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摄影术诞生180周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特别策划了“摄影发现中国”主题活动,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和专家推荐,经过广泛征集,组委会最终确定坝上、恩施、黄山、九寨沟、喀纳斯、婺源、雪乡、元阳梯田、张家界、周庄(按汉语拼音首字母排序)为“摄影发现中国——十大景观”。

11月23日,“摄影发现中国”主题研讨会在具有徽州历史文化底蕴的黟县古城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承办。

来自“十大景观”的代表,摄影界、经济界、文化界、旅游界、媒体界的专家学者,围绕摄影对促进旅游的作用,如何扩大“摄影发现中国”的品牌影响力,在网络传媒发达和新媒体成为新闻主战场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介的传播功能,促进摄影与旅游的结合、更好地发展旅游,如何提升摄影的影响力和摄影师的社会地位等话题进行了颇具借鉴意义的分享和交流探讨。研讨会受邀嘉宾之一黄山市政协副主席、市摄影产业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胡宁 以“摄影让黄山更美好”为题,现场展开了探讨:

北京黄山风景摄影展览,王君华,1962年拍摄于北京中山公园

摄影让黄山更美好

文 | 胡宁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摄影发现中国”,首评十大景观,黄山当仁不让。摄影术源自西方,伴随工业革命兴起,短时间内改变了人类视觉文化表达的内涵和形式,堪称一场视觉艺术的革命,深刻影响了西方美学和艺术思潮,催生了新的视觉艺术范式。

中国摄影的发展,亦随着这一新兴的视觉革命而起伏。照相机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工具,并不具有任何民族性和地域性,但手持照相机的人,却无法摆脱其民族、文化、语言乃至地域的局限,因此,摄影虽然总体上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视觉语言,但摄影家们却一直没有停止突破照相机物理束缚的各种视觉美学艺术尝试。

20世纪的中国摄影家郎静山,依托中国独特的绘画美学范式,试图改变摄影物理镜框对时空的限制,曾尝试用集锦方式组合成具有山水画意的照片,从而以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山水图卷,突破了照相机焦点透视局限,营造出了摄影中的中国山水画风。

郎静山为中国摄影美学创作实践引领开端,并依托黄山独特的景观资源,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师亲自指导下,进行自觉的理论探索和摄影实践创作,以期探索出具有中国美学的诗意影像表达图式,形成具有中国美学和东方哲学意蕴的摄影新范式。

迎客松,黄炎培、吕颐寿,拍摄于1914年

狮子峰后奇峰,张大千,拍摄于1931年

以黄山风光为背景的集锦摄影,郎静山,拍摄于1935年

黄山的自然景观美学价值,是中国古典视觉美学价值的典型代表,其本质可以概括为仙风、禅韵、诗情、画意的完美融合,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最佳范本。

黄山是大中华的一张名片,黄山是天然的摄影棚,黄山与中国摄影同步。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安徽省的象征之一,从人民大会堂铁画《迎客松》至车站码头,都有它的身影,迎客松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新中国第一个风景摄影展,即是黄山风景摄影展览。黄山有帘、有镜、有幕、有幅。读图时代,更为生动,更加精彩。

黄山有新时代的作为

摄影产业在黄山的成功探索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五大发展新理念在黄山得以贯彻实施的生动体现。这一新兴产业业态,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而且能促进旅游、文化、生态、体育、休闲等行业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贫困群众和落后乡村发展致富,而且还能传播美丽、传播文明、传播正能量,有利于全面提升文化综合软实力。

从“把黄山牌子打出去”到“中国旅游黄山再出发”。建设全新旅游,建设全景旅游,建设全业旅游,建设全球旅游。黄山有了摄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舞台中心的“独门九招”。

大开山门。善用摄影,就等于找到了开启财富之门“芝麻开门”的钥匙。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时雨的黄山风景区首当其冲,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以及中国摄影报社的推动下,黄山风景区作为首个世界遗产和5A级景区,向全国具有省级以上摄影家协会会员资格的摄影人发出了“洞开山门”的“请柬”,不仅免门票,还免索道票,这一免已免了十年。

