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作者简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内容简介:

在小镇上一场豪华婚礼举办的第二天,新娘的两个哥哥拿着杀猪刀在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纳萨尔的小镇年轻人的家门口,将其杀死。

——事件起源于一位名叫巴亚尔多·圣罗曼的富商与小镇上的贫民姑娘安赫拉·维卡里奥的婚礼,在他们婚礼的当天晚上,富商发现他的妻子并非处女,一气之下他半夜将新娘退回了娘家,新娘在家人的逼问下声称破坏她贞操的人名叫圣地亚哥·纳萨尔。

新娘的两个哥哥维卡里奥兄弟觉得家族的荣誉受辱,拿上杀猪刀便去往圣地亚哥·纳萨尔的家附近,并在途中向小镇居民大肆张扬他们要杀死圣地亚哥·纳萨尔。小镇的大多居民都在那个清晨直接或间接地被透露了杀人的消息,但却并未使任何人最终夺下兄弟俩手上的屠刀。维卡里奥兄弟秉性温良,即使在等待圣地亚哥从家里出来的复仇途中,兄弟俩都曾对他们是否要杀人雪耻这件事犹疑不决。兄弟俩想要表现的其实只是不堪其辱,他们的大肆张扬实质上是希望有人能站出来阻止他们,然而由于大家都抱着一副看客的心态,并没有一个人及时告知圣地亚哥·纳萨尔这件事。

闲谈:

这本书是在我读完《百年孤独》一段时间之后才读的,一百多页一个上午就能读完。只是读完《百年孤独》心中尚能有所感悟,《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却是读完之后一头雾水。直到之前看了《无人生还》,我才有了些感想。

如其名,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不应该成功实施的,但各种巧合和人人心中的谋算使得纳萨尔临死前几分钟才知道有人要杀自己这回事。马尔克斯写的东西太真实,反而让人觉得不可能,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马尔克斯都毫无保留地写进书中:父系社会下的男权至上、孤独落后的社会现实以及集体无意识。

不可能的原因,第一点有可能是年代相隔而没有设身处地的体会,第二点可能是因为习以为常的真相,这两点我都没能想到。集体无意识,是在我看完《无人生还》后联想到的,集体无意识之下的群体中个体责任的分散与消失,是促成纳萨尔冤死的众多巧合的重要因素。生物群居很重要的一点是群体能够发挥个体难以发挥的力量,从而一般来说群体能够给其中的个体一些安全感。但是在生存得到保障之后,很多人沉溺于群体带来的好处中而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却慢慢消失淡却。

小说中早已知道真相的群众有无数个机会告诉纳萨尔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可每个人都认为此事与己无关,即使自己不告诉纳萨尔,总会有人告诉他的,这种事情怎么可能没人告诉他呢?维卡里奥兄弟并不是全心全意想要通过杀人来了结此事,他们等待着有个人来阻止他们这场仅为了名誉的谋杀,可是没有一个人认真的阻止他们。但是群众又没有完全地脱离这个事件,他们每个人又都保持着与事件有关的若即若离关系,所以在最后“人们像在游行的日子里那样,来到广场站好位置”“所有人都明白他(圣地亚哥)已经知道有人要杀他”。

一个人杀死一群人和一群人杀死一个人同样恐怖,人们通常觉得“法不责众”,可当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如此发生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参与了谋杀,每个人都丧失了为人的责任,所以到最后众说纷纭竟然连凶案发生那一天的天气都无法判定。或许我们也该想想除了集体给我们的权利,我们对集体,应负些什么责任。

精彩片段:★★★★★

许多年里,我们无法谈论其他事情。受线性习惯支配的日常行为,如今却突然围绕着同一件令人忧心的事运转起来。拂晓前的鸡鸣敦促我们去梳理构成这桩荒诞事件的一连串巧合。诚然,我们这样做并不是由于渴望解开谜团,而是因为如果不能确知命运指派给我们怎样的角色和使命,我们就无法继续活下去。

《丛林之书》

作者简介: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 - 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以短篇小说和儿童故事见长。1865年出生于印度孟买。其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1907年吉卜林凭借作品《基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是第一位用英语写作的获奖者,当时年仅42岁,是至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理由:“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内容简介:

