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 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电池,应用的领域也是非常的广泛的。而我们最熟悉的应用领域就是电动车,一般电动车都会载重蓄电池。因为大家都知道电动车主要是靠电池驱动的,所以电池对电动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蓄电池的检测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因为只有通过检测才能断定蓄电池的好坏。那么下面接下来小编就详细给大家分享有关蓄电池的检测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蓄电池性能检测
蓄电池性能检测,可参考以下方法:
1、外观检测
检查产品的标志和标识,其内容包括生产厂家、规格型号、商标、正负极。
如果上述内容缺漏,这项检测即为不合格。外观检查中应特别小心所标内容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外观检查还应该考核蓄电池外壳质量。确保外壳硬度、注液孔等指标。
2、低温启动检测
低温起动能力检测是将蓄电池完全充电后1h~5h内放入温度-18℃±1℃的环境中,至少持续20个小时以上。蓄电池在低温室内或低温箱内取出后1min内,以大电流放电,检测放电时间是否符合标准。标准要求使用4.5~5倍C20的电流放电,5s时,蓄电池单体电压不得低于1.5V.60s时, 蓄电池单体电压不得低于1.4V ,也就是模拟实际低温起动时5秒内蓄电池的放电电流。
3、蓄电池容量检测
可通过外观尺寸测量,储备容量检测法( 国家标准简易,当蓄电池容量小于120Ah时,应当优先选用储备容量检测法。在检测过程中,这种方法放电电流大、时间短、电化学极化快且储备容量值明确。一般情况须要进行三次放电试验才能确定是否合格。)
4、耐温变性能检测
将蓄电池分别在高于65℃和低于-30℃的环境中放置24小时,然后在25±10℃的环境中放置12小时,然后进行气密性试验( 按照标准给蓄电池每个单体充入或抽出气体,是单体与单体、单体与外界之间产生压差在3s~5s内是否变动,则可以确定气密性是否完好 )如果试验合格,则说明蓄电池耐温变性能良好。
二、蓄电池好坏检测
蓄电池的优劣通常是根据蓄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内阻的大小来判断的;电动势是指蓄电池外开路情况下正、负极间电位差。内 电阻 是指蓄电池在充放电时,蓄电池内部所呈现的电阻。对电池在充电时。电池电压升高很快,而在对其放电时,端电压又下降很快则说蓄电池的内阻大,其容量小为不良电池;另有蓄电池的电动势(两端悬空)为正常值,但用蓄电池容量测试表测之,反映为很小或为零,则此蓄电池内极脱落,此电池为报废电池 。
1、从外观判断:观察外观有无变形、凸出、漏液、破裂炸开、烧焦、螺丝连接处有无氧化物渗出等。
2、带载测量:若外观无异常,UPS工作于电池模式下,带一定量的负载,若放电时间明显短于正常放电时间,充电8小时以后,乃不能恢复正常的备用时间,判定电池老化。
3、 万用表 测量:
1)电池放电模式下测量:测量电池组中各个电池端电压,若其中一个或多个电池端电压显明高于或低于标称电压(标称电压12V/节),判断电池老化。
2)市电模式下测量:电池组中各个电池端的充电电压,若其中一个或多个电池的充电电压显明高于或低于其他电压,判定电池老化。
3)测电池组的总电压:电池组总电压明显低于标称值(以C1K电池组标称值是36V为例),充电8小时后乃不能恢复到正常值,即使恢复到正常值,放电时间达不到正常放电时间,判定电池老化。
4、仪器测试:一般采用蓄电池放电测试仪,把测试仪两正负测钳分别夹持蓄电池正负电极,按下测试按钮,观察测试仪表指示情况:
1)如果仪表指示电压9V以上说明蓄电池状态良好。
2)如果低于9V但是指针处于某个数值不动说明蓄电池处于亏电状态,需要补充充电。
3)如果指针慢慢下降说明蓄电池内部有短路现象。
4)指针快速下降为0V说明蓄电池内部有断路。
5、经验法:观察蓄电池电解液是否浑浊,浑浊说明蓄电池正极板软化。观察蓄电池底部是否有沉淀物,如有说明极板脱落蓄电池容量已存在不足。用手敲击蓄电池两个电极桩如果听到有空洞的声音说明极桩与极板发生断裂。用一粗导线短路正负极桩观察蓄电池各个加液孔,如发现某隔出现气泡说明该隔已损坏。
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有关于蓄电池的检测方法,希望我们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学会对蓄电池的检测,并且通过对蓄电池的检测从而知道蓄电池的好坏。尤其是要换蓄电池的朋友,可以先通过以上的方法去判断蓄电池的好坏。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蓄电池状况,以及所换的电池是否好。如果是检测大功率电池的话,可以请专业的检测人员帮你检测。
1.《蓄电池检测 蓄电池怎么检测 蓄电池检测方法教程【图文详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蓄电池检测 蓄电池怎么检测 蓄电池检测方法教程【图文详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432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