百家引路。结合旅游产业转型升级,2010年之初,按照“总体策划、分级负责,系列开发、形成规模,整体包装、构建网络,做响品牌、放大效益”的思路,黄山市启动“百佳摄影点”建设,对各地特色景观资源进行系统梳理,首批推出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家生活、文化体验等不同类型的148个摄影点,着力打造中国首个摄影产业经济圈。当年,“黄山布局摄影战略”被中国摄影报等媒体评为中国摄影界十大新闻之一;国家发改委也给予5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支持,称赞此举在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创新了新模式、拓展了新业态”。“百佳摄影点”的推出,迎合了大众休闲的发展趋势,把更多游客引向了边远山乡。在“百佳摄影点”的撬动和现代网络的推动下,我市摄影业态呈现出由单一向多元、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态势,形成了一个摄影与旅游、摄影与文化、摄影与户外体验、摄影与社会服务等互为融合的新型社会业态,产业雏形日益明显。不仅常规旅行社开发了摄影旅游产品、开办了摄影旅游团队业务,而且兴起了以摄影团队为主体的专业旅行社,有力地促进了摄影旅游热,带动了摄影多元化业态的发展。摄影旅游市场上已开发营销了30多条摄影采风观光线路、10大类50个系列摄影旅游产品,积极“迎合”了社会市场的需要。旅游摄影文化企业、摄影主题酒店、摄影图片社、摄影影吧、摄影沙龙、摄影展会、摄影教育培训、摄影器材门店、摄影展架租售、社会专业影楼、摄影俱乐部、摄影农家乐、摄影客栈、摄影村舍、摄影民宿等日渐兴起。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摄影团4300多个,从事摄影采风游客达14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0多亿元。目前全市乡村摄影农家乐发展至693家、社会影楼达380多家、专业摄影器材店达50余家、摄影主题酒店10余家、摄影客栈民宿100多家。大企业融入合作,嫁接我市摄影节庆文化品牌宣传营销。阳产摄影点被市场看好,市文投公司进行原生态性保护开发,力求打造成中国乡村第一土楼摄影观光休闲基地。

黄山集锦,卢施福拍摄于1960年

黄山之巅,张文礼,拍摄于20 世纪50、60 年代

雨后黄山,黄翔,拍摄于1953年

剪刀峰,陈勃,拍摄于1961年

春拍秋展。春拍秋展,是黄山发展摄影产业的一项常态化业务,也是推动黄山摄影走向高端、走向广阔的一个载体。这个形式,让黄山摄影生气勃勃,生机盎然。春季举办的“中国黄山油菜花摄影大展”和秋季举办的“中国黄山国际乡村摄影大展”,是我们持之以恒打造的两大摄影文化节庆品牌,以此吸引“人气”、壮大“名气”、聚集“财气”。这个“春拍秋展”,让黄山市受益匪浅。

统领规划。如今的黄山,不仅在发展理念上形成了“摄影是一项发现美、记录美、传播美的美丽事业”,“摄影产业更是一项符合黄山市情和资源禀赋的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和朝阳产业”的共识,而且确立了“大众化、系列化、精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运行机制,更是颁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摄影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系列重点发展任务,确立了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引领摄影工作全面步入新的常态化发展。

东方诗意。从2016年开始,我们连续三年举办了“黄山影像、东方诗意”摄影工作坊,分别以“山”——黄山、“水”——新安江、“人”——祁门桃源村日常生活为主题,构成完整的“山水摄影”的影像表达,建立一个新的景观和自然摄影类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美学和东方诗意的黄山影像范式,占领世界摄影领域的“东方诗意”摄影理念创新制高点。其学术成果已经编辑成册《看山不是山——东方诗意黄山影像工作坊一季》、《行到水穷处——东方诗意黄山影像工作坊二季》,并在中国摄影报大规模刊发报道。在摄影创意、技法和摄影题材构思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并将摄影作品成果及理论分析探讨,借助中国摄影报的力量做了很好的推动和宣传,在摄影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获得了业内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

助力扶贫。一方面,我们所筛选设列的摄影点,绝大多数都在偏远山乡农村,其中相当多的就分布在较贫困的村。另一方面,我们有意识地选取8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加以扶持。通过考察调研后,将确实资源禀赋好、自然人文美学价值高的村增列为摄影点,以摄影的综合力量支持贫困村脱贫攻坚。

东进西出。“东”进“西”出,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说我们的摄影触角,面向东部积极融及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面向西部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其实是东、西、南、北、中、外都去开展摄影交流活动。只要有机会、有条件,每年都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举办黄山风光的摄影展览。

光影拾忆。黄山摄影历史较久,几乎与中国摄影发展同步。而且有一大批摄影大师和各界名流,从百余年前至现在一直接续推动黄山摄影向前发展。如黄炎培、郎静山、简庆福、陈复礼、吕厚民、陈勃、袁廉民、汪芜生等,都与黄山有不解之缘。他们所拍摄的摄影作品为宣传黄山、推介黄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基于黄山丰厚的摄影历史文化资源,铭记摄影大家的初心,黄山市建设了安徽省首家摄影博物馆——黄山市摄影博物馆,以永续失不去的“光影记忆”。同时,黄山还启动编纂《黄山影像志》计划,编辑出版了十余种工具书式的大型摄影图集。通过这些举措,从黄山市摄影文献实物的角度梳理诠释中国摄影史和黄山摄影简史的关系,以此确定黄山摄影在中国摄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跨界融合。黄山市这几年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生态农业、扶贫等融合发展,丰富产品业态,着力打造黄山旅游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跨界融合。