《丛林之书》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之一,由吉卜林编著。作品按照吉卜林文字的深度和广度尽力将它还原,收录了吉卜林初版文字的全部15个篇目。其中有八个篇目被广为流传的狼孩莫格里的故事占据,讲述了莫格里和他的朋友们,棕熊巴鲁、黑豹巴吉拉、岩蟒可阿、狼族……在丛林中经历的种种故事――同老虎希尔汗的斗争、一起熬过旱季、抵御外族入侵等等。《丛林之书》讲述关于勇气、责任、规则、智慧与爱的故事,关于一个人成长需要经历的种种体验,友谊与伙伴、泪水与磨难。它是电影《奇幻森林》的原著故事,也是“人猿泰山”的灵感来源。这不只是一本儿童的故事书,成人同样适合阅读。

闲谈:

其实在我们大多数人眼里,凶猛的野兽是没有情感和原则可言的。但是在《丛林之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然界。

自然界的动物同样有它们自己的生存法则,我们所知道的,比方说,弱肉强食,永远只有强大的一方才能很好的存活下去。殊不知除了弱肉强食,它们也有自己的原则,就好比《丛林之书》里的黑豹巴吉拉,在莫格里刚到自由狼族时,它用一头公牛救下了莫格里的性命,它教育莫格里他的命是用那头公牛换回来的,因此无论如何莫格里都不能猎杀公牛,莫格里也一直谨记这个教诲。这是莫格里的成长伊始。其实读到这里时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我真的无法想象在自然界凶猛的野兽那里,也有和人类社会里一样的至情至性。

可能是我的思想太过死板,才会对于这样的事感到不可置信。自然界是最神秘的存在,我想,自然万物定是造物主最骄傲的作品。

莫格里自身与环境存在冲突,但他一直都在积极地协调这种冲突。身为人的莫格里与丛林的环境是格格不入的,但他却融入了丛林的生活。“这男孩爬起树来就和游泳一样好,游起泳来又差不多和跑得一样快。”他在丛林里生活的如鱼得水,甚至于其他族群都不愿接近的猿群,他也能轻易就和它们打成一片。他虽表现出的是孩子心性,然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他的乐观、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乐观的心态使他克服身份的尴尬快乐的生活着,这或许就是成长的力量吧。

在莫格里被赶出习欧尼狼群,回到人类生活的地方后,他积极融入人类的生活,他学会了穿衣、钱的用处、耕种和人类的语言,虽然在人类那里他受尽冷遇和嘲笑,但他能很好地克制自己,从不使用暴力。最后他还是没有逃过被赶出村子的命运,在受到狼族和人们的双重排斥后,他决定孤身一人在丛林里以打猎为生,让人惊讶于他的从被生活选择到自主选择生活的转变。他未曾找到身份的归属,但面对生命的复杂性,他总是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生活。我认为这并非是因为身份认同的失败,而是莫格里成熟和理智的体现,是他实现身体和人格独立的体现。

精彩片段:★★★★★

灌木丛发出细微的沙沙声,狼爸爸蹲下身子准备好跃起。当时,如果你在现场观看的话,你肯定会看见世上最精彩的一幕——狼爸爸在弹跳的半途停了下来。本来他还没看清正扑向的猎物就起跳了,接着又试图停下来。结果就是他往空中跳起四五尺,然后又几乎在原地着陆。

“是人类!”他厉声说道,“是一个人类的小娃。快看!”

在他正前方,站着一个棕色皮肤、全身赤裸、才刚会行走的婴儿,正抓着低处的一根树枝——以前还从没有这么柔嫩、这么满面笑容的小家伙在夜晚来到狼窝呢。他抬起头看着狼爸爸的脸笑了。

[ 谈话·毕 ]

文案 |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部分

——朱雨宽

《丛林之书》部分

——罗琴

编辑 | 朱雨宽 曹牧原

校对 | 林成燕 吴晓 陈曦

审核 | 建国 主编

原创|阅读|文化|电台|视野

1.《读书篇 |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读书篇 |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