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真值得一说。陈熙将军的386旅的名字会像云一样。没有其他军事干部代替倒霉的李云龙吗?如果新团长出现空缺,是否要惊动八路军副总指挥,直接下令拦截政委?既然被选为延安港大学习,说明组织对冀中军区28团正团长的前景非常好,一毕业就有中庸的时候,何必在3000多人人马团中平掉只有1000人的新团长,这岂不是耽误了郑伟的前途?(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教育)事实上,仔细想想129师386旅的前身,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



先说冀中军区,它是由开国上将吕正操一手创建的,基本部队是吕正操将军原来率领的东北军第691团,起义后改编为“人民自卫军”,1938年5月与河北游击军等冀中抗日军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

但是这些部队毕竟没有老红军的底子,因此冀中八路军在初期战斗力并不强,又毗临北平、保定和石家庄等日军重兵所在地,在日伪军的疯狂进攻下几有不能立足之势,于是1939年延安命令贺龙率120师主力挺进冀中平原助战。

重点来了,丁伟显然是这一时期被调往冀中担任团长职务的,冀中地区当时活跃的要么是吕正操将军旧部、要么就是第120师的队伍,我们知道,八路军120师是由红二方面军主力改编的,而丁伟是红四方面军出身,并非同一“山头”,在那里他既没有老上级老部下,更没有李云龙孔捷这样的老战友。

人都是念旧的,甭管丁伟当多大官带多少部队,都没有回到老部队舒坦,老部队在哪啊?当然是刘伯承师长、徐向前副师长率领的第129师,能够回“娘家”,这是丁伟高兴的原因之一。



《亮剑》里八路军副总指挥之所以亲自过问新一团继任团长的人选,是因为该部在李云龙的调教下,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斗作风,都已经是129师响当当的主力团,能够硬刚日军坂田联队,足以说明问题。新一团由悍将李云龙亲自创建,各种装备“不到一年的时间什么都有了”,尽管晋西北人口密度不比冀中,所以新一团只有1000多人马,可是别忘记了,兵贵精而不在于多。

《亮剑》丁伟原部队的番号是“冀中军区三分区28团”,这一看就是八路军第三批以后组建的团队。之前有撰文介绍过,八路军第一批主力团是东渡黄河时的三师16团(含总部特务团),均有重庆政府拨发的正规番号;第二批次的建制团,是以前述部队中的一个或几个连为基干发展起来的,像386旅独立团、新一团等等,显著的标志是还没有“军区”的概念,仍然归各师、旅直辖。

冀中军区的28团则明显是第三批以后的建制团,老红军的底子很少甚至干脆没有,冀中八路军在初创时期虽然兵员众多,但成分大多是脱产农民和地方武装,团级战斗力远不如前二批部队,直到1941年以后经过大浪淘沙,才逐渐精干起来。回到老部队就能执掌一个精锐的主力团,用李云龙的话说,你小子拣了个现成的大便宜,这是丁伟第二个高兴所在。

抗日战争时期可不比现在,没有高铁没有飞机,从冀中到陕北不仅路途遥远,期间还要通过多道日军封锁线,丁伟半路撞上伪军骑兵就是明证。能够被选中赴延安学习在今天看来是好事情,可当时的八路军干部们并不理解,抗大学期再加来回路上耽搁的时间,至少一年打底,而让这些听见枪响就兴奋的战将们离开战场一年,简直是莫大的痛苦。

四野名将韩先楚1940年已任115师新3旅旅长,同时兼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成为独挡一方的高级将领,1941年3月奉调回延安抗大学习后,缺席了抗日战争的后半程,一直到1945年8月鬼子投降后才奔赴东北,或多或少都有些遗憾。丁伟的情况也比较类似,现在好了,喜从天降,命令取消,可以继续率领部队打鬼子,丁伟当然求之不得,此为高兴原因之三。


三喜临门,丁伟兴奋的明显走路带风,看着满脸委屈的老战友李大脑袋,头脑一热直接送了个大礼:“皇协军第八旅骑兵营”,那本来是他相中准备自己享用的,现在都大方的献了出来,你说高兴到什么程度?

#亮剑# #丁伟# #李云龙# #都梁#

1.《《亮剑》中新一团仅一千人,而28团有三千,为何丁伟去新一团上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亮剑》中新一团仅一千人,而28团有三千,为何丁伟去新一团上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202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