十年光影,风雨同行

黄山摄影(视觉)核心竞争力有两套美学价值体系。黄山的自然景观美学价值,是中国古典视觉美学价值的典型代表,集十美于一地(自然、人文、文学、美学、诗意、画境、仙风、禅韵、理性、道德)。

而徽州的文化底蕴,在其温柔敦厚、诗礼传家、官商并重、乡绅治理等文化面貌的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个中国古典美学的色彩范式体系——以徽派建筑的黑、白、灰三色体系为代表。

这两套美学价值体系,构成了黄山摄影产业最坚实的美学基础,也是黄山摄影产业未来区别于其他各地摄影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年的正道沧桑,正是因为各个部门的协同努力、跨界融合,才完成了黄山市摄影助推城市品牌建设的丰硕成果,才有了摄影由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精彩,才有了摄影在全国的一席之地。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走好摄影助力“中国旅游黄山再出发”新的长征路。

蒸蒸日上,袁廉民,拍摄于1977年

苍松,陈复礼,拍摄于1978年

双龙松,汪芜生,1980年拍摄于黄山回音壁

送客松, 陆开蒂,拍摄于1990年

天都峰雪霁,张永富,拍摄于2013年。

谋划未来,创新思维

互联网思维模式。互联网新经济催生摄影产业发展。互联网与数码技术结合促使摄影成为一种关联、多维、跨界与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形态,特别是与旅游产业、生态农业、视觉产业等融合发展,符合黄山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特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际化发展视野。读图时代,摄影已成为国际化的通用语言。在黄山摄影产业注重引进来发展国际化摄影节庆的基础上,探索“走出去”的发展新模式,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化诸多政策和资源,将“黄山摄影”品牌推广到世界。

摄影产业生态战略构建。整合资源,建立一个打通“摄影+旅游+生态+养生+乡居+文化产品交易”的摄影产业创新生态,涵盖世界级摄影景区和摄影旅游目的地、国内最大的高校摄影实习基地、国内最著名的互联网摄影产业博览会展示平台等,形成全国摄影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第一,提升改造基础设施,强化发展基础。重新设定摄影景观资源体系,在新的摄影基地、摄影景区和摄影景点三个层级上加以提升和完善。突出抓好“百佳摄影点”提升工程,坚持“扶优、做强、带面”的要求和“十有”标准,实行百佳摄影点的动态管理。第二,丰富产品体系,推动深化融合。开发多维摄影产品。按照分时、分类、分域的要求,对全市摄影点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组合,进行多元化分类,整体打包宣传营销。推动摄影深度融合。有机嫁接与推动摄影与旅游、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深度融合。第三,打造摄影产业聚集区。结合新兴业态园区的建设,创建摄影文化产业园,形成摄影产业聚集区。积极搭建一批经营实体与服务平台相融合的摄影业态组团。加强与摄影器材生产商、营销商合作,争取开设品牌代理,搞活摄影器材集聚和营销。

创立和创建摄影品牌体系。创建黄山摄影产业品牌建构体系,提炼黄山摄影产业核心品牌价值,打造黄山摄影品牌影响力。第一,创建黄山景观经济发展品牌战略,将视觉景观等相关产业整合为“景观经济”概念,促进各专门产业发展相互借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黄山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第二,建立摄影产业互联网智能服务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指导的摄影产业信息服务体系,使得摄影产业与旅游、生态、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互联网的“云”中更好地融合,形成一体联动的协同发展形态。第三,创立“黄山影派”。以黄山画派和新安画派等理念因子,依托黄山中国画意、徽州江南诗意特征,培育面向世界的“东方诗意·黄山影像”摄影文化,抢占“诗意摄影”学术理论制高点,着力塑造“黄山影派”。

搭建摄影服务体系。首先,建设黄山摄影图片交易网。与新式网络图片交易机构合作,打造黄山摄影图片交易网,促进摄影作品进入市场流通,延伸创造摄影作品附加值。其次,推出“黄山摄影年度趋势发布会”和“黄山摄影景观月度预报”等项目,为摄影创作、旅游体验提供精准服务。再次,建设网络全时服务系统。用互联网技术连接179个“百佳摄影点”,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全时服务系统,实现现实场景和网络空间的互动。

成就已成过去,新篇正待开启。处在新起点上的黄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用摄影力量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安江实践创举,自觉担当起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为奋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共筑更美更富黄山梦做出新努力。

群峰迎客,白立忱,2016年2月2日拍摄于黄山玉屏楼前

1.《黄山摄影 摄影发现中国|摄影让黄山更美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黄山摄影 摄影发现中国|摄影让黄山更美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2021-04-10/124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