起。在他们的墓碑上,他们有着相同的名字——红军墓主人。
“今天,刘连昌用他的生命换来了我们,我将终生为他守墓。”她说。
不要选择去“战场”
翻开南郡志,血淋淋的历史再现。
刘连昌逝世的昌平山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在南方活动期间,南部县有一万二千多人跟随共产党加入红军,三千多人参加当地游击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幸存者只有一千多人,大部分为民族解放而牺牲。
今天,昌平山没有烟了。曾经鸣枪的地方,现在成了果园。冯莲和父母扫墓,天天陪青山。
在冯莲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条件很艰苦,通往村子的路是一条泥泞的小路。修房子,每块砖和瓦都要靠人背,他一周只能吃一顿饭。2015年,在扶贫准确认定中,她家被认定为贫困户。
无论贫富,家族守墓的决心从未动摇,生活却悄然改变。
去年,在政府补贴和亲戚的帮助下,冯建了一栋两层楼。短短两年时间,娄米岩村的大多数农民都使用自来水。以前下雨的时候,泥泞的村道硬化成水泥路。冯连的承包地种了桃、李、桑等经济作物,家里通了天然气和互联网。
干部们三天两头跑到贫困户家里。以前坐办公室的县女干部,晒得比乡下姑娘还黑。刘连昌墓前的平坝现在成了干部群众讨论扶贫的“坝会”。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战胜贫困。"南方县委书记张根生站在刘连昌的墓前动情地说。
墓地不远处,一个生态实验公园已经初具规模。
娄米岩村的村民何平也是听着刘连昌的故事长大的,多年来他通过努力在成都发了大财。有了财力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回国创业,带动老乡一起致富。“红军把生命献给人民的时候,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我不能辜负这份牺牲,为大家做点什么。”他说。
何平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信心,投资数千万元建设生态实验园。“这里的红色历史就是财富,以后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
这个生态实验园区为当地26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冯莲的父母也在这里工作。“在党委、政府和贺将军的帮助下,我们这里的生活越来越好。”冯廉说。
近两年来,昌平山所在的中心乡的贫困户从747户减少到306户。果园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希望。
“在革命时代,南部县人民选择了追随共产党。现在历史雄辩地证明,共产党庄严地履行了对人民的承诺,不辜负人民的选择。”张根生说,拥有140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南部县作为四川省首批脱贫县之一,正在迎接“国检”。
7月底,冯莲通过了笔试、面试等考试,被列入南部县公办教师招聘名单,让她兴奋不已,连续几个晚上都没睡好。
“我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教师。我经常带学生去看刘连昌,给他们讲共产党和红军的故事。这是我们家的昨天,也是所有人难忘的一天。家在这里,我们将世世代代留在这里。”冯廉说。
“还有一件快乐的事。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两位 25 岁"同龄人"的无悔选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两位 25 岁"同龄人"的无悔选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80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