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倒唐骏之后,又把矛头指向了有“青年导师”美誉的李开复,称其简历存在夸大之嫌,于是引发一场网络论争。最新的消息是:李开复出具聘书图片,对不符事实的描述道歉。他表示:“书中描述的‘26岁副教授’与实际担任AP时的28岁事实不符,深感歉意,将在下一版中修改。英文网络版已修正。”
虽然方舟子仍穷追不舍,但我很欣赏李开复这种正视问题并勇于道歉的态度。李开复一直有很不错的舆论声誉,因其创办“我学网”和常到高校与学生交流,被誉为“青年导师”。所以这一次就有围观者幸灾乐祸地称,继唐骏倒下后,又一个青年导师被打假打倒了。
我并不喜欢舆论带着这种“倒偶像”、“弑导师”的狂欢来进行这场打假,打假的目的并不在于“打倒偶像”,而在于辨真相、明是非。简历有瑕疵的李开复并没有被“打倒”,认错的李开复,在缺乏认错品质的社会中树立了一个典范,以坦诚的态度使公共争论形成了一次良性循环,仍不愧是青年们的精神导师。
虽然很多人并不欣赏方舟子带着不近人情之洁癖的打假行为,但我还是比较支持的,卫道士般的严苛打假,有利于净化社会的风气,对造假形成道德压力。有微博说得比较苛刻,说名人出畅销书可拿很高的版税收入,自传好卖,除了宣传运作,内容上不吹牛是难以吸引眼球的,而吹牛一般是不上税的,谁料两位青年导师都撞上了喜欢盯着“吹牛税”的税务稽查官方舟子。虽然李开复的简历瑕疵可能不是刻意“吹牛”,但显然是这个社会浮夸成风、虚假泛滥的一个缩影。
不过,相比之下我更欣赏李开复应对批评的态度,这种认错道歉有望使批评形成一种引领和净化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我在评论中常说,这个社会并不缺乏批评者,最缺乏的是善待批评的态度。面对批评,有则改之并道歉,无则视为一种警醒,如此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舆论生态。可如今的社会缺乏这种良善,批评者缺乏善意,被批评者更缺乏相应的善意。在以暴制暴斯文扫地的口水战中,形成了一种乌烟瘴气、唾沫飞溅的恶性循环。
《南风窗》近来一篇文章批评当下舆论中的那种戾气:稍有不和,立即诉诸语言暴力。暴力倾向正在向比较文雅的读书人和中产阶层弥漫,本来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现在秀才碰到秀才,也有理说不清了——确实是这样,君不见微博上“约架”成风,一言不和,便问候别人爹娘,便要“约架”,甚至在媒体上对骂,而且,做出这种事的,并不是普通网友,而是常常是写文章唱道德高调、扮精神导师、喊公平正义、倡交往理性的读书人。知识分子这副脏话连篇、毫无辩论理性、动辄诉诸语言暴力的德性,加剧着社会的暴戾之气。
批评者,无批评的善意,无被人说服的准备,无自制的底线,说错了做错了没有说“对不起”的习惯,一事当前先站立场、先分敌友、先问候别家爹娘,这种自负、傲慢与无德,对围观的大众形成极恶劣的负面暗示。知识阶层在公共空间中的无德表现,非理性的谩骂,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引领着舆论朝着非理性的方向一路狂奔。
错了,道一声歉,天塌不下来;用和善去说服,不会降低话语的力量;理性地交流,更能形成真正的沟通。所以我很欣赏李开复对待批评的态度,他认错和道歉并无损其形象,仍不愧为青年导师。方舟子的打假,有利于让名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羽毛,让他们知道“拔高后复原时是很尴尬的”;而李开复的道歉则说明,知错就改,仍不失其魅力。超越了喋喋不休的口水骂战和暴力狂欢,这就是良性循环。
相关文章:
方舟子“打假”李开复
IT精英、有“青年导师”之称的李开复近日在微博上成了议论的焦点。
继去年唐骏的“学历门”之后,这次的打假利剑落在了创新工场CEO李开复的头上。
11月22日,素有“打假斗士”之称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在自己的微博上直指李开复的“副教授”身份涉嫌造假。
李开复在自传《世界因你不同》中写道:26岁的我,在恩师的盛情邀请之下选择留校任教,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方舟子在微博中表示,从李开复那段时期的论文作者简历来看,他在当时职位只是“ResearchComputerScientist”(一般指博士后),而并非如他所言是“AssistantProfessor”(助理教授)或副教授。
随后,李开复在微博上做出了6点正式回应,总结自己获得职称的整个过程,并给出了相应证据。李开复称,自己在卡内基·梅隆是AssistantProfessor,如直译为“助理教授”会被误解成大陆传统意义上的助教,所以在自传中决定用“副教授”,但注明英文原文。他还表示,为了方便大家对照,将把自己的英文自传免费放在亚马逊网站上供大家下载阅读。
然而“打假”事件并没有就此打住。“副教授”头衔是否属于造假尚无定论,美国总统奥巴马居然也被牵连其中。11月27日,方舟子在微博上表示自己的看法,对李开复在自传中提到自己曾是奥巴马在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科学专业同班同学的说法予以质疑。
在微博上,一个是拥有137万“支持者”的打假名人,一个是拥有959万“信徒”的大学生导师。一个极力“去伪”,一个忙着“存真”。随着方舟子与李开复的激辩,这起事件渐渐演变成一场公共论战。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表示,相信李开复的学历,最多只是翻译问题。爱国者总裁冯军也表示相信李开复老师的诚信。而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则在自己的博客上推测,李开复很有可能没有实际做过助理教授。
在互联网上,网友的态度也泾渭分明。挺“方”派认为,学术打假会让中国科研环境更纯洁透明;挺“李”派则认为,方舟子的打假行为太过机械和偏执。
11月30日,李开复公布校方发回的声明和聘书,证明他1988年5月获聘担任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型计算机科学家,1990年7月获聘助理教授,1990年9月李开复停薪留职前往苹果公司工作。但李开复也承认,自传中描述自己“26岁副教授”与实际担任时28岁事实不符;与奥巴马同学一事自己并不记得,只是前几年听一位同学说起。耳闻之事,确实不妥。对于书中不严谨不谦虚的部分,李开复表示歉意,并承诺将做出修改。
推荐理由:
无论唐骏还是李开复,毫无疑问都是IT业的才俊、佼佼者,被无数青年人奉为偶像。作为名人,按说并不需要再用虚拟学历和履历来为自己的成功锦上添花,但事实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却因为一纸文凭遭遇诚信危机,形象受损。仔细想想,这其实跟中国目前流行的“学历至上”和“唯学历论”风气有关。在这种风气的引导下,一方面,国人的学历和文凭越来越厚重,另一方面,诚信的空气却越来越稀薄。问题是,作为成功者,是随波逐流,助长这种不良风气,最终成为反面教材;还是以身作则,告诉如今的青年人,要想成功,必须从诚信做起,答案不言自明。
欢迎参与投票
1.《方舟子与李开复 中青报:认错的李开复 仍不愧为青年导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方舟子与李开复 中青报:认错的李开复 仍不愧为青年导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475424.html