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夏天,大多想到的是西瓜、空调还有讨人厌的蚊子。然鹅,夏天活跃的不仅仅是蚊子,还有闹出人命的蜱虫啊。
蜱虫在我们浙江比较多见,我省今年已发现6个地市的11个县区有发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俗称蜱虫病)。可以说蜱虫是无处不在,灌木丛、牧场、草原、泥土、家畜的圈舍等都有其身影。夏、秋两季比较多一些。
该病为我国新发传染病,一旦误诊,死亡率很高。所以这种小虫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一旦被叮咬后一定要做快速正确的处理。
什么是蜱虫?
▼
蜱虫是一种类似跳蚤类的毒虫,俗称草爬子,蛰伏在草丛、植物或牲畜皮毛间。蜱虫跟蚊子一样吸血,但是不同的是它传染病菌致死的几率要比蚊子大多了。叮咬人体时它会分泌麻醉成分的毒素,因而许多人被咬时往往察觉不到。
一般来说,在叮咬后24小时至48小时,症状较轻的可能只有叮咬痕迹,重的可能会有水泡,伤口附近的淋巴结会肿大。
人体遭到蜱虫叮咬后,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一旦引发蜱虫病,将会导致严重后果。蜱虫病是被蜱虫咬伤后,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达20%到30%。
传播途径
▼
病毒通过蜱虫叮咬感染人致人发病。蜱虫传播途径尚不明确,但是急性期的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不排除蜱虫病可“人传人”,直接接触蜱虫病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的陪护者或医护人员,或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被病毒感染。
发病表现
▼
蜱虫病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至70岁,起初症状类似感冒,可持续性发热达40℃以上。患者多有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情况。随着病情发展,可伴有败血症、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进而危及生命。
从目前的医学研究来看,蜱虫病的发病机理暂不明确,而且没有特效药物予以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持: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有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药物退热。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
1.走在路中间。避免穿越茂盛的草地和灌木丛。
2.如果您必须穿越草木茂盛的地区,请穿长裤和长袖。把袜子拉过裤口,把衬衫塞进裤子,以防止蜱虫爬上你的身体。穿浅色的衣服也是一个好办法,应为这可以让你很容易地发现蜱虫。
3.在暴露在外的皮肤和衣服上使用含20%至30%的DEET的驱虫剂。确保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操作,儿童应由家长代为涂抹,注意避免手、眼和嘴。
4.在经过草木茂盛处后,注意检查皮肤。以确保没有蜱虫附着。由于蜱虫喜欢温暖潮湿的地方,一定要检查腋窝、腹股沟和头发。您还应该检查您的孩子和宠物,以及您在外面使用的任何装备。
被蜱虫叮咬之后怎么办?
如果发现蜱虫正在“作案”,千万不能硬来,不能硬来,不能硬来!
不能简单粗暴的拉蜱虫的屁股,因为蜱虫的头已经深深的埋在了皮肤里,而且,头上还有倒钩固定,暴力拉扯的后果就是:
把虫头当做标本留在了皮肤里。
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捏破了蜱虫,手接触到其体液,同样也会感染病毒。
所以发现被蜱虫叮咬,最好是及时到医院取出。(卫生部发布的《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中提到可用酒精或者烟头刺激叮咬的蜱使其退出皮肤,但是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却不建议这样做。)
自己取出的话,你要做的是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然后将它拔出来,不要左右摇动,以免口器断裂。
拔出蜱后,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
如果可能,拔下来的蜱不要扔掉,可以把它放进一个密封的塑料袋或者瓶子冻进冰箱。
这样一旦日后不幸出现了蜱传病的症状,它会帮助医生更容易找到发病的原因。
被虫叮咬后需正确处置
发现情况不对最好尽早就医
转发这些防范知识收藏备用
扩散提醒更多人小心
1.《小蜱虫,大麻烦,咬一下可致命——蜱虫病防治干货在这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蜱虫,大麻烦,咬一下可致命——蜱虫病防治干货在这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2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